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比例,它貫穿于整個語文學習的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引導學生輕松高效學習文言文呢?筆者認為,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尋找多個聯系點,讓學生順著聯系點這根“藤”就能比較輕松地摸到文本這個“瓜”了。
【關鍵詞】文言文學習聯系點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073-01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中學生要能夠學習中國古代的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然而,如今的學生害怕學習文言文,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基本上只重視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而沒有真正挖掘文本,學生也就體會不到文言文的審美快感。如何引導學生借助聯系點去體味文言文的美?本文擬結合具體案例和筆者的教學實際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 與題眼建立聯系,初步感知
“題眼”即題目中的關鍵詞,它是反應文本靈魂本質或文章主旨的詞。教師可以借助關鍵詞去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旨。如《傷仲永》一文,只要抓住題眼“傷”字,即可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自學后,學生立即明白方仲永為何會“泯然眾人矣”,人們又為何“傷仲永”了。此舉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 與作者和作品背景建立聯系,知人論世
一篇文章往往與作者的人生閱歷、性格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因為文本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文本所要反映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是在時代背景中構建而成的。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就可以順著背景和作者這根“藤”去知人論世,幫助理解文章的內涵。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時政治黑暗,封建剝削壓迫十分殘酷,加上連年內戰,人民苦不堪言。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后因不滿時政,辭官歸隱,過上了躬耕田園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成為了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如果幫助學生了解了陶淵明,了解了他的時代背景,再學習他的《桃花源記》,就很容易理解他之所以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目的。學生就會對這篇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文中所描繪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一自然風光,學生本來覺得這是很正常的生活狀態,我們的社會不就如此嗎,為何要虛構呢?了解了作品的背景,一切疑問都會迎刃而解。
三 與相關的影視作品建立聯系,高效省力
記得在學習《木蘭辭》一課時,好多同學都質疑:為什么沒有人發現木蘭是女子呢?她長得漂亮嗎?為了更多的了解木蘭,筆者就給學生們播放了電影《花木蘭》片段。看到木蘭改換男裝后的英俊模樣,所有的同學都驚訝了;看到年邁的父母含淚送別嬌女,所有的同學內心都萌發了對匈奴的憎惡之情;當木蘭親手將敵軍主帥砍于馬下,大家又興奮起來。這一節課,雖然沒有過多地涉及文章,但是通過與影片的對比,強烈的視覺沖擊,學生們就會更加喜歡木蘭,因為她不僅孝敬父母,而且英勇機智,漂亮能干,是一個秀外慧中的古代奇女子。最終達到愛屋及烏之效。盡管電影中有虛構和夸張的成分,但是借助影片去了解人物,了解文本,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何樂不為呢?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既高效又省力。
四 與相關的練習建立聯系,遷移運用
鞏固練習是教學環節之一,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通過練習可以檢測這節課的成敗。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和內容,讓每個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并能夠借助練習再一次梳理文章的重點難點。
例如,《石壕吏》是一首古體敘事詩,內容含蓄,跳躍性大,給人留下許多想象的空白。筆者主要抓住官吏的“呼”和老婦的“啼”,設計練習。
學生針對練習,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后,再張開想象的翅膀加以表演,進而走進文本,同情老百姓的苦難,憎恨官吏的殘暴行為,控訴戰爭。
在文言文學習中,教師如果能抓住文本細節,設計這樣的練習,學生就不會再感覺文本枯燥乏味了。
借助這樣的“聯系點”,學生就可以順“藤”而上,在藤蘿搖曳的“聯系”中成就“瓜熟蒂落”般的喜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沈華.從聽課者的角度思考《石壕吏》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1(14)
[3]原建平.文言文全解[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