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所涉及的知識領域中,作文是最令人迷惘和捉摸不透的。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很難像數、理、化學科那樣通過記憶公式、定理以及高強度的訓練來達到成正比的提高。正因為這樣,作文教學歷來是讓許多初、高中教師望而生畏的,學生也大多不愿甚至討厭寫作文。學生大多認為,作文訓練耗時耗力,而且,如果作文不符合閱卷老師的胃口,就很難拿高分。因而,很多學生認為,還不如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基礎知識和文言文訓練上,反倒會起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在這種分數論思想的支配下,學生對作文的功利性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只想通過背作文或寫拼湊作文來騙取一定的分數,結果導致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難拿高分,學生寫作的興趣也就漸漸地喪失了。這是目前作文教學(尤其是初中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也是最棘手的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使作文教學之花永不凋謝呢?
一 讓精彩素材彰顯作文之魅力
作文言之無物,說假話、空話、大話、套話的現象普遍存在,其實主要原因還是缺乏材料的積累。充實的材料不僅可以給文章血肉之軀,而且還能夠推動作者的思考、引發作者的觀點,所以在高考作文備考中材料的積累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具體又該如何去操作呢?
1.教材的充分利用與激活
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些經典、唯美的佳作。文中有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故事情節,精彩的詩文,閃光的哲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人文和歷史素材,許多高分作文都來自對教材中課文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而我們的作文教學往往忽視了教材的素材價值,舍主求次,更沒有用心去挖掘教材的內涵,使之成為作文的素材。學生的生活空間狹窄,課外閱讀的時間又難以得到充分的保證,因而,教師只有吃透、鉆研、生發教材,把書教“活”了,使之成為學生們信手拈來的素材庫,才能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2.生活的體驗與領悟
語文的外延就相當于生活的外延。回顧我們古人的詩句,無論是“詩歌合為事而作”還是“勞者歌其事”,他們都提倡文章要回歸生活。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要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來教育。寫作應該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更應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現實、表達真情實感。有人曾說“作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這句話已充分表明了生活和作文之間的密切關系。可見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沒有活靈活現的素材。
3.歷史文化的精華與光彩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它是上千年來勞動人民深邃智慧、思想情感經過時光的洗滌積淀而成的一塊厚重絢爛的結晶。這幅貫穿古今的長廊畫卷所散射出來的精華和光彩不是文學所能左右的,但是是文學所要吸收的。而我們的學生卻很少有人略知,更別談通曉古今了。所以,我們應該引領學生走入歷史隧道,讓春秋史冊、唐宋之音萬古流長。當主流文化浸潤學生思想之時,我們的學生自然會寫出氣勢磅礴的妙文來。
二 用真情實感孕育作文之活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言極有道理。一篇優秀的文章它能打動讀者的不僅是充實的內容、新穎的構思、流暢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無限的真情。因此,我認為真情實感是作文的靈魂,飽含深情的文章它能夠以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讀者并引起讀者的共鳴。我認為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讓情感成為學生作文的閃光點。
1.感悟生活,孕育情感
作文是植根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的,因為并不一定有了生活的積累就能寫出扣人心弦的文章。學生的生活相對成人而言比較狹窄和單調,但在他們的生活中同樣能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也同樣能發現善惡美丑的現象,并且能成為他們作文里引人的材料,從而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創作情感。可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學生對周圍的一切反應冷淡,見而不思,不能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反思其原因是缺乏對生活的感悟。沒有感悟的文章是乏味的,只有著眼于熟悉的生活,融入自己的內心感受才可能吸引讀者,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感悟生活的同時孕育寫作情感。
2.欣賞作品,培養情感
作文的源頭活水不僅來自于生活也來自于大量的閱讀。欣賞不同層面的書籍,可以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劉勰曾說過“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學生的情感受到觸動之后,學生必然會帶著情感去認識一切事物,這樣一來,所有的事物就會變得神奇、具體、含情、立體、活躍了。我們常感嘆名家的名作情感真、意蘊深,而這些都是長時間觀察、思考而得。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擷英攬華、用心咀嚼,增強對飽含情感名作的認識,從而激發其寫作的欲望。
3.勤寫深思,升華情感
作文僅僅憑借外來的淺層次的情感體驗,絕不可能感動、吸引讀者。也就是說,要深刻的思考,深層的認識以及升華情感,寫作是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比如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多鼓勵學生進行日記寫真。日記可記載他們五彩繽紛的生活,可讓他們的憂愁、煩惱得到宣泄,也可表達他們的心聲,抒真情,催促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勇往直前。陶行知先生也認為“日記是學習做文章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可見勤寫深思能使學生在寫作中升華情感,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學生讀的書多了,生活中注意了積累,掌握的信息豐富了,他們心中擁有了一定量的素材,自然就會引起表達、傾吐的欲望。這時如果能夠適當適時地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讓學生把可以是親情、悔恨、悲傷的真情自然地傾吐出來,那種富有靈魂和生命的文章便出現了。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