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本文比較得出:西方的教育重在啟蒙,發掘潛力,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發展;中國家長往往“滿足于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
【關鍵詞】家庭教育中西方差異影響前景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018-01
社會的競爭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于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一 兩種不同的育兒觀
西方家庭育兒的著眼點在于培養孩子成為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許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因此,西方家庭從小就注重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讓孩子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西方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自食其力為出發點的。如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里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育兒觀有很大不同。一些家庭育兒往往著眼于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基于這種企盼,多數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生活得好。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二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于育兒觀上存在著根本差別,導致教養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國家的家長從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養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鍛煉。普遍做法是根據不同年齡讓孩子做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和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動手中發展他們的愛好和特長。如一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上小學的孩子,他們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歲的男孩周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打掃院庭,12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8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這顯然是從小鍛煉的結果。在中國家長看來,這似乎不可思議,可在西方國家并非個別現象。一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一則可節約一些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因而懂得不要亂花錢。”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法有不少欠妥之處,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點。一是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而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采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對方的態度,由此常常發展成家長間的爭端或摩擦,對孩子產生的卻是負面作用。二是生活上的“包辦代替”。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包攬孩子的衣、食、住、行,這種包辦代替從橫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縱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飯,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扣紐扣和系鞋帶。三是經濟上的放任。為數不少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經濟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的零用錢普遍表現大方,隨要隨給。
三 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
由于育兒觀和教養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西方國家的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出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一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等“經營之道”;同時,這些孩子還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這些素質和技能,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謀職就業奠定了基礎。
與此相反,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上不亞于西方,但普遍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適應環境和應變的能力,不懂得恰當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差;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知道關心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
四 結束語
從以上的對比中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差異。西方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啟蒙,發掘潛力,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的發展。孩子在這三者的潛移默化影響下,多一份質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熱情、多一些創造,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參考文獻
[1]大富翁家有本小氣賬[N].現代家庭報,1993.8.10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從拉納的教子之道說起[N].人民日報,1995.1.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