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筆者學校舉行“紀念一二·九運動”的朗誦比賽,各班級選拔了幾名學習佼佼者到辦公室參加培訓。在輔導學生時,筆者聽到幾個學生在悄悄地對話:“一二·九運動是什么?”“不知道,好像是一次廣告宣傳吧?”筆者聯想起批改學生作文時看到過的這樣一句話:“……國家主席溫家寶……”上述的例子都發生在高中學生身上,筆者也曾在初中做過班主任,觀察初中學生我往往會發現,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的“調皮勁”會越來越少,臉上的燦爛的笑容也會越來越少,每天從天不亮起床到晚自習下課,學生都在教師的視野范圍內,只有那些行為規范的學生才會受到教師的表揚,從早到晚,年復一年,學生就在這樣的“規矩”中生活著,寄宿學生的情況更加嚴重。看著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們,我不禁想到從自己自由自在玩耍到大的童年。
學校在升學的壓力下嚴格管理,教師在學校的管理下嚴格要求,一切以書本為本,一切以成績為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都被看做是“離經叛道”。在這樣的壓力下,初中的孩子唯命是從,高中的學生則會出現兩種情況:要么早已習慣,要么產生叛逆心理,與教師對著干。具體表現則是初中學生唯唯諾諾,生怕犯錯;高中的學生話會越來越少,不愿與人溝通。
近幾年把孩子送出國留學的家庭越來越多,只要可能,許多家長都不惜血本地讓孩子去國外接受發達國家的教育。經濟發達是否教育一定先進,這個暫且不論,但他們的一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確實是值得去思考和借鑒的。
以美國為例,在中小學,中國與美國在中小學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差別。中國中小學的課堂有著明顯的紀律性,學生不會隨便講話、自由走動,而教師的教學也是富有一種規律性,有著一套以教科書為本的標準。而美國的中小學課堂則截然相反,學生們有著很強的自主性、自由性,教師會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使其更好地領悟教學知識。
美國小學一堂關于南北戰爭的歷史課上,教師說:“有好多同學考試不及格,沒關系,只要誰愿意給我5美元,我就可以讓誰及格。但是只有白人學生行,黑人學生不行。”黑人學生開始找教師理論,有的用課本砸教師,有的用水槍噴射教師……教師也拿著水槍與學生對射。課堂簡直亂作一團。最后總算安靜下來。教師說:“今天的課上完了,我想你們已經明白了,南北戰爭為什么會打起來,就是因為不公平。”而中國的這樣一堂課,教師則會按書本講歷史,分析原因,分析意義,按著一套標準來。兩者對比,顯然美國的課堂更富樂趣,更具靈活性。
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出孩子不同的性格、能力、行為。中國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缺乏靈活性,中國人對事物注重實用價值。應試教育的這一特點尤為顯著,中考、高考、工作,是中國學生的逐級目標,學習大多數為了這種目標而變得盲目;美國人崇尚自由,學生更能自由地學、快樂地學,更富想象力、創造力。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國已經進行了十多年,課改十多年,遠遠沒有達到之前的良好預期,遠遠不像課改專家最初設想的那么美麗與浪漫;不僅許多老問題依舊,而且許多新問題還在產生。主要表現在:
1.升學壓力使應試教育更加瘋狂
在小學初中,教育行政部門硬性規定非畢業班不準上早晚自習、不準周末及寒暑假補課,應試色彩稍微淡一些;在高中,應試搞到極致,情況十分慘烈!以下現象十分普遍:無論高一或高三,無論嚴寒酷暑,每天不到7點就上早讀,早上5節正課,下午3~4節正課,晚上3~4節晚自習,一天十四五節課,不僅期末搞統考,而且還將每月一考變為每周一考!學生書包沉甸甸脹鼓鼓,學生課桌試卷書本堆放如山……而且,這些現象不只是欠發達地區獨有。
2.教學更加功利
可以說,現在是“悠悠萬事,高考為大”,因而教育目的直奔高考。比如:高一就傳授應試歪招,教學生鋪陳排比巧妙嫁接投機取巧;要求學生兩眼不看課外書,一心只做高考題,因而學生鮮有通讀名著者——筆者連續多年上高三提高班語文,調查了解到學生幾乎沒有通讀四大名著的,更不要說《家》《春》《秋》《子夜》《紅巖》等現當代名作。不久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文理分科,很多人擔心不分科會加重負擔;其實,在教學極為功利、應試幾近瘋狂的氛圍中,即便只考語數外,學生仍然有做不完的題、考不完的試,負擔同樣不會有絲毫減輕!
3.評價更加單一
評價是個老大難問題,長期沒能很好解決。然而,過去沒搞統考,還不至于只以考試成績論英雄。多元評價本來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之一,然而,現在考試更加頻繁化、常態化,考試制度更為健全,考試管理更為完善,因而考試成績理所當然地成為評價的主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多元”評價的設想也就落空。
有這樣一件事:1979年6月,中國曾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后寫了份三萬字的報告,總結如下:
(1)學生無論品德優劣、能力高低,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志,大有“我因我之為我而不同凡響”的意味。
(2)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大字不識一斗,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在他們手里,讓地球調個頭,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體美而輕數理化。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無不如火如荼,而數、理、化則乏人問津。
(4)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學生或擠眉弄眼,或談天說地,或翹著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搖來晃去。
(5)結論: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經病入膏肓。可以這么預言,再用二十年時間,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和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三十多年過去了,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了五六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二百位知識型的億萬富豪,而中國還沒有培養出一名這樣的人才。
強抓學習,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績,但提高的僅僅是成績而已,不能否認這一現象:初中時品學兼優的學生到高中就默默無聞,高中或大學成績優秀的學生走上社會后也大多毫無創造力可言。落實課改必須從源頭加以改革,教學的改革必須從觀念上革新。課改成果如何最終都會在學生身上體現,希望不久的將來,學生能夠輕松地學,主動地學,知道為何而學。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