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寒流已持續近兩周,因嚴寒死亡的人數已增至460人,流經中歐和巴爾干半島的多瑙河九成結冰。而在亞洲,我國內蒙也出現了零下50℃的極端低溫。極寒天氣是否意味著全球變暖已經停止?
近日一些國際權威氣候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停止,并開始冷化,近來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年至30年。英國《每日郵報》因此宣稱,今年的寒冬顯示“小冰河期來臨”。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
記者歐洲體驗極寒天氣
從1月底到2月初,短短數天時間,記者在法國親身體驗了寒流的兇猛。1月底時,巴黎雖是冬季,但是由于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巴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素有花都之稱。所以1月的巴黎,記者仍能看到滿眼的綠色草地、樹木,以及一些耐寒的鮮花盛開。走在巴黎的街道上,清涼的空氣十分宜人,身穿一件薄呢大衣,就足以抵御塞納河邊的冷風。
但記者只享受了一天溫暖的日子。第二天,寒流的魔爪就伸向了法國。在一陣緊似一陣的冷風中,記者感覺身穿的呢子大衣就像一張薄紙,完全無法抵抗寒冷的低溫。
而后的幾天,伴隨著氣溫的進一步降低,巴黎開始飄起雪花。一些人家的窗臺下,已經結成了細細的冰柱。記者換上羽絨服、長圍巾,把自己裹了個嚴嚴實實,但是也不能完全抵擋這股濕冷。到了2月初,記者戶外走100米的路程都頗為艱難,暴露在外的耳朵、鼻子、臉頰都會被凍得生疼。
2月5日,巴黎的氣溫繼續降低,降落的雪片堆積在地上,以往4~8℃的巴黎變成了一片白茫茫的寒冷世界。在法國107個區中,已有41個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而在這次極寒的天氣中,歐洲其他很多國家的情況更加嚴重。2月初,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有自動提款機因低溫失靈,居民發現取出的紙幣都粘著冰霜。在以往溫暖濕潤的意大利首都羅馬,也出現27年以來最大降雪。更加不幸的是,本次極寒天氣在烏克蘭、意大利、法國、希臘等國均造成了嚴重的凍死人事件。截至2月10日,歐洲因嚴寒死亡的人數已增至460人。
內蒙古出現-50℃氣溫
在極寒風暴的席卷之下,中國也沒能幸免。據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監測顯示,內蒙古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的哈吉區域自動站,2月3日出現了零下50.7℃的極端低溫。在內蒙古一家洗浴中心的外墻上,水蒸氣被室外的超級低溫瞬間凝成了冰霜,就像一座小型瀑布懸掛在窗欞上,而人們的睫毛、眉毛上,也都掛上了乳白的冰霜。與去年同期相比,呼倫貝爾林區和牧區,溫度偏低8℃至10℃,5個旗(市)打破了歷史同期最低氣溫極值,這也導致當地上千牧民受災,500多頭牛羊被凍死。
這次極寒也造成了遼東灣海冰進入重冰期,截止到2月8日,遼東灣的溫度達到了零下18℃,海面上還伴隨著8級以上的大風。在低溫的控制下,海冰最遠達到64海里,最大冰厚40厘米。海冰覆蓋面積占到了整個海域的一半以上。
而2月4日即將立春的北京城,前幾天最高氣溫仍然在冰點以下,“五九”比“三九”還要冷。這次冷空氣同樣也肆虐了亞洲其他各地,日本最為寒冷的地區是北海道陸別町,達到零下28℃。大雪天氣到2月8日已造成至少63人死亡,而惡劣天氣使眾多列車晚點、飛機航班取消。此外,韓國首爾2月2日夜間的氣溫達到零下17℃,達到55年來同期最低溫度。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歐亞極寒?
眾多中外氣象專家研究認為,這次歐亞的極寒天氣與地球北半球異常的大氣環流有很大的關系,而這種狀況的出現則是北極濤動出現了異常。
北京市氣象局研究員吳正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極濤動是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長的一種“蹺蹺板現象”,一般發生在距離地面6000米左右的高空。在一般情況下,北極受低氣壓系統支配,而高氣壓系統則位于中緯度地區,這種狀況會限制極區冷空氣向南擴展,以致北半球的很多中緯度國家在冬季不至于太冷。
但是近些年國內外不少氣候學家研究發現,從21世紀初開始,北極濤動出現了新的變化,氣壓的“南高北低”逐漸轉為“南低北高”,北極極地中心逐漸被高氣壓控制,這樣之前一直限制在極地范圍的冷空氣就被排擠南下,導致強大的寒流出現,從而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氣溫。
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2009~2012年,全球大范圍寒潮天氣的出現,北極濤動出現的變化是主要原因。在這個冬季,由于北極上空的高氣壓、寒帶噴射氣流都被擠壓到比以往更遠的南部地區,從而造成了歐洲和中國出現極寒天氣。
吳正華表示,在東亞區域,由于受到北極濤動的影響,西伯利亞寒流不僅變得更加強大,并且其方向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霸谝话闱闆r下,每年西伯利亞寒流都是在西北方向進入新疆、內蒙古西部,而后向東南偏東方向擴散,但是受北極濤動的影響,近幾年有時西伯利亞寒流開始從蒙古高原直接向南沖入中國,這樣就導致了中國的極寒天氣大幅南移,在我國南方很多地方也出現了十分寒冷的天氣?!?/p>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祝從文表示,現在我國很多地方的寒冬與海溫的變化也有很大的關系,由于北太平洋海溫持續偏暖,西伯利亞高壓持續偏強,海陸熱力差異加大,有利于東亞地區西伯利亞寒流的南侵。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郭艷君則認為,去年12月份入冬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續發展,以致大氣環流方向發生了改變,也易導致我國大部冬季氣溫偏低。據了解,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該現象的發生也會導致地球的整個大氣環流出現異常,目前有不少氣象學家認為,除了中國的一些區域,近來朝鮮、韓國、日本這些國家出現的嚴重雪災及極寒天氣就與拉尼娜有很大的關系。
這十幾年氣溫一直在下降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錢維宏帶領學生和祝從文組成的團隊,對自1850年以來到2008年的全球氣溫變化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過去159年間,全球氣溫從整體上一直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其增溫速率為平均100年上升0.44℃。
不過該團隊對氣象資料的統計發現,1998年是自1850年來氣溫最高的一年,2002~2005年全球平均氣溫位于次高,此后從2006年~2008年氣溫就一直在持續下降。如果從1998年起算,到2008年11年間全球氣溫變化的趨勢是每10年下降0.01℃,這也就是說這11年內全球的平均氣溫有所下降。
“2005年以后,中國持續出現冷冬現象,尤其是2008年以來,北半球不斷發生的大范圍寒冷、冰凍天氣過程,極有可能就是這種降溫趨勢的體現。”祝從文說。
在另外一個方面,一些研究太陽的中外科學家也發現,近些年來太陽的活動一直在持續減弱。有關太陽活動的觀測顯示,2008年8月整月太陽無黑子,到2010年3月無黑子天數達到近800天,這是1913年以來將近100年沒有觀測到的。
根據對太陽活動的研究,目前科學界將太陽的活動分為極大期與極小期,在極小期內地球的溫度會出現明顯的下降。科學研究認為,太陽活動從1920年進入一個活躍期(一般稱之為現代極大期),到2000年已經持續了80年的時間,一些專家從地球溫度近10年來的變化分析認為當前可能太陽活動的極大期正在結束,并開始向極小期轉換。而太陽活動極小期被科學界認為是小冰河期產生的直接原因。
地球進入新一輪小冰河期證據不足
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河期”(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給經濟和社會均帶來了嚴寒的破壞。從16世紀開始,在歐洲的高山區、斯堪的納維亞、北部地區普遍出現冰川的膨脹和冰舌的前進,破壞了農田和山村。冰川補給的河流,經常出現災害性洪水,還伴隨著滑坡和崩坍。由于氣候的異常寒冷,在歐亞大陸,災荒和由災荒引發的戰爭也時有發生。
直到20世紀初期,這場漫長的小冰河期才結束。
也正是在這個冬季全球多國連續出現極寒的天氣。最近,科學家們發出了小冰河期到來的預言。有人根據太陽黑子的活動情況推測,如果來得快,2015年,我們就一腳踏進了“小冰河期”。
但是祝從文表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做出地球進入新一輪小冰河期的判斷還為時尚早,太陽活動完全轉入極小期還需要較長的時間,目前全球的極寒天氣也還沒有達到小冰河期的程度。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目前研究認為地球的氣候變化與太陽黑子等一些活動密切相關,但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目前在國際上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現在很多觀點也是截然相反,例如一種觀點認為黑子活動增強時,地球氣溫趨冷,暴雨成災;可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太陽黑子活動較弱乃至靜默時,地球氣溫趨冷。因此很多氣候學家對太陽活動與天氣之間的關系的猜測并不可靠,這個還有待繼續深入的研究。
吳正華也表示,小冰期是一個長時間段的時間尺度,它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做出判斷的。“現在有人聲稱地球即將迎來千年極寒的氣候,這也是不科學的說法,在科學上沒有依據,因為這么長的時間尺度,根本就無法準確預測。”
地球變暖趨勢總體未發生逆轉
“目前,還找不到充分的證據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發生了改變?!眳钦A說,祝從文也如此表示。
研究發現,自最近的千年來,全球氣溫變化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時期,前400多年處于中世紀暖期,接著出現了近400年的小冰河期,從1850年開始,地球又進入到全球增暖期。
祝從文告訴記者,雖然他們的研究顯示近十多年全球氣溫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是他也表示,僅僅用10年趨勢預估地球未來幾十年或者百年的溫度變化是不合適的,其次不同的時間起止點和時間長度,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統計1975~2008年34年間的月平均全球氣溫,則發現氣候變化的結果為每10年增暖0.17℃,地球依舊在持續變暖。
祝從文另外表示,從古到今,氣溫一直呈波浪線變化,一段時間溫度高,甚至進入至高點;而后,溫度逐漸下滑,甚至陷入至低點。但是氣溫在升高或者降低的過程中,也不是一直呈現出這樣的趨勢,而是在此過程中會出現反復,例如在1878~1911年34年間,地球就經歷了全球降溫的趨勢,平均每10年下降了0.088℃,另外在1944~1975年32年間,全球平均氣溫也維持了一個相對低溫的時段,這幾年北半球多地的極寒天氣可能就是類似的現象,預計在未來數年內,這種狀況還會持續。
在另外一個方面,德國阿爾弗雷德·瓦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日前發表報告認為,造成歐亞寒冬與北美暖冬的“罪魁禍首”正是“全球變暖”。
“由于全球變暖,導致近年來北冰洋在夏季融冰速度加快,冬季時北極地區冰山面積縮小,讓原本覆蓋于冰面之下的洋面,開始直接與大氣發生聯系和反應?!钡聡茖W家研究認為,也正是這樣的原因,這個冬季北半球寒冷氣流才會如此復雜、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