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旅游,拍了一堆照片,挑出最漂亮的幾張上傳到QQ空間;
早上打開QQ,把昨天晚上想了幾個小時的精辟感悟發到微博;
自己買來的裙子真漂亮,趕緊拍照發到美麗說,讓大家都看看;
……
中國人自古以謙遜為美德,而社交網站的大行其道,讓人們恨不得將自己所有的吃喝拉撒睡全部曬到網上。說好聽點,這是分享;說難聽點,這是自戀。
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偏激。國外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就明確指出,人們在社交網站擁有的好友越多,就越可能自戀。
社交 “陰暗面”逐漸顯現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性格和個體差異》雜志上。在名為“自戀性格清查”的問卷調查中,得分越高的人,在社交網站擁有越多的好友,更新個人資料頁面更頻繁,更新動態信息也更勤。而且,自戀程度越高,對有關他們的負面評論反應也越強烈。
這是自然,自戀者將個人得意的照片、文章、心得之類的發到網上,是希望聽到贊揚聲,獲得關注度。試想,如果你在他的QQ空間里對他的相片評論為“怎么又發福了”,或者,在轉發他的微博時說“簡直胡言亂語”,你猜他會怎么做?恐怕他不是對你進行激烈的言語反擊和謾罵,就是干脆把照片和文章刪掉。
社交網站為人們的社交行為增加了一條新渠道,而且,在人們普遍的認知中,社交網站可以讓內向的人變得更加活躍,讓沒有時間參加社交的人找到志同道合者,但“社交網站給這些人提供了自我推介的平臺,他們通過更新個人資料頁面中的照片以及炫耀擁有幾百個好友來展示自我。而越來越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本質上是‘以自我為中心’。”心理學家正在留意社交網站的“陰暗面”,那就是讓年輕人越來越迷戀自我形象和膚淺友誼。
開啟“婚外情之門”
社交網站正逐漸表現出的“陰暗面”并非只是讓人變得自戀和膚淺,很多研究表明,社交網站正在成為色情之門和出軌發源地。
據調查,美國最大的社交網站 Facebook每月的訪客超過5億人;用戶每月將超過7000億分鐘的時間花在Facebook上;77%的員工在上班時間內,每天至少檢查一次Facebook的內容——如此多的網民將如此多的時間花在社交網站上,他們在做什么?跟沒見面的陌生人抱怨生活、工作中的煩惱?找個開放的人談談情、說說愛?還是找到多年未聯系的老情人重燃舊情?在虛擬的網絡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且,有些已經發生。
據美國婚姻律師學會曾做過的一個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離婚案件與社交網站Facebook有關。在調查中,有66%的律師將Facebook視為婚外情的罪魁禍首,15%的律師指向Myspace,5%的律師認為是Twitter。而英國一家法律公司也做過一次類似調查,并且結果一致:20%離婚案的起因歸結于Facebook。
“一些人上網是想創造一個虛幻的生活。不負責任地逃離現實生活,這樣的幻想總是很具誘惑力。”婚姻顧問特里如此分析有些人熱衷在社交網站尋找婚外情的根源。
不過,頗具諷刺的是,社交媒體也有可能成為這些出軌者的噩夢,80%的離婚案律師表示,越來越多的離婚案利用社交媒體搜集配偶出軌的證據。比如,Facebook上調情的信息和照片,已逐漸被作為配偶行為不合理、夫妻矛盾不可調和的證據。
別做讓颶風傷到的“倒霉蛋”
亂乎?亂也!隨著用戶人群的壯大,各色各樣的人群充斥其中,社交網站的功能或許正脫離創立者單純的初衷,迅速變質。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研究了社交網站的各項服務功能,將其定義為:“能為個體提供基于互聯網服務的三項主要功能。即:建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證明與其他人擁有共同的朋友;查看和跟蹤個人或者其他人的動態信息”。
這三項功能都有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建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如果有人將公開的個人資料肆意散發怎么辦?“證明與其他人擁有共同的朋友”——如果你的敵人也在上面,你會不會在網上實施打擊報復?“查看和跟蹤個人或者其他人的動態信息”——會不會有人藉此胡亂發布謠言?
社交網絡兼具私密性和公共性,我們沒有把握自己在它上面發布的信息,究竟會被誰看到,又會被誰拿來做什么。這種不安全性正越來越被全球各國留意。雖然許多國家都在或多或少地做出一些行動。比如,要求網站改進隱私控制功能,加強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實行網絡實名制,遏制網絡謠言;加強個人信息買賣的懲罰力度,讓網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等等,但社交媒體如此燥熱,網民也如此亢奮,為Facebook、“粉絲群”、“關注”忙得不亦樂乎,讓監管總是堵了東墻,西墻又被拆,顯得力不從心。
社交網絡像一陣颶風,迅速席卷全球,侵入網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哪個“倒霉蛋”被這陣颶風傷到,各國正在努力想辦法讓更少的“倒霉蛋“中招,而目前,網民還是先學會自我保護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