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計與概率的相關知識在中小學教材中編排的內容不多,相關的知識點在各種考試中所占的分值不多,加上許多客觀和主觀因素,使學生在學習和運用中容易犯錯。本文探討了這些成因和對策,以降低出錯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統計與概率錯誤成因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117-01
統計與概率相關知識在初中階段編排的內容不多,以人教版為例,統計與概率相關知識分別放在七年級下冊第十章《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八年級下冊第二十章《數據的分析》和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三個章節來學習。由于在期末考試或中考中所占分值不多,導致教師和學生對這部分知識不重視,加之有關統計與概率的知識較抽象,教師教起來不太容易,學生學起來不易理解,容易出錯,在考試中白白丟掉了這些分數。
一 統計與概率學習中易犯錯誤的原因
1.統計與概率相關知識與其他數學知識聯系不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初中數學知識中,代數方面主要是實數、整式、分式、二次根式、方程、函數等方面的知識,幾何知識則是平面圖形,這些知識在運算、推理和證明等方面都與統計和概率的相關知識沒有多大關系。加之統計與概率這部分知識概念多,記起來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在上課時學生思想容易開小差,對課堂上教師所教知識掌握不好,出錯率也隨之增高。
2.統計與概率中的概念多,定義接近,學生容易混淆
在初中階段有關統計與概率的三個章節中提及的概念近20個,定義又相近,如總體和個體、樣本和樣本容量、頻數和頻率、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極差和方差、概率和頻率……學生不僅要記下這些概念又要掌握它們的聯系和區別,確實不易,再由于與其他數學知識聯系不大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因素,學生會將一些概念混淆,導致在做相關題目時出錯。比如在教學用頻率估計概率這部分內容時,學生總是分不清什么是頻率、什么是概率。
3.統計與概率相關知識在平時考試或中考中所占分值不多,教師不夠重視
筆者所在的學校,凡有統計與概率有關章節的學期,期末考試時,相關知識所占分值為3%~5%。中考時,也差不多是這個比重(在全國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課程2011年國家培訓貴州省初中數學培訓中,綦教授在講座中也提到過)。所以教師們在上這部分內容時,多是輕描淡寫,匆匆上完就進入本冊教材的復習,這也給學生一個誤導:這些知識不重要,學得好不好沒關系。這也影響了學生學習這些有關統計和概率的知識,如此的惡性循環,導致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在考試中遇到相關問題時,會不會做都不影響太多分數,也就不再深入思考了。
二 統計與概率學習中易犯錯誤的解決對策
要解決上述問題,除了教學參考書上明確指出的:注意統計思想的滲透與體現、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教學、準確把握教學要求、關注信息技術的使用等要點之外,本人認為還要注重四點:
1.教師端正教學態度,不能輕視統計與概率相關知識
正人必先正己,教師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本著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的原則,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圍繞三維目標認真組織教學,認真備好課、上好課,對有關統計和概率的知識不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只有教師重視這些知識,才會用心去教,學生也也才會用心去學。
2.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前文提到,初中階段的統計和概率中涉及概念達看近20個,這些較抽象的概念學生不易理解,若借助多媒體課件將一些概念形象化,用動畫展示,可能激發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興趣,再順勢引導學生理解和歸納,加深對這些概念的印象,從而強化記憶效果。
3.改注入式教學為探究式教學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多數教師可能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引入、分析、講解問題,完成課后習題,學生被動接受。本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這樣老生常談地向學生灌輸枯燥的概念,更是使學生提不起興趣,造成教學效果不佳。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順利完成有關統計和概率的教學目標。
4.細解相近概念,強化記憶
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問題多去理解和區分如總體和個體、樣本和樣本容量、頻數和頻率、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極差和方差、概率和頻率等定義相近的概念,采取傳統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師生共同仔細解讀,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從而強化記憶。另外,還要加強相關題目的訓練,除了讓學生認真完成課堂作業之外,應該安排學生嚴格按照教學進度將同步習題和練習題獨立完成,學習小組互相批改,并將情況及時地反饋給教師,教師針對共性錯誤作集體糾正和講解,減少學生的出錯率。
以上是一家之言,難免失之偏頗,筆者在此提出,權當拋磚引玉,期盼同仁們有更多好的做法,相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