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月14日,在臺灣地區的“總統”選舉中,61歲的馬英九以約51.6%的得票率領先其他對手,成功連任。
臺灣雖然只是彈丸之地,卻是有著非凡政治意義的,大選對于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系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與過去4次“總統”選舉相比,本次大選突顯了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大陸因素”對臺灣大選的影響更顯重要。
主打“經濟牌”的大陸
北京一直試圖左右臺灣選舉。1996年首次“總統”選舉中,大陸在臺灣海峽舉行飛彈演戲;2000年大選前夕,朱镕基聲嘶力竭地警告“臺獨絕沒有好下場。”然而兩次企圖介入臺灣選舉都產生了逆反的效果。1996年促使“臺獨”的李登輝高票當選,2000年更是幫助陳水扁入主“總統”府。2000年,在屢屢不得入其門之后,北京保持了沉默,在2008年也僅僅只把精力放在了“公投”方面。
自2008年馬英九被選為“總統”后,他一直致力于結束兩岸長達70多年的冷戰關系。新的商業協議,比如開通兩岸直航,開放臺灣旅游,去年商定的部分自由貿易條款,都是馬英九宏偉計劃的組成部分。
共產黨一直認為臺灣是其不可分割的一個省份,北京方面也樂意為馬先生提供經濟方面的優惠條件,希望在馬英九的領導下,臺灣人民與大陸的關系能夠不斷改善。從長遠的角度來說,大陸的領導人希望臺灣的經濟發展與大陸密切相連,直到兩岸統一變得必不可少。
馬英九自己評價說,臺灣通過改善與大陸關系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成果。雖然去年經濟增長率猛降至4%左右,但2010年曾時隔24年創下了10.8%的最高紀錄。
高舉“經濟總統”的馬英九
鑒于臺灣經濟通過改善與大陸的關系而取得的經濟發展,馬英九高舉“經濟總統”一詞,而且臺灣《聯合報》等“親總統派”媒體也大力宣傳其經濟業績。不僅企業主,馬英九也屢次提到日月潭阿婆茶葉蛋受惠大陸觀光客赴臺生意變好,訴求兩岸關系改善后,受惠的不僅企業主,而包括各階層。
在選舉前的最后幾天,馬英九造訪位于臺灣森林茂盛的東北部沿岸的瑞芳小鎮(該地區以前一金礦而著名,后來就變得默默無聞),整個小鎮處在嘉年華般的熱鬧氣氛中。
大街上舉行了的舞獅表演,敲鑼打鼓,熱鬧非凡,色彩鮮艷的帳篷下聚集了1000多名馬英九的支持者們,馬英九發表演講告訴他們他所屬的黨派國民黨與大陸的關系不斷改善,將為臺灣人民創造一個和平的未來。
他說,“我已經很清楚地表明我的立場——不搞統一,不搞獨立,沒有戰爭——大家說對不對?”群眾們大聲回應,“對。”
而對于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盡管她性格溫和,也不贊成抵制馬先生在經濟上做出的努力,可是共產黨方面對她極其不信任。
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很清楚地記得2000~2008年民進黨的臺灣獨立分子“總統”陳水扁。如果蔡女士勝出的話,兩岸關系可能又將回到以前極度緊張的軍事關系中。蔡女士與中國政府不可調和的矛盾來自于她拒絕接受12年前達成的一項非正式的兩岸關系的協議。那份協議表明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大陸與臺灣方面對于“中國的一部分”有著不同的理解。
工商界的支持
對于大陸對臺灣的經濟政策,現在普遍受到歡迎的是臺灣的商人。盡管這只是北京單方面的輿論,并不足以左右臺灣選民,但是這些輿論還是影響到了臺灣工商界的領軍人物。
在大選前兩個星期,支撐臺灣經濟的幾大企業的老板紛紛表態支持“九二共識”,包括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長榮集團董事長張榮發、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奇美實業董事長廖錦祥、義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等。
到了選戰最后階段,更有包括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雪紅、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硅品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文伯等逾百企業家呼應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等人發起的“支持九二共識”聯署,形同為馬英九背書。此一現象在臺灣大選中出現還是頭一次。
商人的政治立場最容易因為自己的經濟利益所左右,在此次臺灣選舉中就可窺之。而選舉結果也反映出了臺灣財經界力挺“九二共識”間接的影響了臺灣選民的投票,也間接的幫助馬英九獲得連任。
在大陸工作的臺灣選民也成為馬英九對大陸政策的支持者。代表大陸臺商的貿易團體之一全國臺企聯會長郭山輝就說,臺企聯中有超過20萬成員在選舉時飛回臺灣投票,而在2008年大選的時候,飛回去的人約有15萬,人數越來越多。據臺灣民用航空局稱,在選舉前一星期,往返于臺北和大陸主要城市之間的航班已全部訂滿。
而據統計,在大陸做生意的臺灣人共有150萬左右,其中許多人住在沿海或南部地區。如果他們的傳統智慧是正確的,將會投國民黨一票。
低收入人群的憤怒
而與此同時,臺灣“總統”馬英九對中國大陸的經濟開放政策則打擊了一個重要的選民群體:生計艱難的中低收入勞動者。這樣的后果會讓北京方面擔憂,并增加這一長期作為中美關系導火索的地區的不確定性。
在2010年6月同中國大陸簽訂里程碑式的貿易和投資協定時,馬英九承諾將通過吸引中國大陸投資和游客,以及為臺灣的科技企業、銀行、保險公司和運輸公司在大陸開啟新的機會來創造就業,刺激增長。然而,失業率以臺灣標準來說依然居高不下,工資增長停滯,經濟增速放緩。
臺灣以出口主導的經濟受到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動蕩的嚴重打擊。但是與中國大陸的協定在產出具體成效方面進展緩慢。去年,160萬大陸旅游者到臺灣旅游,但大多數都是和當地指定旅行社和酒店定好低價的旅游團。
同時,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大陸進行的貿易也在急速下滑,在2010年增長了37%之后,貿易額增幅在去年前11個月里下降至9.1%。中國大陸對臺投資微乎其微。
低收入的工人正在形成一個共識,即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對富人的好處更大。他們的憤怒情緒因臺北和其他主要城市飆升的房價而火上澆油。
蔡英文充分利用選民的失望情緒。她承諾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工作、低價住房,以及更好的教育。她的競選活動引起了人們共鳴。
35歲的吳國銘的看法代表了選民對馬英九的不滿。四年前,他對臺灣在時任“總統”陳水扁的領導下不斷削弱的競爭力越來越厭煩,于是投了馬英九一票。不過,隨著臺北的房價使他不可能住在一個女兒能上好學校的城區,他如今改變了想法。他說,我在臺北能買一座好房子的唯一方法是搶幾家銀行或買彩票中大獎。
此外,吳國銘說,北京也沒有變得更加友好;實際上,我認為北京反而變得態度更差了,因為它傲慢地認為臺灣的一切都拜大陸所賜,沒有大陸的恩惠,臺灣會一夜崩潰。他還說,我會投蔡英文一票,因為北京需要明白臺灣人是不能被收買的。
盡管很多臺灣人認識到大陸是臺灣經濟未來的關鍵,臺灣人卻對大陸并不信任,幾乎沒有人支持與大陸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大陸依然認為臺灣是其一個反叛的省份。
“和平紅利”傳到美國
而大陸主打的“經濟牌”,以和平的姿態看待兩岸關系則得到了美國的認可。2011年9月蔡英文在訪問美國時,對未來的兩岸政策上回避并表述含糊不清。一個美國的政府高官對《金融時報》的記者透露說:“蔡是否愿意繼續維持今年來兩岸關系的穩定,給我們很大的疑慮。”
美國認為兩岸建立友好關系是消除臺灣地區問題的一個途徑,而這一問題可能令美國和大陸之間爆發軍事沖突。盡管美國官方在臺灣大選中沒有表示立場,但美國最近將臺灣列為可獲得免簽證赴美待遇的候選地區以及美國能源部副部長伯納曼訪臺之行被臺灣民眾普遍視為是支持馬英九之舉。
不過,在經歷了20年的“本土化”變遷后,臺灣社會對“臺灣主體性”的堅持仍有堅實的土壤,“大陸因素”在本屆的“總統”大選中雖然產生了不小影響力,但是也有反對的聲音。
正如蔡英文在敗選感言中所言:“臺灣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臺灣不能沒有制衡的力量。未來這四年,雖然我們沒有辦法以執政者的角色,來實踐我們的理想;但是,這并不代表,在野就沒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