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主要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接受學習。這樣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發揮不夠,也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學習多是被動的。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則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正積極地倡導這種學習方式。我們正積極地倡導這種學習方法。
【關鍵詞】學習方式在情境中學在操作中學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109-01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按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知識,能給枯燥的學習生活帶來樂趣。其實創設情境就是將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研究學習的對象,使學生對知識傳授有親切感,再將研究出來的成果轉化到可以體驗的生活事實中,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思想。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既要有教師的講授和指導,也要有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的解決途徑,使他們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究研討的問題情境,把教材中闡述的內容創造性地組織成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究發現的研究材料,讓學生從中自主掌握有關的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與精神,對于學生學會學習至關重要。
二 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數學知識
動手實踐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數學學習活動中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對學生來說操作是一種以動促思的過程。動手實踐,目的在于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這種方法重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實驗和思考,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這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都是有益的。例如:在教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認識時,讓學生觀察認識這些圖之后,讓他們動手畫一畫、擺一擺,例如用兩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用八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大正方體。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加深對圖形的認識與理解。
三 營造與人合作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知識
合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在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也在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優勢。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的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已有的經驗出發,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時在進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也就能使學生發現與他人不同的觀點,從而對新知識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交流意識的學習方法。這樣的學習方式提倡溝通交流,除了師生之間,也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會傾聽,學會交談,學會尊重別人。
四 留下學習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教學知識
在教學中,把學習和探索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更能在學習中享受樂趣。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成為交流學習的伙伴,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學生的自我探究性學習主要表現為:教師只提出要解決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思路、工具都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解決,教師只對學生的各種猜測及方法給予鼓勵,對各種方案進行收集提供給大家質疑、論證。教師建立有助于學生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其獨立思考,并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這些學習方式的共同特點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與合作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或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提供示范、建議和指導,引導學生大膽闡述并討論他們的觀點,嘗試讓學生對結論進行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要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