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種族歧視似乎是每一個獨裁者的標簽。德國人歧視猶太人,而在奧斯曼帝國,亞美尼亞人成為奧斯曼帝國歧視以及屠殺的對象。在屠殺以及流放的過程中,80%亞美尼亞人死去。土耳其為何一直否認大屠殺?歸根到底與其國父凱末爾有很大關聯,一旦承認亞美尼亞屠殺,其對庫爾德人的鎮壓勢必提上日程。而這一鎮壓正是始于凱末爾,之后土耳其政府的鎮壓不過是蕭規曹隨罷了。
種族屠殺作為歷史存在的真實性很多已毋庸置疑,而影片承載了屠殺的內在矛盾性和獨特性,且不斷地在公眾中釋放和傳播,才能發揮反思的意義。
面對歷史和真相,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歷史觀點?除了影片引導我們去了解、反思屠殺,還需要現實中人們的進一步思考。
在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生活中,幾乎每個方面都承載著歷史意義,他的小胡子也不例外。
作為一名上尉(1907年之前),年輕的凱末爾上唇留著一束高聳的胡須,那是奧斯曼時代流行的款式,效法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從中可反映出德國文化對當時土耳其的影響。但到1923年,作為土耳其共和國的領導者上臺之后,凱末爾的胡須已經修剪成復古式樣。
此后,在他的領導下,土耳其的經濟政治自由化不斷發展,為了顯示奧斯曼時代的結束,以及對現代化未來的追求,凱末爾完全剃掉了自己的胡須。
但在凱末爾之前,作為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的三大巨頭之首,恩維爾#8226;帕夏極度推崇德國。1909~1911年恩維爾#8226;帕夏任駐德武官三年,在此期間,他對德國人的效率和組織性留下深刻印象,并從此親德。他說:“土耳其是土耳其人的,但要有德國幫助。”
親德的不僅僅是恩維爾的胡子,還有與德國相似的種族屠殺。恩維爾把土耳其的命運同德國拴在一起。
只剩1/5的種族
種族歧視似乎是每一個獨裁者的標簽,只有歧視才能顯示自己種族的強大與優越。德國人歧視猶太人,而在奧斯曼帝國,亞美尼亞人成為奧斯曼帝國歧視以及屠殺的對象。
從1915年4月開始,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奧斯曼帝國有計劃對亞美尼亞人進行屠殺。這場屠殺的規模在納粹企圖消滅猶太人之前,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
1915年4月19日,土耳其凡城省長杰夫戴特以征兵為理由殺害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人認為其中有陰謀,沒有依從,于是杰夫戴特指控亞美尼亞人發動“叛亂”,一場沖突開始了。
這只是事件的開端。5月底,奧斯曼帝國政府變本加厲,下令將全部亞美尼亞族裔“押運”到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沙漠地帶,遭受流放的亞美尼亞人達100萬之多。政府在驅逐過程中沒有向亞美尼亞人提供任何補給設施或物資,即使抵達目的地后也是如此,流徙者因疾病和饑渴大量死去,其他人則被軍隊組織的屠宰營殘忍殺害。
年輕的亞美尼亞婦女被賣到土耳其人家里做奴役,無數嬰兒被活活摔死,更多人被吊死、槍殺甚至活活燒死,教堂被夷為平地,尸體遍布道路及幼發拉底河。
1915年8月,《紐約時報》的一份報告指出:“流徙者的尸體遍布道路及幼發拉底河?!?/p>
在歷經劫掠、屠戮之后,抵達敘利亞的亞美尼亞人已不足原先數目的20%。奧斯曼帝國政府沿幼發拉底河修建了25個集中營用以轉移這些流亡者。在那里,男人被拷打和槍斃,婦女被強奸和殘害,兒童被劫持和殺害。70萬人被不停地從一個集中營轉運到另一個集中營,到1916年4月,這些集中營最終被一個個“清掃”干凈。
據亞美尼亞的相關資料記載,從1915年春到1916年秋這一年多的時間內,生活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地上的200萬亞美尼亞人中,有100萬~150萬人遭到屠殺,另有數十萬人逃離土耳其。
時任美國駐土耳其大使的亨利#8226;摩根索,在回憶錄中描述這場悲劇時寫道:“我確信,在種族遏制的整個歷史上,再沒有如此可怕的情節。以往歷史上發生過的大規模屠殺和殘害,與1915年亞美尼亞族人的遭遇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p>
一戰結束不久,土耳其又掀起新一輪的民族主義運動,結果,幸存下來的亞美尼亞人又有數十萬慘遭殺害。
希特勒曾說過:“現在還有誰會談起亞美尼亞人的滅絕?”種族大屠殺之后,幸存下來的幾萬亞美尼亞人躲到世界各地定居。
作為20世紀第一場屠殺,亞美尼亞大屠殺與猶太屠殺、盧旺達屠殺被稱為“20世紀三大種族屠殺”。
第二個“猶太人”
如同猶太人一樣,亞美尼亞人在大屠殺之后開始顛沛流離,對于任何國家,他們都是“外地人”。在百年的顛沛流離、逃離家園時,他們一路奔波在異國,生存下來的都是強者。精明是亞美尼亞人給人的印象,也難怪有“三個猶太人比不上一個亞美尼亞人”的說法。到現在,全世界各地的亞美尼亞人數加起來比他們自己國家的人口還要多。
1960年代開始,亞美尼亞人開始號召旅居世界各地的同胞在國際間積極展開游說,堅持使國際社會承認“種族屠殺”。到了1970年代,亞美尼亞好戰分子更實行暴力路線,以土耳其駐外機構為襲擊目標,迄今奪走了逾五十條人命,最終至俄羅斯、加拿大及法國等國相繼承認亞美尼亞人對于大屠殺的主張。
目前法國國內生活著大約50多萬亞美尼亞后裔,其中許多精英人物已經或者曾經擔任過部長一類的高官,成為國會議員的也不在少數,他們非常注重向政界滲透,以期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伸張自己的理念。特別是在總統大選臨近的時期。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法國國民議會在提出“亞美尼亞大屠殺”議案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法國大選前夕,2006年那次因希拉克及時“救火”而最終平息下來,而在即將來臨的2012年的總統大選,法國對大屠殺的表態再一次成為一場頗具選戰色彩的政治博弈。
美國境內也有約140萬亞美尼亞裔人士,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團體開始積極地在華府地區推動與土耳其種族屠殺議題的相關立法。
海外亞美尼亞人有不少活躍分子也努力爭取各國政府正式承認該種族滅絕。
目前共有阿根廷、法國、黎巴嫩、荷蘭、瑞典及美國42個州等22個國家承認這是一場種族屠殺。聯合國于1978年將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這其中雖有對于“大屠殺”的歷史認定問題,但在西歐廣泛居住的有著重要政治經濟力量的亞美尼亞后裔的推動、宣傳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凱末爾造成的否認?
盡管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剃掉胡須以彰顯與奧斯曼帝國的不同,但正如土耳其式胡須很難被征服一樣,土耳其政府對于亞美尼亞大屠殺一直持否認態度。
近年來,土耳其政府積極爭取加入歐洲聯盟,土耳其自由派學者也一直希望政府會因此鼓起勇氣檢視當年對亞美尼亞人的悲劇,歐盟雖然一直否認“是否承認亞美尼亞屠殺為土耳其入盟的條件之一”,但是不可否認土耳其一直否認的態度束縛著土耳其的外交。在土耳其國內,甚至只要有人膽敢附和亞美尼亞人之說,就可能面臨刑法起訴。
土耳其2005年修訂的新《刑法》第301條,列有“侮辱土耳其國格罪”,該刑法序明言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即屬于此罪。土耳其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就曾因接受瑞士報紙訪問,公開指出土耳其境內有大批亞美尼亞人乃至庫爾德族被殺害,而遭到土耳其當局起訴,后來由于歐盟施壓才撤銷。
按理說,現代土耳其共和國1923年成立,而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屠殺發生在這之前,種族屠殺與土耳其共和國沒有關聯,為何到現在土耳其歷屆政府堅持不承認?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于垂死掙扎之際,為了向大英帝國示好,就曾一度承認種族屠殺之事,1919年4月更有一名地方首長被控在安卡拉地區屠殺亞美尼亞人,因而遭定罪并處以絞刑。種族屠殺的執行者政府都承認此事,為何土耳其政府遲遲不敢承認?
究其原因,就要追究到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源頭上?,F代土耳其繼承了多種族國家的歷史包袱,一旦承認亞美尼亞人曾遭遇種族屠殺,勢必會引發土耳其東南部庫爾德族要求承認在獨立時曾遭遇血腥鎮壓的歷史。在1980年代至90年代,土耳其曾血腥鎮壓庫爾德族,這一鎮壓源于凱末爾。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一度同意給予庫爾德人自治權,但是在凱末爾革命之后,在1923年凱末爾建立了現在的土耳其國家,并敦促協約國撕毀與庫爾德人達成的協議,取消庫爾德人的自治獨立權。與此同時,凱末爾出兵鎮壓庫爾德獨立運動。而之后的土耳其政府持續對庫爾德族的鎮壓政策不過是蕭規曹隨罷了。
而土耳其領導人的胡子無論在尺寸還是象征意義方面,盡管在不停地改頭換面,但是其一直存在。隨著2002年現任總理雷普#8226;塔伊普#8226;埃爾多安上臺,為了彰顯民粹立場,胡須又重新回到政治家的上唇。
Fiona根據《外交政策》、《衛報》、《紐約時報》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