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觀察、實驗對比、數據統計、案例分析等方法,對某校高二幼師班進行教學實驗發現:教師對指導時機與條件進行適時合理的介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樣可以使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心理健康,以及師生關系等得到一定的培養和改善。
【關鍵詞】指導介入時機與條件
【中圖分類號】G80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119-01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的實施和初中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更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工作,教師指導介入的時機與條件的掌握不佳,直接影響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情況。筆者在體育教學中就教師指導介入的時機與條件進行了研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樣可以使學生學習的能力得到培養,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交往與合作能力。
一 研究對象、方法及內容
1.實驗對象
以某校高二幼師一班48人為實驗班,高二幼師二班為對照班;兩個班級的學生在入學時身體素質及體育知識測試,經T檢驗(P>0.05)無顯著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屬于同一水平,樣本真實有效。
2.研究方法和時間
2010年2月~2011年7月,采用觀察、問卷、實驗對照、個別訪談、記錄、案例分析、文獻資料等方法對實驗獲得的材料進行統計、分析、歸納、檢驗。
3.研究內容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學習,是否應該先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自主開展非指導性的學習;如何引導,何時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導是必要的,怎樣指導才算充分;這些指導介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健康發展,良好的師生關系和交往與合作能力,以及主體、探究、合作有哪些影響。
二 結果與分析
1.不同時機的介入對學生課堂探究學習活動效果的對比分析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介入得過早(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長時間),會阻礙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差一點我們就要找到答案了!”),介入得過晚,會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甚至陷入危險之中。既要防止不必要、不應該的指導,以免剝奪學生嘗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也要防止不夠充分的指導,以免學生感到手足無措。
這是一節探究支撐分腿騰越的上板踏跳點和推手的技術動作。筆者在課堂中分不同時機介入指導,導致教學效果形成差異。
案例1:教學設計:這是一節非常傳統的課,教師直接通過講解、示范馬上引出動作重點、難點,學生通過看、聽、練的手段來完成動作,教師介入過早的行為,雖然學生完成動作的規格較好,但探究能力幾乎得不到培養。
案例2:教學設計:將學生分成四小組由小組長帶領,以人當“山羊”,由兩人互跳背,初步嘗試動作,逐步發展到一小組互跳接龍,這時我只強調自我保護意識,不講動作,由學生自我嘗試,小組討論動作,并要求練習后談要領。
處理一:我不停地巡邏觀察,當發現有些同學動作完成不了,我組織他們相互觀察自己的錯誤動作,再讓他們觀察完成率較高的同學動作進行對比,說說彼此的不同,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思考,發現是自己的踏跳不積極、推手太慢的原因,之后他們組成了小組針對問題成功地解決了,最后小組總結,并保持了很高的學習熱情,并可以挑戰真正的橫箱。那堂課學生的練習激情高,學習目標完成得很好。
處理二:我不停地巡邏觀察,當發現有些同學動作完成不了時,我沒介入,還是讓他們繼續練習,不一會他們的興趣點降得很低,并脫離了小組的練習,干脆不參與練習了,之后我還是按計劃討論,當挑戰橫箱時,雖然也有幾個學生較積極,但大部分的學生心存恐慌,不敢練習,整個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都不好。
以上課堂的教學內容相同,但三種不同時機的介入,產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師介入過早會剝奪學生解決問題、發現答案的機會,但介入太遲也有可能使學生因為問題難以求解而失去探究的興趣。必須選擇好恰當時機讓學生領會他們所做探究的意義,當發現學生練習思路受阻、簡單動作完成率很低時,教師要在判斷學生困惑原因所在的基礎上,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再次幫助、指導和激勵學生。
2.適當的介入能提供學生間互學機會
介入不要過早進行,教師應在觀察學生對問題產生后進行。鼓勵學生質疑,或者進行討論,提供進行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的角色是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和幫助。教師以提問和讓學生解決問題的形式,并及時糾正、指導、示范。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互設故障游戲,相互檢查、互相交流,糾正不當的動作技術及規則。教師的任務式問題完成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經驗交流、研討,為學生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
3.合適的介入時機和形式可培養學生多維的能力
將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使他們在課前、課余也能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筆者采用介入指導的形式靈活多樣。如在課余時間以個別談心形式介入;對學生的學習方法、解題思路進行具體的指導介入等。學生中差異很大,對學生個別介入指導幫助,能盡量地做到在學生的思路上進行,而不是把學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師的思路上來。
三 結論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適時介入的時機和火候,進行適時合理的介入,要關注學生學習和運動的全過程,同時要關注是否所有學生都參與了,是否學生都取得了滿意的學習目標,是否小組間相互學習,對練習失敗的小組和個人要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援,應相信學生的協作精神,相信學生的能力,這樣可以使學習探究能力得到培養,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和交往、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季瀏.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朝曙.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