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教育部下發《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提出將于2013年完成獨立學院的改革,并指出了獨立學院繼續作為獨立學院存在和轉民辦高校以及撤銷或合并的三條“出路”。獨立學院轉設民辦本科后將和純民辦高校競爭生源,有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純民辦高校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又該如何呢?本文對此加以論述。
【關鍵詞】獨立學院民辦高校對比設置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64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024-01
“十二五”期間,教育部繼續堅持按照“一年西部、一年中東部、一年民辦”的節奏安排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獨立學院轉設可以不受此節奏的限制。現時距2013年僅剩一年,以此為標志,獨立學院的改革開始提速。受高校體制問題限制,本文只討論純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轉設本科院校后各自將面臨的競爭。
一 獨立學院和純民辦高校的現狀剖析
盡管獨立學院也屬于民辦高校,但二者仍有區別。
1.師資方面
目前,獨立學院具有副教授和教授職稱的教師,多是公辦高校的退休教師。他們在3~5年后,因年齡和身體原因,將會陸續退出獨立學院的教師崗位,屆時學院面臨的師資問題會更加突出。而純民辦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目前都有自己獨立的師資隊伍,兼職的公辦高校教師數量正持續減少。
2.專業設置
據教育部門統計,在全國300多所高校創辦的獨立學院中,獨立學院的專業與“母體”高校的雷同率超過96%,獨立學院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專業趨同的問題;而純民辦高校是根據市場需求和社會需要設置專業,有自己的專業特色。
3.學校利益
獨立學院和純民辦高校的收益都來源于學生學費,但是獨立學院所收費用大約有20%~30%要交給“母體”;而純民辦高校沒有管理費用一說,收學費就是搞基礎建設和提高職工待遇。
4.招生隊伍和生源市場
前幾年,獨立學院依靠“母體”的牌子生源數量和質量都不錯,招生隊伍和生源市場一直沒有好好開發利用;而純民辦高校一直處于社會認可不足的困難境地,生源很難得到保證,因此一直有一支強大的招生隊伍,生源市場的開發也是遍布全國各地。
二 獨立學院和純民辦高校未來生存問題的解決建議
隨著獨立學院轉設民辦本科,獨立學院失去了名校的光環,能否挺過招生關和就業關,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同樣純民辦高校也面臨這樣的機遇和挑戰。
1.獨立學院的生存方式的解決建議
獨立學院近年來已經逐步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同,但還需要一個社會認可的過渡階段。
第一,獨立學院獨立之后,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與市場的結合也會更加緊密。獨立學院雖然會面臨創自己品牌的壓力,但壓力也是一種機遇,獨立后不必完全依賴于“母體”高校,而應博眾家之長,發展的空間更廣闊。
第二,獨立學院轉設民辦高校后,不需要再向“母體”交納管理費,可以轉為學校的辦學經費。這可以改善獨立學院的辦學條件,提高教職工待遇,穩定教師隊伍。
第三,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應該有更加清晰的定位。脫離“母體”的獨立學院應整合和集中有限資源,瞄準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在人才培養上應更加突出應用性。
第四,盡快組建一支強有力的招生隊伍,積極開發全國生源市場,提高生源質量。
2.純民辦高校的生存方式的解決建議
第一,提高自身辦學層次。民辦高職院校申請設置本科高校,有幾屆本科畢業生的民辦本科院校申請專業碩士點,這些方法是純民辦高校的未來發展出路。
第二,專業設置緊靠市場,課程體系適應市場。學校培養人才質量貼近市場,與社會和企業緊密協作,聯合或者合作辦學,擴大學生就業門路,培養適應市場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只有這樣,純民辦高校的學生才有競爭力!
第三,穩定與加強師資隊伍。純民辦高校沒有國家財政撥款,純粹是收學費搞基礎建設和提供員工待遇,大多數教師待遇低,高學歷的教師流失嚴重,隊伍不穩定,純民辦高校可以通過與大企業合作進行融資,解決資金問題。
三 結論
作為高校尤其是建校時間短的獨立學院和純民辦高校,要認真領會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精神,做好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
把育人為本作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
2.德育為先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新精神,旨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獨立學院和純民辦高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
3.教學改革
獨立學院純民辦高校要創新教學改革,引導教師關注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改變現有教育教學評價機制。
4.穩定教師隊伍
保障和維護教師權益,提高教師待遇,穩定教師隊伍。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5.擴大規模
這也是前面幾點的重要基礎,沒有生源就沒有學費,也就不能辦學,其他更無從談起。在未來的幾年內,全國生源數量達到最低點,對獨立學院和純民辦高校沖擊最大。
獨立學院和純民辦高校應在教育質量上提出更高要求,更高標準,樹立新的科學質量觀,加強課程建設,團隊合作,進一步突出辦學特色,靈活設置市場需求專業,彰顯自身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抓住機遇,謀劃發展,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