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緊密聯系的,語文學習是對語言(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不斷認識、升華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情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于被激發,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認識世界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更有激情。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呢?
一 以言傳情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媒介。現行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僅語言優美,而且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說明文,也寫得趣味盎然,引人入勝,蘊藏著作者的審美情趣。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心靈的相互溝通。如在教學《燕子》一課時,教師清新活潑的語言如同春風撫面,讓學生欣賞到陽春三月細雨蒙蒙的春景,和燕子活潑輕快的身影;在《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中,教師剛毅悲壯的語言會使學生被邱少云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所感動,從而在心中升起由衷的敬意;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教學中,教師詼諧風趣和不緊不慢的語言讓學生領略到異國風情。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優美動人的語言表現文章中蘊含的感情,使課堂教學輕松,富有情趣,同時有利于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飛向智慧的天堂。
二 觸景生情
語文課文中有的文章很抽象,學生難以讀懂其中的內涵。單憑教師憑空講解,很難激起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浪花。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力求做到動情而講,使學生情動、境達、辭發。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恰當運用錄音、圖片、多媒體、音樂、語言描述、動作演示、實驗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中,從而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觀潮》一課,教師以壯美的交響樂配以繪聲繪色的范讀,可將學生帶入波浪翻滾的錢塘江畔,激起學生們觀潮的濃厚興趣。細讀課文,如一條白線橫貫江面,如一道白墻,由遠而近,大潮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學生憑借生活經驗紛紛體會潮頭來勢之猛、氣勢之大。然而,這奇美壯觀的景象到底是怎樣的呢?教師通過多媒體進一步展示這種景象,而后再讀課文,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稱錢塘江大潮為天下奇觀。學生體會到“這驚天動地的壯景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是美國密西西比河、非洲尼羅河上見不到的,唯有我國錢塘江上才能飽覽其觀”,這樣學生自豪之情定會迸發而生。情境創造設得巧妙,情便激發得濃,只有境與情的完美結合,才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三 自疑生情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面前出現了問題,他們的認知心理、情性心理便活躍起來。相傳宋代時,蘇軾以石擊水。予以提示,才讓秦觀深受啟發,用“投石擊破水中天”對出蘇小妹的“開窗推出門前月”。看來,語文教師就是要巧妙設疑,善于投石,巧于誘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激發情感。例如,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一課時,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把一個10磅重和一個1磅重的鐵球同時從高處丟下,哪個鐵球先掉在地上?”很多學生的回答是10磅重的鐵球。筆者的板書:同時落地。學生會感到很疑惑,這時筆者對學生說:“這個答案還有一個小故事,要搞清楚答案為什么是同時落地,就讓我們一同到故事中去尋找吧!”再如教學《撈鐵牛》這篇課文時,一開始筆者就向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打撈沉到河底的船只或重物,現在做起來并不太困難,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人能把沉到河底的鐵牛撈上來,多么了不起呀!同學們想知道他是誰,是用什么辦法撈起來的嗎?”這樣通過設懸質疑便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 以趣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起學生積極探索事物的傾向。教學中若能用新鮮、好奇的事物吸引學生的興趣,將大大地促進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如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教師可先播放一些有關海底的知識,調動學生了解海洋深處的濃厚興趣,這時再學習課文,學生自然興趣盎然了。
五 以情動情
《學記》中有句話:“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誘發學生,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以教師的情感飽含激情地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如《草原》這篇課文,寫了草原特有的秀麗美景及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反映了漢蒙人民的深情。教學開始,筆者通過假想旅行引導學生:“我們到過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雄偉的長城,風景迷人的桂林山水,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到祖國北方去。到了那兒,你們一定會被草原上迷人的景色吸引住,蒙古族人民見到我們這些漢族小朋友,一定會熱情地接待我們,請我們喝奶茶、吃奶豆腐。”豐富的情感和熱情洋溢的情緒,似乎把筆者和學生一起帶到了遼闊的草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緒。在學習課文第一段時,筆者滿懷激情地對學生講到:“我們來到了草原,仿佛看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藍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進入這樣的世界,老師真想放聲高唱,吟誦小詩。同學們再想一想草原的美,我們坐在綠色的草地上,讓視線向東、南、西、北延伸,看到的都是一片綠色的草原。”這時,學生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說:“老師,這就是‘一碧千里’。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有的學生還吟誦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副忘我的境界。老師的激情感染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的形、情、景交織在了一起。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