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科學可幫助篩選士兵
利用波束灼傷敵人皮膚的定向能武器以及提高士兵作戰能力的大腦刺激技術,聽起來這些武器裝備似乎帶有科幻色彩,但一個專家小組表示,神經系統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進步能夠使其成為一種可能。
這個專家小組指出利用刺激物操縱大腦能使反應的能力快速提升,能夠改變戰爭的面貌。專家組成員來自于神經系統科學、國際安全、心理學和倫理學領域的專家, 專家們指出,軍方指揮官對根據特定任務所需要的素質對士兵進行篩選充滿濃厚興趣。一些士兵可能擅長在混亂環境下發現目標,其他一些士兵則可能在面臨壓力的情況下仍具有出色的決策能力。神經成像和大腦刺激技術方面取得的進步能夠幫助軍方對新招募的士兵進行篩選,發現他們的潛在素質。
報告合著者、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國際安全教授馬爾凱姆·丹多博士表示,神經系統科學研究成果所能帶來的變化主要在未來出現而不是現在,專家們擁有充足的時間對影響進行評估。
□編譯/楊孝文
基因治療使患者重見光明
三名在童年時期失去了視力的美國公民進行基因治療后雙眼視力明顯改善。
這三名病人患有萊伯先天性黑蒙(LCA),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是由視覺所需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的缺陷造成的。它在出生時或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發病,導致視力嚴重受損,眼球不自主運動和夜間視力不佳。全世界有很多研究小組在進行基因治療失明的早期試驗,包括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和費城大學的專家們。他們將攜帶有基因RPE65的工程病毒注射進患者眼球內,經過治療,患者的視力明顯改善,且核磁共振成像掃描顯示,大腦能夠對新的視覺刺激做出反應。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簡·班尼特博士說:“患者現在可以做他們以前從不會做的事情,如夜間走動,去雜貨店購物和識別人的面孔。”基因治療方法有望在未來治愈更多的眼科疾病。
□編譯/王芳
眼鏡猴用“超聲波”交流
你可能從來沒有聽到過眼鏡猴的叫聲,這并不是因為眼鏡猴不會叫,而是因為它們是靈長類動物中獨一無二用超聲波交流的物種。加州洪堡州立大學的瑪麗莎和她的同事感到很疑惑,為什么有時菲律賓眼鏡猴張開了嘴巴卻聽不到聲音?他們在野生眼鏡猴四周安置了35個超聲波探測器,最終發現眼鏡猴發出的是超出人類聽覺范圍的高頻率叫聲。
雖然某些靈長類動物在特定情況下也能夠使用超聲波進行發聲和回應,但絕沒有哪種靈長類動物像眼鏡猴這樣頻繁地使用超聲波進行交流。菲律賓眼鏡猴所發出的超聲波具有高達70千赫的主導頻率,幾乎是陸地哺乳動物的最高紀錄。它們能夠聽到91千赫的聲音,遠遠超出了人類聽力上限的20千赫。除了眼鏡猴之外,鯨魚、海豚、蝙蝠和部分鼠類也是眾所周知使用超聲波進行通信的哺乳動物。
專家表示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的靈長類動物使用純超聲進行交流。
□編譯/陸捷思(實習)
男性吸煙,
相當于提前10年衰老
眾所周知,吸煙導致各種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肺癌、肺氣腫等等。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吸煙也可以影響大腦。最新的研究發現,吸煙會導致認知能力過早開始下降,而男性吸煙者相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影響。
英國科學家在過去幾年對7236名中年男女進行測試,并收集了測試者近20年的吸煙情況,通過定期的自我報告和問卷調查分析測試者的認知水平。
通過比較測試者的吸煙程度和認知水平,研究人員發現,對于女性而言,吸煙在認知能力上幾乎沒有造成任何差異,認知分數處于同一年齡水平。而對于男性來說,男性吸煙者在記憶、詞匯、推理、語言等能力上出現了明顯下降,相比不吸煙的男性,認知水平甚至足足相差10年。也就是說,長期吸煙的男性相當于提前10年開始衰老。盡管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盡量避免了心肺疾病對認知能力的影響,但顯而易見,吸煙在男性的認知能力上依舊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編譯/陸捷思(實習)
身長2米、重達200公斤機器人將開赴美國前線
近日,在各大貿易展覽和網絡視頻中,iRobot公司的“勇士”機器人大放異彩。如今這群“勇士”已經做好準備,即將開赴前線。
總部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iRobot公司已經為社會推廣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小到作為家用吸塵器的小型機器人,大到為美國炸藥處理部隊服務的機械工作站。“勇士”將成為其中最大的機器人產品,擁有重達200公斤的身軀和長達2米的機械手臂,有效載重70公斤。它可以爬樓梯,機械手臂可以舉到3.5米高,還能輕松越過半米高的障礙物。“勇士”能夠輕而易舉拖動一輛汽車,并用機械手臂粉碎車窗拆除車門。“勇士”還可以進行多樣化的改裝,能夠根據現場情況配備各種武器和特定的任務工具。
雖然和小型機器人相比,“勇士”的大小和重量制約了它的靈活性,但其強大的多樣性功能和可塑性足以使其在各種任務中游刃有余。 □編譯/陸捷思(實習)
科學家再現世界最古老“情歌”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讓生活在1.65億年前的一種史前昆蟲的叫聲重新響起,再現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情歌”。
至今才有記載的這種已經滅絕的蟋蟀的叫聲,是利用在中國東北發現的一塊化石里的微小翅膀特征重塑的。它令我們現在也能聽到恐龍和夜間徜徉在侏羅紀森林里的其他動物曾聽到的聲音。大約1.65億年前,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原始灌叢蟋和不斷鳴叫的兩棲動物是第一批產生喧鬧叫聲的動物中的一部分。現在的灌叢蟋——又稱樹螽,利用一個翅膀上的牙齒摩擦另一個翅膀上的撥子產生交配叫聲,但它們的遠古祖先是如何發聲的,以及它們的叫聲聽起來是什么樣子,至今仍不得而知。
該研究成果暗示1.65億年前的聲環境已經相當熱鬧,當時已有兩棲動物和其他節肢動物等很多動物在同一時間放聲高歌,而且還有瀑布、溪流和風產生的聲音作為背景音。 □編譯/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