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對新時期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在分析了傳統教學模式下電子技術實驗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實驗教學的基本目標和整體思路,并給出了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方法與手段。
【關鍵詞】電子技術實驗教學仿真實驗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6-0185-01
實驗教學是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習慣和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起著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電子技術課程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加強實驗環節,是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訓練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第一步。如何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加強和開拓學生的分析、思考與動手能力,是當前眾多技工院校積極研究和探索的主要課題之一。
一 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教學現狀
電子技術是技工院校電子、電氣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為學生系統掌握本專業后續課程和畢業后從事相關專業技術工作提供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電子技術專業重在應用,實驗課程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所占位置非常重要,但由于近年來受師資力量、實驗儀器設備、場地資金等限制,在課程實驗、專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實驗按理論課設置,多年來內容改變不大,學生按指導的步驟按部就班地實驗,很難達到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二是實驗教學僅僅是為了輔助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的結合不緊密,并且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所占比重太輕。三是實驗項目中,無設計性實驗,無法鍛煉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四是教學組織模式千篇一律。沒有考慮學生的基礎和實驗能力的差異,沒有很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發現有特長的人才。
二 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
電子技術實驗是一門應用范圍較廣,實踐性較強的基礎課程。為了使學生受到比較系統的電子技術工程實踐和科研技術訓練,要求將理論、實驗、技能融于一體是必然的結果,緊密圍繞三位一體這個中心,在學習新理論的同時,用實驗方法進行輔助,再將它運用在實踐中,形成良性循環,推動進步,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
1.重視學生實驗預習,提高實驗效果
學生在進實驗室之前,如果預習過實驗指導書,對該次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內容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心中有數,那么,實驗過程一般比較順利,花的時間少,學到的東西多,對實驗比較喜歡;相反,則會事倍功半。可以引入虛擬實驗,學生通過Multisim軟件先在電腦上對實驗內容虛擬仿真一遍,不僅對實驗步驟清楚了,而且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結果、各種數據、波形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再到實驗室做實際操作實驗,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2.改革實驗內容,建立新的實驗模式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就必須建立新的實驗模式,改革實驗內容。以部分驗證性實驗為基礎,增加應用性、綜合性實驗內容,采用應用技術與基本實驗相結合的方式,既側重實際操作,又強化實驗課所必須掌握的各項基本訓練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使在有限時間內發揮更大的效能。對綜合性實驗,采用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能自主地開展實驗研究,處于主動探索的狀態,養成獨立思考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集中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優于以往分散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有限的實驗教學空間發揮更大的效能。在實驗過程中,實驗室可提供實踐操作環境,要求學生獨立制作電路板,焊接電路和進行調試與測試,排除故障等。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于學生自己提出的有獨特構想的實驗課題,實驗室可為其提供實驗場地并安排實驗時間。
三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的設想
實驗教學的考核與理論教學的考試相比有其特殊性,實驗教學的考核重在評價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理論知識在實際問題上的靈活運用。因此,可以采用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開卷與閉卷、實驗理論與實驗操作考核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四 結束語
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是鞏固理論教學、強化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的實驗內容、方法和手段不斷出現,應該在爭取更多投入、改善硬件條件的同時,積極研究和探索,尋求合適的實驗管理方式,優化實驗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新時期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林海英.論實踐性教學與現代工程素質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4)
[2]楊慧敏.電子技術課程實踐環節的探索與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3)
[3]王小楊.對開放實驗室的認識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4)
[4]趙會軍.加強實驗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0(6)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