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語:
本期師出名門向讀者推介的是:西安美院版畫系張凌教授和她的三位研究生。需要說明的是:雜志創刊四年來,張凌是本欄目推出的第二位女教師,通過教與學,我們可以看到,堅守版畫教學和富有創作激情的張凌,是如何運用試驗性和課題性的教學手段,打通和激活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也看到了王晶、張峰平、王濤在張老師的精心呵護和學術主導下,是如何發現自我,展示自我的。
版畫教學與創作思考
在版畫教學與創作中,技術作為工具、手段和方法的載體,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元素,而技術應如何正確有效地運用并呈現在畫面里,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版畫藝術發展到今天,技術在創作中的作用依然很重要,但若純粹就技術談技術,會淪為表現上的形式主義,單純、片面追求技術手段的應用,畫面必然蒼白空洞、缺乏作品內在的精神和思想活力。然而,若為表現積蘊于創作者內心的思想,為使這種表現更加生動流暢,更加有助于充分、有感染力地昭示創作者的靈魂悸動,則對技術方法和手段的尋求應用,就會變得十分有必要,它體現了創造者一種內在的精神魅力和藝術的審美價值。所以在版畫的教學和創作過程中,我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技術、探索更為生動的表現方法和手段,同時更強調,只有在有針對性的創作需求業已成熟、并且作品表現中的思想和精神語言也已經基本確立的基礎之上,對于技術的探索才有意義。
創作是個復雜的過程,在創作中如何把創作者自身的藝術觀念、思想、情感通過技術手段充分地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并讓其有一種延展性、創造性,就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和積累,同時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把自己想要尋求的表現方法,通過具體的實驗進行嘗試。例如在版畫創作中,情感與精神的表達和訴諸是通過間接的制版、印刷這一形式對語言完成轉換的,長久以來版畫藝術的轉換手段與方法主要是傳統的制版方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進,版畫的審美標準和鑒賞理念在變化,傳統制版方式在版畫創作中已難滿足創作者或審美者的雙重需求。今天,伴隨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很多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材料都能應用到版畫創作的制版方式中來,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各個版種的特性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進行嘗試和發現。與此同時,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加強交流與互動,打破一種常態下的創作方法,將實驗性教學帶進課堂,將教師的課題和學生一起做,共同探索和實踐,教學相長。
實驗本來就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非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給創作者帶來許多臆想不到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只要認識好、把握好,往往會激活創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維活動,引導他不斷地生發出新的感受力來,從而促使創作質量和水平不斷地得以提升。實踐告訴我們,只要能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和積極性,讓他們自覺進入到一種探索狀態中,他們就會能動地,甚至還可能是創造性地自己解決版畫中遇到的一些問題。80后、90后的這批孩子,在他們身上不乏敏感、智慧和創造性,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去發現其長處,鼓勵他們自信,并能在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去探索和發現。我認為在版畫創作過程中,實現的是畫面的表現場景構建,某種意義上說,更是一次對創作主體自身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作畫來塑造和培養創作者的思想、品行、能力、行為、做事方式和意識習慣,使其發生變化,可以從靈魂上改造一個人。
我的學生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方式、生活經歷、性格特征各方面的不同,呈現在創作中的狀態也不一樣,很多時候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要因人而異、重在發現、溝通與引導。譬如,王晶是個性情溫和內斂、智慧含蓄的女孩,性格中充滿了女性的文雅,又具有一種內在的張力,在她的銅版組畫“人體”系列里,這種性格特征得到了很好的表現。畫面中人體與背景的設計給人一種生命的遐想,不同環境中、植物和花卉等符號的有機交互作用、生動地透出了女性的內在柔美和飽滿。在塑造人體的過程中其打破了傳統的制版方式,以非理性思維的技術手段進行創作,這是一個十分難把握的技術,需要有敏銳的感知力,王晶在這些方面的探索,初步為其今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張鋒平來自湖南湘潭,農民家庭的出身和清寒的成長環境造就了她吃苦、自強、獨立、堅韌的性情。平素看上去頗具文氣,但做起事來卻很有辣妹之風。她圍繞銅版畫做了很多探索,介入點最終落在了家鄉的風景上,我鼓勵她做下去,因為這一介入點很符合她感情表達的方式,很會有感而發。正如她自己描述的“我畫我心”中所述,家鄉是她童年生長過的地方,對家鄉和兒時的情感是本色、最樸素,也最真切,以心感畫、以景畫心。作品中那些樸素的景致,遠看是景、近看是符號、是線條,這些符號和線條又超越了現實、是心靈情感的寄托與宣泄,是技術與精神的融合。她追求用自己獨特的版畫語言訴諸心聲,不浮夸、不做作,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王濤籍出齊魯,大學本科時是我的學生,保研后畢業的第一個暑假聽說去了山里,在廟里一住就是五十天,磨練心智。我沒想到今天80后的孩子還能有這種境界,實出意料之中,表面上小伙子似還靦腆,但是骨子里卻耿直剛強。他認為好作品的核心重在文化價值與人文關懷,因而喜歡用自己的作品折射出某種獨到觀念、思想與情感,期望能用來啟迪和贏得大眾。迄止目前,他對作品的表達與技術和方法的探索還一直處在嘗試之中。
他們三人很不同,但是都能在自己創作的需求之下探索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我很欣慰他們面對版畫的創作都能有自己的態度。而不是人云亦云。
教與學是可以互動的,在這個過程中,我與我的學生共同在嘗試中感知,在摸索中思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