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有部電影作品叫《彼岸花》,乃他拍的首部彩色電影。大師1903年12月12日出生,1963年12月12日去世。花甲之年瞑目的人也許不少,但是在60歲生日當天上天的人應該不多吧。他去世的時候,我剛出生沒多久。雖說是日本同鄉,我跟大師之間卻有半世紀以上的“時差”。小時候在東京,我好像沒怎么聽到過小津安二郎的名字。那是還沒有錄影帶、影碟、互聯網的年代,看老電影的機會不多。再說,小朋友愛看的無不是園谷英二拍的怪獸電影例如《摩斯拉對哥吉拉》等等。
無知的小孩不知道,從1927年到1963年,小津共拍了54部影片。入選《電影旬報》年度十佳作品的就有15部。可見,小津安二郎前后30年都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導演之一。但他卻沒有像黑澤明一般早早在國際影展得獎。小津拍了第49部作品《彼岸花》的1958年,早5年完成的《東京物語》才在倫敦英國國立電影院上映,并贏得了年度最優秀影片獎 。其他歐美國家注意到小津的作品是1970年代以后的事情。美國評論家Donald Richie的《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美學》1974年由加州大學出版社問世。幾乎同時,日本也出現了佐藤忠男《小津安二郎的藝術》(1971年)、蓮實重彥《導演小津安二郎》(1983年)等專著。
我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加拿大多倫多第一次看的《彼岸花》。安大略省藝術館舉行日本電影節,上映了幾部片子,其中就有小津的《彼岸花》。《彼岸花》是1958年松竹公司推出的85部影片中票房成績最好的一部,而且獲得了文部大臣賞。同一年,日本政府頒給他紫綬褒章,相信也包括了對《彼岸花》的肯定。
上世紀末,小津安二郎的名氣在世界影迷中間已經很大了。我在多倫多的幾個朋友也豎著大拇指說:“Ozu好棒喔!你也去看Equinox Flower吧。”什么flower?我一時沒聽懂。回家后查辭典才得知:原來equinox是秋分或春分的意思。果然,西方人把《彼岸花》翻譯成了《秋分花》。
跟加拿大朋友一起觀看的《彼岸花》,是我平生第一次觀賞的小津作品。由佐分利信主演的初老先生不能容忍長女自行決定結婚對象,可是他妻子以及朋友們都支持年輕人的決定,這使他更加不以為然。看完之后,朋友說:“很有日本味道,對不對?”我則覺得這部電影有點怪,尤其用英語稱之為Equinox Flower更怪。
20年過去,大師離開人間快半世紀了,著作權保護期失效,坊間出現了許多廉價影碟。我買來一張重看了兩次,才算弄清楚當初為何覺得特別怪。
“彼岸花”本來是一種花兒的名字,中國人稱“石蒜”,英文則叫Red Spider Lily(紅蜘蛛百合)。那么,西方片商怎么把紅蜘蛛百合翻譯成“秋分花”的呢?因為日文里的“彼岸”,既有涅槃的意思,又有春秋分掃墓日子的意思。九月秋分季節,大家去掃墓,總看見到處盛開的這種紅色花兒。它樣子很特別,沒有枝也沒有葉,只有綠色的花莖沖破地面突如其來,并頂住形似蜘蛛的血色花朵。由日本人看來,此類花兒傳達著神秘的消息。“彼岸花”也被叫作“曼珠沙華”,即佛教《妙法蓮華經》中所說的天界之花。
所以,日本人口中的“彼岸花”頗有些宗教色彩和悼念意味。雖然把“彼岸”翻譯成 equinox 未必不對,但是把 “彼岸花” 翻譯成Equinox Flower就離譜了,因為英文equinox是天文學術語,既沒有宗教味道又不跟Red Spider Lily(紅蜘蛛百合)沾邊。好比把“石蒜”翻譯成stone garlic一樣荒唐。
那么,小津大師究竟為何替自己的第49部影片取了《彼岸花》這樣的名字呢?我估計影片里的父親代表著已過去的時光。他跟老同學們聚會,大家一起唱的《櫻井訣別》乃他們少年時候所學,是首強調愛國忠君美德的歌。戰后的日本社會否定封建思想,凡事以美國式為尚。主人公明說“我最討厭壞人橫行霸道的戰爭年代”,但是對于獨立自主的女兒,他心中還是不服氣。其實,貫徹小津晚年作品的基調,就是這種“后遺民”(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語)心態。雖然認為軍國主義理應失敗,但畢竟作為過來人,還是看不大慣美國文化席卷戰敗后的日本社會。老同學們齊聲合唱《櫻井訣別》,為的是追悼那被歷史否定的青春歲月。
不必說,小津安二郎是他們的同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