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教學改革要求教育不再僅僅是“粉筆加嘴巴”的傳統模式。有專家概括為:現代課堂教學=教育的傳統+創新意識+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
如何利用計算機相關技術來進行教學,關鍵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潛能,改進學習方式,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并為學生主動參與和交流合作等提供途徑。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相應的也應有其在實際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特點。
多媒體課件的開發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點。如何制作和成熟地使用課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效果。
一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設計中需要把握的原則
1.明確現代信息技術輔助物理教學中“輔什么”和“怎么輔”的問題
例如;(1)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2)哪些問題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解決?(3)如何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突破教學難點?
2.明確教學中學生和教師的地位
先進的教學手段應是先進教學思想的載體,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進行發現、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終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的幫手,而不再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和高新技術支持下的新一代“滿堂灌”。
3.明確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
雖然屏幕板書可節省一定時間,提高教學效率,但是應注意到,屏幕板書要求教室的光線暗淡,學生看屏幕時間過長,眼睛很容易疲勞,長此以往將影響學生的健康。
4.應體現學生能力和提高學生素質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單純地講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只注重學生升學深造,存在著考分不低,能力不強,素質不全面等“高分低能”的現象。利用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后,學生在課堂上親自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動手使用計算機的能力、自學的能力、由表及里的邏輯思維能力均得到發展。
比如,在“簡諧振動”一節學習中,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讓學生從宏觀物體的振動過渡到振動過程的詳細分析,從對簡諧振動物理情景的觀察和研究到理解簡諧振動的物理概念,以及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啟發性引導著學生,感染著學生,教育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對學習簡諧振動過程中的問題產生好奇和疑義,從而對物理過程認真觀察、歸納、總結。(教學流程圖,見附圖)
二 課件的制作和使用過程中還需注意的問題
1.素材的準備
恰當地選擇多媒體課件的素材,能使課件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素材的主要來源是網絡和電教材料。教師平時需注意素材的積累,并將其分類存放到資料庫中,進行交流和提煉,在需要時直接使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制作課件的效率。
網絡中有大量現成的、制作優良的課件或動畫。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將其作為素材有選擇性地應用到我們的課件中,這樣就實現了資源的優化組合,在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同時,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課件的制作和選擇最好以基件為主
制作的課件要求能突出解決某一問題即可。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所需的某一部分課件,而不是僵硬地讓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一條路線走到底,尊重學生的知識需求,充分體現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引導的教改理念。
3.課件測試
為保證授課過程中課件的正常使用,需要在每臺將要使用的計算機上,提前進行課件的運行測試,以避免某些臨時問題導致課件無法正常運行,影響教學任務。
三 結束語
總之,計算機及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應用,促進了教學內容、方法過程的全面優化,使物理教學更加有聲有色,向學生充分展示了物理的魅力,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效果明顯。由此,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為了簡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更直觀生動地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進而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不斷加強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真反思、總結,探索適宜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讓學生與教師一同成為新學習方式下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方衛華.信息技術與中學理科課程教學的整合[J].中國遠程教育(綜合版),2003(5)
[2]畢廣吉、盧麗萍.多媒體教學課件開發技術叢書(物理分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