當人們看著發福的讓·雷諾身穿有百寶袋的白色T恤,搭藍色西裝,頸上掛著金色鈴鐺,身后帶著小紅尾巴時,無不噴飯。集體笑翻的同時,人們也在思考,國際大牌豐田在搞什么名堂?
《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殺手里昂和哆啦A夢,這是兩個沒有交集的熒屏形象。然而,因為豐田,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2011年11月,豐田開始在日本各大電視臺投放了“ReBORN(重生)”主題的系列廣告,國民漫畫《哆啦A夢》在豐田廣告中實現真人化,日本年輕實力派男演員妻夫木聰飾演野比大雄,杰尼斯偶像山下智久飾演骨川強夫,水川麻美飾演靜香,職業摔跤手小川直也飾演胖虎。他們都是30歲,大雄依然獨身,喜歡靜香;胖虎喜歡唱歌,有車,霸氣如初;強夫是駕車的帥氣小開;靜香依然漂亮,被大家寵著故事在繼續,只不過增加了豐田車和豐田的廣告口號。
“ReBORN”《哆啦A夢》版的第1集是teaser廣告(前導廣告)“大雄30歲篇”,由前半段動畫和后半段真人化構成。動畫部分,大家暢談夢想,強夫想成為富翁,胖虎想成為歌手,大雄的夢想是開車載靜香一起去兜風,遭到大家的嘲笑。畫面切換到20年后的真人部分。胖虎邊開車邊高歌,大雄從后門踉蹌下來,原作中有三根水泥管的空地出現在最后,還原度非常高,為觀眾的回憶作了一個平穩的過渡。后幾集廣告則挑戰人們的想象力,日本大型女子音樂組合AKB48的人氣偶像前田敦子飾演胖虎妹妹胖妞讓人驚艷,最令人震驚的就是哆啦A夢的扮演者是法國老牌影星讓·雷諾——《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殺手里昂。如此“真人版”的策劃,讓人大跌眼鏡的同時,引來話題無數。大牌云集加上“無厘頭”的真人化,在日本國內反響熱烈,而且經由網絡媒體,也吸引了很多與藍色胖貓一起成長的全球觀眾。
當人們看著發福的讓·雷諾身穿有百寶袋的白色T恤,搭藍色西裝,頸上掛著金色鈴鐺,身后帶著小紅尾巴時,無不噴飯。集體笑翻的同時,人們也在思考,這國際大牌豐田搞什么名堂?筆者嘗試從品牌傳播的視角尋找答案。
問題一:為什么是哆啦A夢?
2011年10月中旬,在《哆啦A夢》真人版廣告上映前,豐田“ReBORN”廣告的第一版《戰國穿越》已經紅火了一把,木村拓哉飾演織田信長,北野武飾演豐臣秀吉,兩人從戰國穿越到現代,駕駛著豐田皇冠MS41(1966年TOYOPET時代生產,代表TOYOTA汽車時代的開端)。自東京駛向東北(2011年地震海嘯重災區,豐田的第三大生產基地在日本東北)。以“ReBORN”為題演繹豐田重振品牌的雄心和品牌的核心價值“Fun to drive,again(再讓駕駛充滿樂趣)”。整個CM的風格類似公路電影,用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敘述方式,借戰國的兩大英雄喚起日本精神,激勵團結之心。
隨后的“出發篇”中,“暖草鞋”的橋段和松任谷由實的歌曲《中央高速公路》是最大的看點,“搭便車篇”中偽娘藝人豪華松子扮演織田信長妹妹阿市夫人(日本史上的“絕世美女”),相貌上的差距讓人抓狂,但其“好不容易能重生,都2011年了,必須活得彪悍些”的宣言讓從災難中重生的日本民眾為之一振。
雖然,《戰國穿越》版混合了穿越、Cosplay、巴哈的音樂、松任谷由實的歌曲、偽娘等時尚元素,但其處處彰顯的是豐田對國人重振的激勵和企業復興品牌的決心。人們很容易感受“ReBORN”傳達的社會責任意識,然而,嚴肅的題材和深沉的主題,很難讓人領會“再讓駕駛充滿樂趣”的內涵。而且,韓國網民對曾經入侵他們的豐臣秀吉很反感。諸多原因,在《戰國穿越》版未結束的情況下,《哆啦A夢》版開始播放。
相比《戰國穿越》版,《哆啦A夢》版的題材輕松許多,基于原作的無厘頭改版很好地詮釋了豐田品牌的新主張“Fun to drive,again”,也傳達了豐田的品牌理念——“想推出夢想的汽車”。這版廣告勾起了很多年輕人的美好回憶,不僅在日本人氣大爆發,網民轉載的熱情也非常高,成為當時最熱的話題短片之一。故事的藍本依然是無助的大雄求助哆啦A夢,竹蜻蜓、任意門、如果電話亭等依然神奇,豐田只不過將其品牌和產品融入其中,胖虎開Previa,強夫開FJ Cruiser每一集仍以“Fun to drive,again”落幕。
為什么選擇“哆啦A夢”?正如豐田總裁豐田章男在東京車展會上所說:“機器貓會使用出色的未來工具,把朋友從困境中拯救出來。我堅信,在我們產品制造的現場,一定有機器貓存在。”有著神奇百寶袋的機器貓,讓故事的可延展性更強,而且和政治無關,豐田的所有夢想都可以通過它來表達,通過“任意門”,它能帶大雄到東京車展現場看豐田概念車Fun VII,通過“如果電話亭“,它能讓大雄開上豐田車,它可以為車展造勢,也可以傳導品牌宣言,也能讓一款特定車型亮相。
最重要的是,全球范圍內的哆啦A夢迷已經長大,和大雄一樣,處而立之年,他們敢于夢想,是車迷的重要組成,經濟實力日漸增強,正是豐田的白金級消費者。通過哆啦A夢,豐田將他們的注意焦點聚集在自己身上,也就理所當然進入了他們的品牌考慮集,這是成功營銷的第一步。
問題二:為什么真人化?
日本廣告有其獨特的風格,在申請2002英國IPA營銷效果獎時,百比赫(BBH)的Sudeep Gohil和Tomoko Toyota分析了日本廣告的特點:日本廣告影片常常留下沒說完的故事和不合邏輯甚至無厘頭的場景,這被視為日本式的幽默;日本廣告旨在先娛樂后促銷;日本消費者不喜歡“被教育”或“被推銷”;日本廣告注重想象力,其創意通常是品牌主張出人意料的戲劇化表現;日本的電視廣告多為15秒長,敘事性的長故事較少
30秒甚至60秒的時長、豪華的演員陣容——“ReBORN”系列可謂大手筆,豐田大牌的氣場從中可見一斑。在將《哆啦A夢》版廣告和日本廣告特點比對之后,發現除了廣告時間不一致外,其他特點幾乎全被印證。“不合邏輯、無厘頭、戲劇、搞笑”正是大陸和臺灣各視頻網站中,網民對該系列廣告的評語,特別是面對讓·雷諾扮演的哆啦A夢時,網民集體笑噴。
試想,如果豐田只是通過原版動畫進行廣告創意,確實也能無限想象,但是,缺少懸念,缺少沖擊力,絕對不會這么具有話題性。帥氣陽光的大雄,發型超酷、英俊瀟灑的強夫,令人驚艷的胖妹,加上超級無厘頭的殺手版哆啦A夢,這些超乎人們想象的角色,別出新裁的趣味創意,無不讓觀眾驚呼“太能搞”,一時議論紛紛,廣告因此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此所謂話題營銷。
豐田曾在20世紀80年代使用“Fun to drive(讓駕駛充滿樂趣)”作為品牌口號,30年后的今天,豐田重啟“Fun to drive”。對此,豐田章男解釋說:“現在有人認為以年輕一代為主的消費者對汽車越來越不感興趣了。作為汽車廠商,我們覺得非常慚愧。所以才需要‘Fun to drive,again‘,制造更多能夠點燃消費者心中‘Fun to drive,again’激情的產品,這就是我們豐田的使命。”因此,《哆啦A夢》版廣告緊扣“fun(樂趣)”進行創意。如果說“Reborn”是豐田對消費者的品牌承諾,那么“Fun to drive,again”就是豐田品牌的核心價值。
品牌專家凱文·萊恩·凱勒曾說,重振品牌要涉及連續性,一端是純粹的“回歸基礎”,另一端則是純粹的“改革”。重啟“fun”,是豐田的“回歸基礎”,而這個回歸要避免落入俗套,于是,充滿快樂回憶的《哆啦A夢》真人化就成了最佳的創意路徑。
問題三:重生的意義?
自從2008年登上全球汽車頭牌的寶座后,豐田遭遇烏云罩頂:2008年4月到2009年3月,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豐田汽車出現了71年來的首次虧損;2010年,好不容易走出金融危機影響,豐田又深陷大規模召回危機;2011年,再次重新崛起的豐田遭遇了日本地震、泰國洪災和日元升值
連續數年,歷經一系列重大打擊的豐田,2011年全球汽車行業銷量排名退至第三。面對愈演愈烈的車市競爭,豐田必須進行品牌反思。類似“more than best(超越最好)”、“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完美追求)”的“霸氣”已經難以詮釋此時豐田的品牌內涵。回歸原點,重燃斗志,才能在品牌價值張力覆蓋下實現危機跨越。
形象廣告有別于產品廣告,是企業向公眾展示企業實力、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廣告,通過與受眾進行深度的交流,增進社會各界對企業的了解和支持,而不是側重產品與人的交互關系。在經歷了一系列災難之后的豐田,正是想通過品牌形象廣告重燃斗志和信心。經歷過災難的人們,對豐田的重生愿望心領神會。
所以,豐田開始了“Reborn”,表露其重新上路的態度和決心,重啟“Fun to drive”的口號,表達了豐田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企業昂揚斗志的敬意,也是豐田回歸顧客,回歸品質的品牌承諾。
在《哆啦A夢》版廣告之“大雄燒烤篇”中,坐公交與大雄同去燒烤的靜香,因為要趕小提琴課,被強夫的FJ Cruiser載走了,大雄傷心而求助哆啦A夢,卻因沒有駕照而被拒,廣告在“考張駕照吧”的訴求中結束。“大雄的如果世界篇”則通過如果電話亭,讓大雄有了駕照,能開車,從而有了艷遇。看到這里,熟悉豐田歷史的人們就會想起,早在1957年,豐田就從僅10億日元的資本金中拿出4億日元投資建設了機動車駕校,讓更多的人取得駕照,從而在汽車普及狂潮中獲得了快速發展。根據日本總務省的調查,日本年輕人對汽車的熱情在降低,報名考駕照的人數也在逐年下降。重申“考張駕照吧”是豐田代表日本汽車業對年輕人的呼喚。讓年輕消費者熱情回歸是豐田重生的基礎,也是豐田重生的終極目標。
豐田重生,并不意味著豐田已經倒下,只是其在反思衰落后的戰略展望,重生的意義,是其社會責任意識對日本國民繼續前行的召喚,更是其危機意識驅使下的自我鞭笞,彰顯的是其改進不足然后意圖再次問鼎全球的雄心。
在豐田7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它曾屢次遭遇危機,每一次危機都成為豐田改革的機遇。豐田“Reborn”之后會怎樣,我們拭目以待。(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編輯:蘇丹amysudan@sina.com
日本廣告影片常常留下沒說完的故事和不合邏輯甚至無厘頭的場景,這被視為日本式的幽默;日本廣告旨在先娛樂后促銷;日本消費者不喜歡“被教育”或“被推銷”;日本廣告注重想象力,其創意通常是品牌主張出人意料的戲劇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