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舞臺上的每一種角色都很重要,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只有每個人都能很好地盡自己的責任,社會才會健康發展下去。作為藝術家有著更為重要的責任,那就是關注社會人文,敢于發現并表達;關注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創作出美的作品去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時代,帶動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藝術家責任社會人文精神審美
【中圖分類號】J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030-02
責任感是自覺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種心態。關注社會,敢于發現并表達,用畫筆去記錄,用作品去訴說,去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為這個時代留下見證,這是當代藝術家的責任。藝術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因為藝術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藝術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是一種精神活動。它能對社會產生一種積極的作用。藝術的本質是一種讓人心情愉悅,讓精神升華的活動。而責任感,不只要求藝術家對自己的專業盡責任,而且要對社會的公眾盡責任,對社會的發展盡責任,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 藝術家應以藝術的方式去關心社會人文問題
現代很多的藝術家去關注人,注重人,他們的作品充滿著人文精神和現實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很多畫家相繼走出了藝術服務于政治的誤區,他們走向人群,深入生活,逐漸形成各自獨立的藝術風格。他們抒發自我的切身感受,更自由地關注身邊具體的人物和不斷變化的事物,接觸與自己直接相關的事物并不斷升華情感。這種關注與接觸使他們對筆下的人與物傾注了誠摯的情感,并使他們的作品充滿著人性化。這種熱烈的關注完美地展現了作品的真實,打動人心。我們這里所說的繪畫的人性化,不僅是指用感性的訴說方式來展現作品,更是用充滿“情”字的氛圍和情調來調動人們的感情,進而觸動人們的內心世界。這種人文的關懷,也表明了藝術家對當代社會的立場,一種關懷,更是一種責任。這種有魅力的獨特的繪畫語言也引導藝術家去關注很多被他們曾忽略了的社會現象。
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靳尚誼。靳尚誼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現當代著名畫家。他帶頭突破藝術服務于政治的傳統理念,改變繪畫風格,題材從專注政治轉向平民大眾。改革開放以后,靳尚誼的畫風由政治性轉為大眾性,目光轉向人民群眾,畫筆也隨之轉向普通人,更多地去關注社會的人文問題,關注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探索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靳尚誼筆下的人物總是充滿激情,富有活力,更多地表現的是人類本身所具備的內在精神,而不是繪畫的技法和色彩。
靳尚誼在作品《老大娘》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質樸的農村大娘形象。作品中的老大娘給觀者留下的印象不單是她和藹友善的外表特征,更重要的是她那樸素和神采奕奕的精神氣質。在構圖中,這位大娘正襟端坐,雙手放在膝蓋上,三角形式的構圖端莊穩重,人物顯得淳樸和善。在表現這位老人時,畫家并沒有去刻畫老大娘被風吹日曬的臉和雙手密布的皺紋等外部特點,而是大刀闊斧地省略表面細節的局部描寫,概括地塑造了大的形體關系,淋漓酣暢,渾然一體,從整體上體現出大娘質樸、直爽的性格美,顯然這種感情自然流露所激發的力量,觸動了畫家的本能。正是這種在生活中注重關懷每一個普通的角色,善于挖掘新的感受,畫家的肖像作品才經常給人新意。
畫家本人在對人的認識上蘊藏著歷史感和現實性,這也是其作品內涵的內在支撐。這大致得益于畫家從青年時代以來的好學與深思,以及透析社會變遷情勢養成的冷靜與通達,還得益于其多年來參與國家文化建設事業的見識與胸懷。這些概括為高度的理性和集中的感性,最終匯集在筆下,便催生出一個個飽滿的生命形象和一種雋永的藝術境界。
畫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美,善于捕捉心靈中的美,也感召人們熱愛生活,追求生活的真諦,反對生活中丑惡的東西。現實生活濃縮在他的作品中,其肖像作品便構成了歷史的長廊、時代的風采。畫家力圖通過對理想生活的描繪,純凈人們的心靈。其中《黃賓虹》、《畫僧髡殘》等歷史人物作品中體現的傳統藝術意境和中國文化氣質,體現了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傳神寫照。畫家把自己對西方繪畫體系的領悟運用到中國傳統的寫意筆墨上來,創造出了嶄新的意境和達到較高的水平。靳尚誼一直堅持關注普通人民生活的精神形象,堅持到各地體驗生活,重視從民間傳統中探求中國油畫的發展。直到今天,他仍致力于創作勞動人民的動人形象。這種持之以恒的鉆研精神,值得新一代的藝術從事者去學習和發揚光大。靳尚誼不但將中國油畫水平向縱深推進,而且深化了我國油畫藝術的表現語言,同時把中國的肖像畫創作從過去的冷落狀態,變成今天的豐富多彩。在其身后逐漸成長起一批優秀的年輕肖像畫家,使中國的肖像畫創作有了極大的進步,并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作為藝術家,靳尚誼對社會普通大眾的關懷,其作品所呈現的人文精神,不能不說是具有獨特而廣泛、現實而深遠的意義的。
二 藝術家應以藝術的方式去關注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新中國成立前后,藝術家們通過各種方式歌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勵億萬人民為民族獨立與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廣大藝術工作者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自己熟悉與擅長的表現形式,熱情歌頌各族人民的偉大實踐,歌頌火熱的現實生活,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進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全面發展付出了辛勤勞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杰出創造和奉獻精神,得到了全社會的承認和褒揚,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動了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國現代繪畫史上,最具有民族精神代表的畫家首推徐悲鴻。在其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畫家非常注重寫生,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等了如指掌,同時,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群馬圖》作于1940年,徐悲鴻得知中國軍隊痛擊了日本侵略者后喜不自禁,即興創作,畫下這幅佳作。借這幅《群馬圖》,抒發了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明天滿懷的希望,以及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念。
讀徐悲鴻的畫,能感覺到類似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一樣的震撼力。那是用生命和鮮血凝練而成的融匯中西、博大精深的藝術絕唱,是為了民族藝術的發展、創新、繁榮、昌盛而勇于創造、執著追求的心靈之史。其作品中既有西方藝術的浪漫激情,又蘊涵著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意境深遠。
徐悲鴻的畫同樣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出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是他的奔馬,更是享譽世界,成為了民族精神的寫照
《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的成名大作,取材于《史記》。田橫是齊國的后裔,陳勝、吳廣起義抗秦后,人們紛紛響應,田橫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隊之一。漢高祖消滅群雄,統一天下后,田橫不顧齊國的滅亡,同他的戰友共五百人仍困守在一個孤島上。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后為患,便下詔令說:如果田橫來投降,便可封王侯;如果不來,便派兵去把島上的人通通消滅掉。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漢高祖的京城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橫便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漢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救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用王禮葬他,并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后,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當他們聽到田橫自刎后,也都蹈海而死。
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氣高節令徐悲鴻大為感慨,特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場景,著重刻畫了不屈的激情。田橫面容肅穆,拱手告別,在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沒有恐懼、悲傷,而是閃著凝重、堅毅的光芒。壯士中有人沉默,有人憂傷,也有人表示憤怒,反對他離去,一個瘸了腿的人似乎正要阻止田橫,整裝待發的馬站在一旁扭動頭頸,濃重的烏云漂浮……這幅巨大的歷史畫滲透著一種悲壯的氣概,震撼人心。畫幅三分之二全是人物,密集的人群表現出群眾的力量。人群右邊的老人和少婦抱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哀婉凄涼。明朗素凈的天空給人以肅穆的感覺。欣賞此畫時,會發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前跨的腿以及支立著的木棍,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奏,透出一種英雄氣概。
畫家創作這幅作品時,正是日寇入侵中華,許多人媚敵求榮之時,徐悲鴻意在通過田橫的故事,歌頌寧死不屈的精神,歌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所尊崇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質,激勵廣大人民抗擊日寇。整個畫面呈現了強烈的悲劇氣氛,在當時中國的繪畫中,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借歷史畫來表達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作品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值得人們深思和學習。
現當代各類優秀人才用自己出色的創造力,書寫著民族和時代的華彩篇章,也振奮著整個民族的精神。無論是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設時期,廣大文化工作者都積極響應人民和時代的召喚,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吹響時代進步的號角,通過各種方式歌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勵億萬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
三 藝術家應該用藝術的方式表現生活,為人們提供審美需求
藝術是一種語言,藝術也有巨大的影響力。藝術的本質就是給人們美的感受和心靈上的享受,從而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很多的作品中,如眾多風景畫,畫家就充分利用自然美的魅力,增強藝術的感染力,使人們從中受到教育、感染和啟發。看到這些作品,會使我們感受到自然之美,引導我們去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進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促進社會發展,推動人類進步。
藝術家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燈盞,如果沒有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今天的生活將會多么暗淡。作為真正的藝術家,既要知道怎么畫,畫什么,還要懂得為什么畫,有感而作,妙筆生花。這才是繪畫的真正意義和作用。生活是美好的,而創造美好生活的,正是那些富有責任感的人們。
參考文獻
[1]邵大箴.第三代中國油畫家研究[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
[2]陳傳席.中國名家全集——徐悲鴻[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