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汽車產、銷量的不斷提升,業內一直的共識:未來2年會迎來汽車服務市場的井噴;3年內全面進入車聯網時代,相關產業至少迎來10年的黃金發展期。
那么如何抓住機遇,分享車聯網的盛宴,我們能看見不同基因的公司有著各自努力的方向。
車聯網被提上日程
整個2011年,業內涌現出太多的LBS應用,定位在社交的、定位在周邊商鋪的、定位在找廁所的、還有更多根本沒清楚定位的LBS。這個細分或者說交叉行業涌入了太多的資本和人才。
但是,到了今年,很多公司發現自己無法脫離媒介本質、沒有實際的關聯資源,甚至說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于是拼命的包裝各種概念,甚至把前些年在互聯網上炒過的互動營銷、內容營銷等概念翻出來重炒,但仍然無法改變逐漸被邊緣的生存現實。
這里面很多開發者開始轉型。有一些開發者認識到車聯網在移動互聯大概念中是無法被回避的一個核心組成,而且,根據截至2011年底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是1.1億,私家車近8000萬。車聯網成了一部分開發者的新關注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上開發日程。
但是,這里面還是有一定的門檻的,不像一個移動互聯或者互聯網項目,有1個產品經理1個程序員和1個概念就能做起來。
已被開辟的藍海
不過,車聯網這個概念,在汽車行業早已經不是什么新話題。
在國外,汽車廠商對車聯網的起步比較早,通用的ON-STAR計劃從1995年就開始了,豐田也在2002年發布了自己的G-BOOK智能副駕系統。
國內是在近幾年陸續發布,如蘇州金龍的G-BOS智慧運營系統,吉利的3G智能汽車等。這些系統的架構類似,通常由數據中心、車載的通信技術模塊和無線網絡構成,可以為車主提供遠程的故障診斷、管理、資訊、語音在線平臺實時支持等服務,提供主導性的整車智能支持解決方案。
服務運營商
翼卡車聯網公司、車音網等公司,他們雖然關注,但通常情況不把自己定位在汽車前裝市場。他們整合了比較完整的、面向車主的遠程服務資源,向車主提供以聲控為主要操作模式的的導航、預訂、資訊、路線規劃、道路救援及本地線下服務的車主行車出行整體服務方案。
硬件生產商
也有一些公司比較關注在后裝市場基于硬件的智能應用和技術升級。比如城際通、好幫手等公司就在GPS、導航等傳統后裝硬件設備上增加了諸如故障診斷、車隊管理等相對集成的功能,區別于服務運營商的硬件,他們的硬件設備不僅定位為遠程服務的接入支持,更重要在本地能夠滲透到ECU實現更智能和實用的車載電子硬件。
與移動開發商尋求合作點
不過,如果對Telematics(通常指應用無線通信技術的車載電腦系統)沒有一點研究是很難擠進車聯網圈的。
于是,移動互聯網和車聯網的合作逐漸多了起來。車聯網企業往往能在某個點上找到對剛性需求的解決方案,而移動開發者更擅長于提供面向新媒體營銷價值的增值運營方案,于是就能找到很多的合作點,盡管現在成型的應用不多,但筆者認為這會是一個未來很重要的交叉產業,應用形態大致會有三種形式:
由車主的手機客戶端和4S店的數據中心構成的車主基本服務型的解決方案。
車主在很多情況下對自己的車輛的保養和服務情況是模糊的,通過這類應用系統可以將車主的車輛信息、保養/行程等記錄與4S店的工況記錄、CRM等系統結合起來,為車主解決精確的汽車服務管理,為4S店提供精準的服務銷售的推送。
整合在服務運營商平臺的以人為中心的移動位置服務。
通常服務運營商為車主提供的行車服務體系是以車為主體進行的汽車周邊服務的整合,而人與車雖然在接受服務時是在1個位置屬性下,但人和車的需求又有很多的區別和聯系。因此,將一些在手機上已經很成熟的社交、商鋪等應用和服務結合在服務運營商的在線支持平臺上,形成比較完整的基于車主出行的移動位置服務整體解決方案,也會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植入在后裝車聯網設備中的移動互聯技術。
盡管大多的車聯網設備開發商的研發實力都很強,對于在手機上的技術實現并不難,但是畢竟術業有專攻。對于在手機這種特定傳感器的用戶體驗設計和周邊技術的整合,移動開發者顯然更有話語權。所以隨著汽車智能電子的應用發展和集成程度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數據需要在移動終端上顯示,越來越多的互動會在手機上完成,以手機為操作中心汽車故障管理、行車管理、增值互動會逐漸成熟。
作者簡介:張賀寧 移動互聯網著名評論員。曾任靈谷科技產品總監,現任瀚海博聯市場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