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緒論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音樂被稱作是聲音的美妙組合,這也是我們容易理解的表述,然而在舞蹈形體訓練和對音樂的把握實踐中有許多經典之作,都是出自舞者的身心與音樂完美融合的結果。因為只有舞蹈動作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才能彰顯摩登舞蹈之魅力。
音有高低、強弱、長短、音色四種性質。音的高低是由物體在一定時間內的振動次數(頻率)決定的。振動次數多,音就高,振動次數少,音就低。一般人耳能夠聽到的音頻范圍約為30~17000赫茲。音的長短是由于振動的延續時間決定的,振動延續時間長音就長,振動延續時間短,音就短。音的強弱是由于振幅即物體振動范圍幅度的大小決定的。振幅大,音就強,振幅小,音就弱。音色是由發音物體所產生的諧波決定的,發音物體的性質、形狀不同,所產生的諧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
旋律是什么?簡單地說,不同的音高和不同時值的單音的連續進行就構成旋律。嚴格地說,旋律是用調式關系和節奏、節拍關系組合起來的,具有獨立性的許多音的單聲部進行。旋律將所有的音樂基本要素(這里指的是調式、音高、節奏節拍、強弱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不可分的統一體。旋律是連續不斷地引導聽者,自始至終聽完一首樂曲的一根線索,作為舞者在聽音樂時必須緊緊捉住這根線索,特別是舞曲音樂的前奏部分,更是要加以關注的。
二 形體訓練
什么是形體訓練?在實際的訓練中,形體舞蹈是形體修塑和舞蹈的結合,所謂形體修塑就是伴隨音樂(一般以舒緩優美,但有時也用一些節奏感強、起伏較大的音樂)做一些針對上肢、頭部、頸部、胸部、肩部、臀部、大腿、小腿、足等的修塑動作,使肌肉有彈性,線條更美,動作要求舒展,幅度適當;同時也鍛煉動作的協調性,肢體的動作美感,培養外在和內在的氣質,使學生具備現代人的健美外形和優雅的舉止風范。這一點最重要,也是形體訓練的培養目標。
第一,職校生一般不具有專業的舞蹈意識和基本能力(如軟開度、力度、垂直感、彈跳能力),因此應首先通過基本訓練使學生身體自然素質與舞蹈專業素質間的距離盡快縮小,使身體或身體某部分的力量、柔韌性和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控制能力幾方面得到開發和提高,同時,掌握舞蹈所需要的基本動態、體態、方位以及基本訓練的一些知識。
第二,基本功訓練和藝術表現相結合。音樂與舞蹈結合、姿勢相關、動靜結合、神富于形、以形表情、神形并重;循序漸進、先易后難、技術訓練與舞蹈成品學習相結合、提高列編能力。舞蹈組合練習是形體訓練的更高形式,是學生在得到美的形體的同時,運用身體語言,配合音樂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通過各種形式的舞蹈組合訓練,可培養起較強的音樂節奏感和優美的舞蹈感受,使形體美得到更高層次的表現,也可進一步增強學生自信心。實踐證明,形體舞蹈訓練的獨特作用是其他運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能強健學生的體魄,增強身體的柔韌性、靈活性、穩定性、節奏感和力量等形體素質。
三 外塑形、內塑雅的教育觀念
在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點強調,人類的美包括身體健美,精神豐富和道德純潔。其中健美的身體是美表現的主要載體。
人的身體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活體,健美意味著生命的延續和情感的發展,意味著無窮無盡的美好追求與創造,是推動社會的動力。在現代社會中,熱愛美、追求美是人們共同的愿望,更是現代人們生活的一大特點。所以在舞蹈訓練課中除外塑形的形體訓練還應結合內塑雅的舞蹈鑒賞課教育。這不是提供某種行為規范,而是一種情感教育,通過融理于情,對人的品格產生直接的塑造作用。直接從欣賞舞蹈作品入手,使學生直接地、直觀地感受舞蹈,把舞蹈與文化、歷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審美過程中將審美媒介作為認識自己、教育自己、開拓自己的精神動力,進而進行自我剖析和總結,從而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因此,舞蹈課教學不單是承擔著外形條件的訓練,他更多的是訓練學生身心健美,強化審美意識,全面掌握形體訓練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個性和能力,進行藝術美育教育,陶冶情操的綜合型課程。
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需要學生多重欣賞能力,富有除技術工作以外的文藝表演能力、欣賞能力、多元民族的了解等。作為高職院校的形體訓練或舞蹈欣賞課程不單只為藝術專業的學生服務,而應廣泛傳播。在學校形成校園文化的傳承使命,讓學生從中不斷地提升自我修養及審美能力。
四 深化舞蹈教育的對策
注重實際、實用、實踐。外塑形,內塑雅的教育觀念從客觀上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具備全面的舞蹈理論基礎和專業的舞蹈技能技巧,不僅要求我們要有扎實基本功,還要通曉各種與舞蹈類型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表演技能,從而在教學實踐中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并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首先以教研室為單位嚴密制訂符合學校發展的高職舞蹈教育的教學大綱。秉承著這一培養目標,舞蹈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對所教內容進行認真分析,系統科學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對構成舞蹈教學活動的諸要素進行綜合,對整體進行規劃安排。
作為選手,當步入舞池或進入賽場,能夠讓心境平和下來的關鍵是理解音樂,倘若對華爾茲音樂沒有很好地理解,對其不同意境的樂曲沒有把握的心境下,心態必然會隨之緊張或波動,甚至會影響到技術的發揮。因此理解音樂、把握音樂、詮釋音樂是我們必須完成的工作,也是在平時的訓練中需要刻意加以訓練的內容。學習英文需要練習聽力,學習舞蹈也是如此,若不能很好地理解舞蹈的音樂,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音樂,更談不上詮釋音樂了。
五 小結
縱觀世界大師的比賽以及表演,不難看出其對音樂的把握,以及在技法的處理上都有著鮮明的特點,由此詮釋出的舞蹈意境各有特色,這就是舞者的風格。是舞者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的意境不同,造就出了許許多多的經典,讓人贊嘆不已。真可謂頂禮膜拜,這不但是來自音樂的魅力,更是舞者的身心與音樂完美融合的結果。作為一個優秀的摩登舞選手,如果沒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將直接影響到臨場的技術發揮,也影響到裁判與觀眾的直接印象,可見音樂在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絲毫不容忽視的。因此,可以說音樂是選手展示技術與技巧的時間與空間,它規定了動作套路的長度,它確定了全套動作的風格基調,它蘊涵著編舞者的美學理念。
參考文獻
[1]李承祥.舞蹈編導基礎教程[Z].北京舞蹈學院內部資料,1998
[2]高師藝術概論教材編寫組.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利.走出高校審美教育的誤區[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