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情感表現與交流的重要形式。為音樂中的美麗產生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是一種審美體驗。音樂欣賞教學應始終貫穿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一 啟動音樂思維,進入音樂作品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音樂聽覺是人類獨特的感官能力,音樂思維的過程就是以音樂材料為載體的情緒體驗。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注意啟動學生的音樂思維,了解構成音樂作品的要素。
音樂作品的要素即是音樂的表現手段,如旋律、節奏、速度、力度、調式、曲式、和聲等,對音樂要素的感知、體驗、理解是音樂欣賞的“出入證”。音樂作品的欣賞通常可以分為三個立體層次:音響外層、情感層、思想境界層。人們在欣賞音樂時由于受欣賞趣味或鑒賞方法的局限,往往只是滿足于淺層次的音樂享受,即音響外層的欣賞,而對于作品的情感層與思想境界層的體驗往往不能深入。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欣賞并沒有經歷真正的審美體驗。
音樂欣賞教學是一個審美過程,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音樂教師應該在欣賞課中,有意引領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基本要素;然后是對音樂作品主題、樂章乃至整個作品的體驗,逐步引領學生進入作品深層次的思想境界層,在漸進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實現由外而內的審美體驗。
當然,音樂知識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拿體驗音樂的主題為例,了解音樂主題及其發展形式,如主題發展的重復與變化重復、變奏、主題的展開(模進、展演、倒影)等手法,是實現學生對主題審美體驗的必要條件。
二 抓住音樂特征,理解音樂審美
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審美是以作為審美對象的音樂作品的美的存在為前提,以音樂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節的意識活動。理解欣賞教學中的審美,必須抓住音樂的藝術特征。由于音樂是以聲音物質材料為基礎構成的,通過旋律、和聲、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的各種變化來塑造音樂形象,反映社會生活。音樂藝術具有聽覺性、時間性、抒情性、不確定性等特征,通過聲音的連續性和情感運動之間的內在協調,使人得到美感享受。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快慢等一系列因素的變化,給人以律動的感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通過時間的持續性和變動性,實現樂音的運動。這種樂音運動是最能激發和表現情感的,所以音樂又是長于抒情的藝術,有抒情性特征。它通過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的綜合,直接傳達作曲家的生活感受,以引起聽眾的聯想和情感的共鳴。但是音樂所表述的情感,不像語言文字那樣明確,它只能在音樂傳達的同時,不斷地對旋律進行審美處理,或突出加強或減弱凝練某些音樂要素,在情感運動方式中又融入了理性內容,從而造成音樂形象內涵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理解音樂所表達出來的各種各樣、微妙復雜的情感,需要不斷培養學生敏銳的音樂聽覺,加強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力、理解力。
三 掌握審美方式,實現審美體驗
音樂作品的美不僅體現于多樣化的音響形式,而且包括了其中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實現審美體驗的高中音樂欣賞教學,既要領會音響形式的美,更要了解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對音樂作品要有較全面的、深刻的認識,掌握音樂審美的心理方式。音樂審美的心理方式主要有兩種:純音樂式和綜合體驗式。前者是以幻想力為主的認識過程,通常會表現出直覺性的特點;后者則表現為,審美主體要調動全部的心理因素來參與音樂審美活動。在這種音樂審美心理方式中,除了有感性和理智心理,而且還包括注意、興趣、聯想、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不僅可以領會音樂的音響結構的美,而且還能知曉音樂中的非音樂性的內容。
當然,不同的審美主體對于相同的審美對象來說,也會存在著審美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問題。共同性表現在共同的生理、心理需求及審美情趣;而差異性則表現在心理結構和審美能力的差異上。這里所說的心理結構,泛指人在審美過程中由客體引起的從感官到理性認識的整個心理活動,是審美主體的直覺力、知覺力、聯覺力等綜合運用的整體結構。教師的職責在于利用同構的主體與客體具有無限伸縮性和可塑性的審美效應,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審美與音樂創作的過程,培養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從而提高主體審美能力。
四 從演唱中獲得美的感受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教學生唱會一首歌曲,重要的是啟發學生準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感情和藝術形象,進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體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入歌唱的最佳狀態,唱出的歌聲真摯動聽,從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使學生充分理解歌曲內容。對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要把音樂同學生的生活融為一體,結合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詞語,作形象的比喻和講解,把歌曲蘊涵的豐富情感和藝術美挖掘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將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歌唱中去,正確地、創造性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和藝術美。
如筆者在教唱歌曲《郊游》時,只領學生按節奏讀了兩遍歌詞,他們就學會了,但由于學生想象不出歌中小朋友郊游時的激動心情。唱起歌來就很呆板,沒有表情。對此,筆者啟發學生:“學校每年在春天到來時都要組織同學們去郊游,能說一下自己郊游時的心情嗎?”這一問,同學們可來情緒了,紛紛舉手回答。接著筆者又問:“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現在要去郊游了,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大自然中去,當老師宣布出發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這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同學們爭著舉手回答,他們說著、笑著,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歡樂中。筆者再說:“同學們,現在老師就帶大家去郊游,你們想到哪去呢?”同學們高興地喊起來:“桑樹林、泉水灣。”“好!咱們先去桑樹林看看吧!老師來當向導。”于是音樂一起,同學們便高興地唱起來,那表情好像自己真的要去郊游。他們有的高興地甩起雙臂原地踏步,有的同桌間興奮地握起小手互相笑著對望,那眼睛活像在說話,有的合著音樂節奏愉快地拍手,還有部分同學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歌聲中充滿了真摯的情感,歌聲中浸染著美的色彩。
五 從音樂欣賞中得到美的感受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獲取美的音樂享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音樂以其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音樂旋律的起伏變化、抑揚頓挫,迂回曲折中,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緊與松的對比組合中無不蘊含著美的因素。顯現出它獨有的魅力,從而喚起人們感情的波瀾。它以其音響本身的美,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陶冶他們的情操。
例如,大提琴獨奏樂曲《天鵝》,形象地描繪了潔白高雅的天鵝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優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鵝的吟唱,而鋼琴玲瓏剔透的伴奏又似清澈明麗,波光搖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鵝湖面漫游的優美形象,富有詩一般的意境。當學生們聆聽著輕柔優美的音樂史,仿佛身臨其境,美不勝收。
另一曲民族管弦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為人們刻畫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樂曲顯得格外優美寧靜。把月落前,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細致入微。加上不同的樂器,不同的景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現手法,將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層層漣漪的湖光山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聯翩,仿佛把你帶入這美麗的春江去暢想、去遨游。此時此刻,樂曲的魅力與學生的心靈在碰撞、在交融,獲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見機而行,指導學生在今后欣賞音樂作品中,要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領悟、去體會樂曲所表現的音響美、音色美、配器美、和諧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六 結束語
每個音樂教學內容都有美的體現,只要教師積極、努力去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因素,創設良好的音樂意境,愉快的學習情境,正確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就能使學生從中感受美、表現美、體驗美,從而達到創造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