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要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對傳統課堂教學不合理的環節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特別是教師要把課堂主角的位子讓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本人構建了初中數學“三六四”課堂教學模式,以期達到克服傳統教學弊端、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一 “三”是指“三個還給”
1.把時間還給學生
要真正實現學生“我的課堂我做主”,就必須以時間作為保證,沒有時間的保證,學生的主體性便無法體現。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講解占去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就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一節課45分鐘,本人認為,一節課上教師講解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如果學生自主掌握的時間達不到25分鐘,說明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被突出出來。
2.把活動還給學生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除了洗耳恭聽、機械練習以外,很少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機械灌輸、重復訓練的陳舊模式,使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對所學知識沒有體悟,更談不上真正的掌握知識。活動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發現和應用過程,從而對知識體驗、感悟以及運用,在活動過程中生成智慧。活動的形式要豐富多樣,如觀察、猜想、討論、操作、比較、表達、展示等,但如果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設計活動而作秀,那就偏離了活動教學的本意了。
3.把思考還給學生
學會思考比學會知識重要得多。一節課死氣沉沉或者轟轟烈烈,如果離開了學生思維上的參與,就不能算真正的參與。現在時髦的二人討論、合作探究,如果不是以獨立思考為前提,只能稱為假討論、假合作。數學的學習應該以獨立思考為基礎,教師提出有價值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幾分鐘,然后才可以討論交流。現在課堂上很少看到學生靜靜思考(靜思)的現象了,這是有悖新課程理念和數學學習規律的。學生只有進行獨立思考,才能形成個人的看法,對問題才能有獨特的感悟,才能在下一步質疑并最終生成智慧。
二 “六”是指“課堂教學的六個自主環節”
1.自主思考,提出問題
數學教學伊始,教師最好展示情景圖或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多個問題。教師再根據教學目標,剔除無關問題,選擇或整合出主要問題作為課堂學習的引領。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學生對教師確定的問題,先嘗試解決,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個體探究,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個體的認識和小組的智慧融合在一起,才能導致問題的解決。當然了,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需要教師隨時引導和點撥。
3.自主歸納,提煉知識
學生通過探究,解決問題以后,小組要對探究過程進行梳理和回顧。梳理解題思路和方法,回顧疑惑點和頓悟點等,歸納和提煉出規律性的知識。
4.自主展示,表達交流
各小組對本組的探究成果進行展示,讓全班的同學都能享受到與本組不同的探究成果。此環節需要教師做好小組匯報的調控工作,既要讓各小組把不同的成果充分展示出來,還要注意合理安排時間,提高效率。
5.自主評價,反饋矯正
各小組通過對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比較、辨析,整理出最優的問題解決策略、最科學的問題結論、最富內涵的思想方法等。這一過程最需要教師的參與,教師應高屋建瓴地分析、評判,幫助學生在激烈的爭論中尋求到真理。各小組也在參與的過程中,消除了不正確的認識。
6.自主總結,拓展提升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可先讓每位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本節課的收獲總結,然后在小組內展示交流。小組長綜合本組的總結,再在全班進行展示,達到整理知識、提煉方法、感悟思想和積累經驗的目的。
三 “四”是指“教師要四個引導”
1.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解題思路
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可能無從下手或者半路卡殼。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問題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必要的時候,教師可運用類比進行啟發。理清解題思路主要是從問題條件分析入手,以期與結論建立聯系。
2.教師要引導學生遷移探究方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過程中,可能對探究方法不夠明確。教師這時候就要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探究問題時用過的知識和方法,重點要放在引導學生尋找新知與舊知之間的相關性和相似性上,著力進行問題解決方法的遷移。
3.教師要引導學生提煉規律性知識
學生把握知識要點的能力相對來說是欠缺的,他們往往很難提煉出重點知識,或者提煉的知識不夠全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進行反思,歸納和揭示出問題解決過程中隱含的規律和知識,必要的時候,教師要對個人和小組的探究成果進行科學整合。
4.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高密度的思維
課堂中,教師要充分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思維的密度要大一些,最好設計“問題串”,把學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通過經歷探究過程和接受訓練,體會其中用到的數學知識、解題方法和蘊含的教學思想,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思考的樂趣,養成愛動腦、善動腦的好習慣。
總之,通過實踐,本人認為此模式較適合于初中教學使用。當然,在操作過程中,不一定要嚴格按照每一個環節去進行,要根據課堂類型和教學內容,有所偏重、有所調整。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