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布魯金斯學會 2011年12月
執筆:孫云
編譯:凜克
近年來,“民意”越來越被視為塑造中國外交政策的一股力量。例如,中國內外的分析人士都將北京在國際關系中愈發強硬的行為歸結為安撫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需要。此類分析的邏輯是,面對甚囂塵上的中國民族主義,北京必須挺身而出面對外部敵對勢力,否則就會在本國公民面前失去合法性。政府對美國對臺軍售的反應,以及最近針對南海爭端的強硬行為,都被視為這種動態機制的體現。
這些論證乍看上去好像有道理,民意的確能夠對國家的外交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在民主國家,政府必須尊重民意,但在中國,政府有多樣手段塑造民意,而公眾能表達政治觀點的途徑則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外交政策和民意的關系就需要慎之又慎了。
受到管控的信息渠道
對于外交問題,中國公眾主要是通過官方媒體獲取信息,黨和政府決定著哪些信息能夠向公眾公布。處理涉及中國的外交問題時,外交部和新華社共同決定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基調,確保新聞的內容和官方立場一致。對于關鍵的外交問題或領導人的出訪,國內的新聞渠道得采用新華社的官方說法。有消息稱,2011年1月,政府要求“所有全國性媒體必須使用新華社對埃及騷亂的報道,嚴格禁止翻譯外媒的報道”。對于某些更為敏感的問題,如南中國海的爭端,連新華社也必須采用國務院發布的報道。
對大多數外交問題而言,現行的外交政策都相當于媒體報道的指令。比如說,中國媒體對于利比亞和敘利亞國內騷亂的報道就很少關注政府腐敗和侵犯人權的劣跡;與外交政策相一致,媒體大加渲染的是不穩定造成的負面后果和外部干涉帶來的危險。
中國媒體對朝鮮挑釁行為的報道是另一個例子。為了塑造對朝友好的民意,媒體對“天安艦”沉沒事件的報道專注于調查和證據的不充分,并強調其他表明朝鮮無辜的因素。報道延坪島炮擊時,則稱其為朝韓之間的交火,并將局勢升級的責任歸咎于美國和韓國。這些例子都表明,政策決定了新聞報道,旨在塑造民意。
網絡和商業媒體等替代性的信息來源同樣受到嚴格控制。中國仍是世界上網絡受到最多限制的國家之一,盡管聰明的網民們盡其所能繞過網絡防火長城,政府仍能迅速有效地進行屏蔽。
商業媒體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同樣的審查,盡管其自由度要稍大于官方媒體,但他們并無權決定以何種基調報道何種故事。具有自由化傾向的《南方周末》于2009年11月奧巴馬訪華期間對他進行了專訪。但該報的報道不光受到了審查和編輯,而且被迫從頭版移至二版。最終,通過禁止其他媒體以任何形式轉載,這篇報道的傳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老大哥在看著你
包括一些嚴肅的研究者在內的觀察家都將中國網民的意見視為能夠影響外交政策的民意。然而,如同媒體出版物一樣,網絡上個體發表的言論同樣要受到層層干預和管制。首先,網站會監管帖子、論壇、博客和微博的內容,避免出現“問題”信息。其次,網警會監管在中國能夠訪問的網頁,及時刪除或屏蔽不合時宜的信息。最后,所謂“五毛黨”也會在網上發表傾向政府的言論。
在這樣的監管結構之下,包括對外交問題的煽動性評論和民族主義批評,都是經過篩選和批準而得以呈現的。因此,政府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改變網上言論的內容,壓制民族主義情緒。
北京對美國對臺軍售及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的反應正是例證。早在消息宣布前數月,北京就已經知道了這兩項決定。但當消息正式公布之后,北京依然作出了激烈的回應。嚴厲的官方聲明受到公眾的贊揚,并伴隨著民間更加激動的聲音,甚至要求制裁美國公司,或是與美國發生軍事沖突。
北京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應對奧巴馬的決定,以減輕對雙邊關系的損害。之所以仍然采取當前的應對方式,除了因西方陷入金融危機而自信滿滿之外,也可借此展現中國人民的憤怒情緒。但民眾的情緒至少部分是政府創造出來的,與其說這種民意是原創的,不如說是一種工具。
游行: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2010年9月,當中國漁船與日方發生沖突后,北京向外界傳遞了堅決、強硬的信息:中止了與日本的部級交往和稀土出口。緊接著,大規模的反日浪潮在各大城市爆發了,反日情緒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峰。
但是,允許進行反日游行本身就表明了政府的默許態度,政府將其視作釋放累積起來的民族主義憤怒的安全閥。即使草根民眾開始自發游行,政府也能有效地進行管理。2005年春天曾爆發過規模更大的反日游行,當政府感到大規模抗議逐漸失控時,便開始動員各種資源來結束游行。公安部發布通知,禁止公眾繼續參與游行。央視播報了這一通知。含有反日言論的短信和號召游行的帖子也遭到了屏蔽。政府的行為并未遭致公眾的反彈,短短一周之內,反日情緒就歸于平靜了。
對大多數政府而言,訴諸民族主義都是取悅公眾的不二法門,對于中國尤其如此,因為中國社會仍舊背負著遭受外國統治的精神創傷。此外,由于不能像選舉那樣定期對統治進行授權,政府需要通過其他途徑確認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這一動態機制對外部也可以發揮作用。通過激起民意,北京可以鞏固強硬的對外姿態,并在談判時以此為杠桿謀求對方讓步。因此,需要更加謹慎地考察中國外交政策和民意之間的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