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最基礎性的目標,就是幫助初中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全人格,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升他們的素質。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作奠基。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學校、教師、學生各方存在的種種因素,導致教學中多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的知識目標的培養,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知、信、行難以統一,思想品德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難以真正實現。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牢記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性質和任務,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種資源,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確實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一 資源利用是關鍵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以及與之配套編排的教材,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現狀作出了很大的調整。尤其是七年級、八年級內容的選擇,都是學生生活中急需解決的諸如與父母的交往、處理同學間的情感、對待網絡等現實問題,即使是法律問題,也都是學生生活中會遇到的消費、健康、財產等常見法律問題。這些內容淡化理論,貼近學生生活。作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只要能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深入挖掘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和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完成知識、能力目標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就會水到渠成。
1.教師要讀透教材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最主要的資源,教師要結合課標要求,深入領會編者的設計意圖。只有讀透教材,才能靈活利用教材。新教材在內容的選擇、語言的組織、欄目的設置等方面都作精心編寫。具體如下:
(1)在內容選擇方面。如《認識自我》 中設置了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必須面對的青春期問題,雖然這一問題在生物教材中同樣也有涉及,但教材依然要編排相關內容。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在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應領會思想品德與生物教材的異同,側重和學生一起疏導、解決青春期的心理問題。著重引導學生“感悟”、“祝福”青春,讓學生體會青春的美好,在交流中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真正把握青春,把握情感,同時學會尊重他人。
(2)在語言組織方面。如《享受學習》 一框的“享受”一詞,足見編者用詞的精準。“享受學習”這一框,不在于讓學生知道學習中有什么“苦”與“樂”。重點在于通過教學,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學習是一種“享受”,熱愛學習、熱愛科學。在揭示課題后,我首先做個小調查:“有誰認為學習是一種享受?”結果只有極個別學生舉手。接著我繼續提第二個問題:“你們在學習中覺得有哪些苦?”讓學生都說說學習中的苦。我的第三個問題是:“如果你的父母要你放棄學業,你會同意嗎?”結果也只有極少數學生選擇放棄學業。學習既然很苦,但為什么又不愿意放棄呢?關鍵是學生未能體會到學習的“樂”。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樂趣是本框內容教學的關鍵。這時我的第四個問題是:“校園生活為什么讓你向往?”在這一問題的討論中,教師就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一起發現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樂趣:解出難題后的快感、取得成績后的滿足感、幫助同學后得到的肯定……在師生一起回憶、發現學習中的種種快樂,真正感受到學習中“樂”大于“苦”后,學生熱愛學習、珍惜學習時光的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就不難實現了。
(3)欄目設置方面。教材的欄目多樣,有優美的詩篇、生動的漫畫、精美的插圖、典型的事例等,多樣的欄目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師對這些素材不必面面俱到,全盤利用,而要根據所教學生的特點,針對性地利用好教材的相關欄目,只有選好、用活素材,才會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教師要挖掘生活
教師平時要關注生活,挖掘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好資源。教材中有的素材雖然典型,但不一定能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例如,關于保護公共財產問題,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自己的校園有哪些公共財產被破壞,是被哪些人破壞的,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產生什么影響,他們作為本校學生能做什么……讓學生注意發現自己生活中破壞財產的不良行為,體會其危害,憎惡不良行徑,就會從身邊的小事開始自覺保護公共財產。又如,2008年的奧運會在北京召開,教師應該不忘鼓勵學生及時關注比賽進展,了解獎牌情況,并在課前作簡單交流。這樣的賽事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學生在觀看比賽時就會切身感受到祖國的強大,“熱愛社會主義祖國”這一情感目標水到渠成。這樣的資源源于學生生活,切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展特點,密切了教材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利于學生的效仿,利于學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不會覺得教師的教育遠離生活,講空話、大話。
二 學生參與是根本
新課程的學生觀、知識觀和學習觀,都非常注重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課堂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更需要依靠學生的參與和體驗。
1.課堂討論——學生參與要全面
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各種思想和觀點相互碰撞,學生才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才會在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情感。思想品德課的討論只有方向、原則問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如《世界文化之旅》的教學中,學生相互介紹各自了解的各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無論學生欣賞何種文化都沒有對錯之分,討論越充分,學生就越能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而了解、尊重文化差異。如果課堂上只是教師的介紹、少數學生的交流,沒有參與的學生的情感體驗可能就不會太深刻。因此,教師在課堂討論的設置次數不一定多,要設計合適的討論方式、要留出合適的時間讓多數學生參與。把時間多留給學生,然后通過教師畫龍點睛式的引導、總結,情感教育效果會更顯著。
2.課堂延伸——學生任務要落實
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必須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得以實現。課堂的教學不是教育的結束,學生在課堂上的言行要盡可能地讓他們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實際中。課堂延伸的任務布置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實際及社會現實。《與父母交朋友》中如果讓所有學生完成“給父母洗一次腳”這一同樣的任務并非合適,尤其是性格內向,平時很少與父母溝通的同學可能就不會主動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種符合自己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如每天在父母下班前為父母倒杯水、每天幫助父母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性格外向的學生每天向父母問個好、為父母捶背等,然后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家訪,及時了解學生的表現,并取得家長的配合。教材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落實到行動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就逐步得以豐富、提升。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參與,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升華。
3.活動教學——教師引導要到位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課程,但實踐性也是它的一大特征。活動課比較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參與欲望比較強烈。但活動課比較費時費力,教師必須花較多的時間加強指導,合理安排活動項目。讓活動不僅有笑聲,而且要讓學生在笑聲中有所感悟,做到以境育情,以景生情,使“內容生活化,活動內容化”。只有避免簡單說教,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輔以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實現知、信、行的統一,思想品德課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三 教師表率是保障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學生心相印、情相容,用人格影響人格,用情感喚醒情感。
真心付出是做好表率的前提。現在的學生中多數是獨生子女,而且還有很多單親子女、留守兒童,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很難全面把握。作為思想品德教師,要讓學生能夠對我們敞開心扉,我們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內化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我們只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以真心換取真心,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們,就更容易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真情投入是做好表率的基本。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注重感情投入,以情激情,以言誘情,自己的言語首先要打動自己。在給學生舉例的時候,不妨說說自己的親身體會,自己的事例最真實,真實的事例也最容易打動人。例如,在《難報三春暉》一課中,筆者列舉了自己的母親關愛自己的事例,不僅感動了在場學生,而且創造了良好氛圍,在《燭光里的媽媽》的音樂聲中,學生也敞開心扉,說出父母在生活中給予他們的種種愛,許多感人肺腑的生活實例使課堂上多次響起抽泣聲,以情激情的效果不言而喻。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是由教師預先設計并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逐步生成的。
此外,我們還要做好日常評價制度的改革,督促學生日常行為的養成,建立良好的“生—生”評價體制;做好與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聯系,參與主題班會活動,了解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健全“師—生”評價體系;綜合考慮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等等。
四 結束語
總之,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內化。只有真正內化的東西才能化為學生自覺的行動。而內化的關鍵在于情感目標的落實。教師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通過多渠道,多形式讓學生去體驗、感悟,春風化雨的生成。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落實三維目標也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性質才能真正得到體現。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