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之間存在的差異做問卷調查,發現了一些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筆者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音樂教育培養目標學習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026-01
一 問卷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1.學習目標不明確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223名本科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入學至今,是否有明確的與職業生涯相關的學習目標”的調查中,“有目標但不能按時完成”的占48.4%,“沒有太明確的目標,學好一樣是一樣”的占25.1%,“沒有目標的占1.3%”。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學校的教學管理和培養目標會形成障礙,兩者不能統一,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也會不利。
2.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你認為現行的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是否合理”的調查中,回答“不太合理,需改進”的占58.8%,已超過一半。原因是“專業技能課安排的課時太少,自主練習技能的時間不夠”。
二 現存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校以培養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
當前,學校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具備音樂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社會文藝團體、中小學校及相關部門從事表演、教學及管理工作,以及在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文藝工作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學校希望培養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學生,以適應現今快速變化的市場發展。學生如果只專不全會限制未來的發展,畢業時會面臨更大的壓力。為拓展學生的素質和知識面,學校增開了與專業相關的課程,如藝術管理、藝術概論、中外文學名著欣賞等。
2.學生認為既專又全很難做到
學校希望學生能全面發展,但學生卻覺得要做到“既專又全”很難。因為專業技能技巧的訓練要花費大量時間,并且必須持之以恒。而學校開設的課程很多,課時量又大。學生們光是在主修專業學習上的時間就很緊張,更別說再加上聲樂、舞蹈和其他一兩門的器樂練習了。
目前,學生們對課程設置不滿意,一是認為開設了太多與專業沒有直接關系的課程,如體育課、馬克思經典著作選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但這些課程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科目,無法更改;二是認為專業技能課的課時安排太少,希望學校增加課時安排。這個問題,解決上有一定困難。因為每個學校配備的音樂技能教師人數不多,而技能一般都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一般來講,專業技能課是一周一次,如果讓每個學生每周加一節技能課就意味著學校需要引進多一倍的技能教師或在校的技能教師勞動強度加大一倍,這無論是從薪資待遇還是從勞動強度考慮,都是不現實的。
三 看法與建議
從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學生學習目標與學校培養目標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有以下建議:
1.學校可以更多地從心理學角度改進課程設置
音樂課程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它包括授課內容、課時計劃以及各課程與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各門音樂課程的安排,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如年齡、專業等)其心理依據也不同。課程設置是思維模式的體現,其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接受效果的好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只有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設置才能更好地被他們所接受。
2.在自選課中增加學生感興趣的課程
據了解,目前學校開設的自選課程都是提前設置好后再讓學生選擇的,而非依據學生的興趣而做的設置。雖然這樣的選修課能夠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可以展現學校的教學特色,但未必都是學生喜歡的。加上學生認為選修課不是主課以及一些教師上課不用心等情況,選修課遠達不到該有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選修課應該先調查再開設,并且加入學生們一致認為比較欠缺的專業技能課程。
3.以“高帶低、強帶弱”的教學形式增加技能課程
針對學生們認為技能類課程太少的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嘗試以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以技能較強的學生帶技能較弱的學生這種方式,這既可以不用增加教師的勞動強度或學校的薪酬負擔,又可以滿足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心理期望,還可以提升部分學生的教學水平。
建立最優化的課程結構體系,聯系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原有的課程設置基礎上,將有相對聯系又有實效的課程內容加以綜合。精心選擇學生能夠受益的知識技能,加強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優化課程設置,使學校的教學目標能夠和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一致。
音樂教育,包含著音樂和教育兩個方面。有人強調音樂為主體,學生在音樂中接受教育;有人認為教育是主體,在教育中掌握音樂。不論如何,事實上,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二者的全面結合才是音樂教育的全部內涵所在。
參考文獻
[1]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王群.論音樂藝術院校中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J].中國音樂,2006(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