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對于學生知識的獲取、科學思維方法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啟迪思維、開發智力、發掘潛能,能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使思想品德教學事半功倍。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思想品德教學效果的好壞,影響到思想品德教學質量的高低。由此可見,教學方法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么怎樣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呢?本人覺得可以從下面六個方面著手。
一 教學內容緊貼生活,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初中學生的思維具體、感性,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鮮明、直觀的事物上。因此,只有給學生營造一個熟悉的、能引起他們共鳴的學習氛圍,才能引起他們的認同感,促使他們更好地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而且思想品德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時代性,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杜絕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一定要精選一定的實際事例進行教學。
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到書本外、課堂外尋找活生生的教育資源為教學服務,平時在閱讀報紙雜志、看電視、上網時要關注社會生活,積累社會生活中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件或材料,建立“教學資料庫”。備課時把要用的資料拿出來使用,逐步使教學做到有理、有據、有趣,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愿學、樂學。
二 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思想品德課的說教性非常強,教師如果不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藝術性,不用說活潑好動的學生,就是成年人也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們應該開動腦筋,采取多種手段和方式,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我們的理論,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第一步。為了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盡快吸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活動之中,使學生的思維盡快達到最佳水平,不能總是復習導入新課,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可通過講與本節課有關的故事、成語導入新課,或在課的開頭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造成懸念,或采用多媒體視頻、學生表演、聽音樂等形式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因內容而異,采用不同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俗語說:“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只要得法。”再好的模式反復地使用,學生也會厭倦和反感,所以教師需摸清學生的這一特點,每節課盡量給學生新穎的感覺。視頻看多了,那就選用漫畫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故事看多了就讓學生說新聞等等。如何進行總結也是一堂課的關鍵。古人在談到行文時說:“起句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如撞鐘,清音有余。”可見,小結的語言要巧妙,要有激情,語言精練能使學生容易掌握重點,抓住中心;同時小結要帶有懸念,讓學生樂于去探究,起到耐人尋味,意猶未盡的作用,為下一節課作好鋪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大膽地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渴望被他人關注,也渴望參與課堂教學。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滿堂灌”,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課堂上,往往是教師問什么學生就答什么,教師不提問,學生就鴉雀無聲。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抹殺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也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提出“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主動地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在課前,可以布置學生通過上網、去圖書館、實地調查、小組合作等方式收集資料,也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教學方法;上課時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分組討論;新課結束時可以讓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收獲等。
四 提高現代化技術水平,充分應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學校的發展,教學設備越來越好,學校每一個班里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施。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熟練地掌握電腦技術和課件制作技術,使枯燥的課堂有動畫、圖像、聲音,圖文聲并茂,把學生帶進一個直觀的世界,無論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信息,只要能為我所用,都能通過多媒體使之走進課堂,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輕松地將理論轉化為認知,由認知內化為能力。有了多媒體,也大大增加了一節課的容量,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對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教育,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 正確處理學生活動與教學進度之間的關系
與舊教材相比,現在人教版新教材安排的活動內容很多。如何處理學生活動與教學進度之間的矛盾,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一方面,如果教學過程不開展活動,那么新的教學理念就難以得到貫徹,教學質量也會大打折扣,教學很容易又會回到過去的老路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在開展活動時不善于把握課堂時間和節奏,學生活動的時間過長,那么教學進度就會受到影響,教學內容也不能按時完成,教學效果也不好。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要處理好學生活動與教學進度之間的關系。開展活動時,要注意把握活動的時間、節奏、參與的人數。開展活動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課前精心設計各種活動,做到胸有成竹。開展活動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為了開展活動而組織活動。活動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體會、內化所學的知識,把所學的知識化為行動。
第二,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課文,認真思考課本的問題。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提出預習要求,以便學生做好準備。預習后,要由每個小組的組長檢查預習情況,向老師匯報,教師再進行抽查。
第三,課堂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課堂上的站姿一定要比平時更加端正,更加注重禮儀。
第四,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則,教師列舉學生身邊的例子。例子既要鮮活,又要貼近學生實際。這種例子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可以看得見,摸得著。
六 精心設計練習,及時鞏固知識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處不應該忽視的環節,它對于學生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對培養和提高學科的能力都有好處。但也不能像以前一樣搞“題海戰術”。如果布置的練習沒有選擇性,不管是有用無用,是否重復等都擺出一大堆,學生就會苦不堪言,窮于應付,事倍功半。所以必須精選習題,精心琢磨。作業的設計、布置要注重從不同的能力要求出發,增加作業的知識、能力、技術的含量,注重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的互助轉化。為了能真正地反饋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同時為了真正地減負增效,盡量留一些課堂時間(一般5~10分鐘)給學生用來完成作業。同時巡視、察看學生當堂作業情況,獲得正確反饋并可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認識,學生也會最大限度地開動腦筋考慮問題,獨立完成作業,真正做到卓有成效。
總之,我們只有讓思想與時俱進,調整思路、開動腦筋、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將教學理論應用于實踐并不斷根據新情況進行整合、分析、反思、總結,形成新的方法,提高教學藝術,同時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讓課堂煥發活力,不斷改進和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