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臺灣。
沒有聲嘶力竭、徹夜不眠的吶喊;沒有群情激奮、動刀動槍。今年的臺灣大選,即使是在面對面交鋒的電視辯論會上,三位候選人也表現出儒雅的學者風度。今年的臺灣大選中,曾經惡斗的兩黨都在呼吁不要為了政治撕裂“共識”,無論是從候選人的表現還是為競選宣傳造勢的文宣活動來看,今年的臺灣大選“安靜”得有些讓人不習慣。
對于之前就在跟蹤臺灣民主進程的觀察者來說,十六年坎坷顛簸的直選道路上,臺灣上演過一幕又一幕出人意料的情節,到了2012年,云淡風輕、神清氣爽。有人評價說,這樣的選舉,贏得光榮,輸得漂亮。不過,如果將鏡頭回放到十六年前,誰有把握說,當年那個倉皇入臺的國民黨,那個一紙戒嚴令實施了38年,在“二#8226;二八事件”和“美麗島事件”中不惜動用暴力而背離民心的政黨,真的能在政治轉型中屹立不倒?類似的,四年前,誰又敢說那個內交外困、派系不和、資源有限、被貪腐侵蝕了肌體的民進黨,還能讓民眾重拾信心、東山再起?云淡風輕,是因為都曾經無所不用其極;神清氣爽,是因為都經歷過低谷和失望。
馬英九連任了。在選舉中,除了馬英九和國民黨,還有另一個贏家——中國大陸微弱但清晰堅定的民主呼聲。
很大程度上要多虧中國網絡審查人員一反常態地手下留情,馬英九同主要競爭對手間的選戰才得以受到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大陸網民熱烈追捧。他們也許沒有選票,不過這并不妨礙中國大陸公民密切關注臺灣競爭激烈的選舉。他們在線分享各種選舉趣聞和尖酸評論,然后利用社交門戶將其廣泛傳播,一吐為快。
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臺灣選舉重要的地方與其說是蔡英文和現任“總統”馬英九之間競爭的結果,倒不如說是臺灣以民主方式選舉政治領導人的做法和大陸指定最高領導人的做法之間的反差。
微博上流傳了一系列照片,分別是蔡英文和馬英九與臺灣選民接觸的場景,以及中國大陸的老百姓跪在官員面前的場景,圖片的說明文字是:“有選票,人民是大爺;沒選票,人民是孫子。”他們驚訝于投票進展之順暢,失利者蔡英文在承認敗選時所展現出的優雅風度,以及馬英九無需隨從撐傘而冒雨發表勝選感言——同中國官員時常得到的精心呵護形成鮮明對比。
葡萄酒專家徐偉的一則微博被大量轉發:“在海洋另一邊,臺灣豎起一面鏡子。而在海洋這一邊,我們見到了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