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優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課堂活動。要在中職德育課中滲透禮儀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不妨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又能有所收獲的課堂教學活動,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抬頭率的同時又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德育和禮儀教育,可謂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在中職德育課中滲透禮儀教育的活動設計的原則應該圍繞中職德育課的宗旨和禮儀習慣培養的特點來進行,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 目標明確,過程連續
目標是行為的先導。朝著德育課的宗旨和禮儀教育的目標不斷進行師生交互作用。其中教師的行為對學習者產生影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調整自己的行為;學習者的行為又反過來影響教師的判斷和理解,促使教師相應地調整教學內容、活動方式等來延續這種互動。互動雙方不斷地影響對方的行為,同時不停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最終達到目標。
在中職德育課中滲透禮儀教育的活動設計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學期的德育教學內容不同,目標不同,所設計的活動內容也就會有所不同,但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二 形式多樣,注重理想教育
提要求、問問題、整頓紀律是教師最常用的師生互動手段。教師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交流,也應學會不忽視與個人和小組之間的交流。同時,要豐富與學習者互動的形式。如在手段上,口頭語言與身體語言并用,有時,教師的目光交流、輕輕地拍拍肩等比口頭語言的作用來得更好。
在中職德育課中滲透禮儀教育的活動設計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可以設計一些活動,如十年后的名片設計比賽、自我介紹和才藝展示活動、我的職場路演講比賽等。
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奮斗的目標,而崇高的理想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學校的一部分學生之所以只迷戀網吧、武俠小說,卻不愿坐在教室學習,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理想。有一部分學生是基礎差,沒什么追求,只想到技校混一紙文憑。還有一部分學生受社會上不正之風的影響,錯誤地認為自己學得好不如家長好,只要家長有“門道”,能請人幫忙,沒有知識和技能,照樣能有個好工作。面對這樣的現象,一方面筆者在課堂上結合教材中“理想是職業成功的精神支柱”的內容,給學生講樹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性,講現代企業需要的是有知識、有技能全面發展的人才,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通過自己身邊和社會上的一些先進人物的事例,如2009年十大杰出青年向南林、金晶等人的感人事例,2010年和2011年的感動中國、感動浙江人物等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榜樣教育,并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有了自己的理想,學生就會為之去努力、去奮斗。相對來說,他們上網、玩游戲的時間就少了。
三 遵紀守法和禮儀意識教育結合
學校的部分學生能夠遵紀守法,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能自覺抵制,但也有一些學生法律和紀律意識淡薄,哥們義氣嚴重,表現為不注重文明禮貌,一有言語不合就拳腳相向。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筆者在講“遵守公共道德和增強自律能力”的內容時,結合教材中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案例,教育學生要自覺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樹立講禮儀意識,做到有理也要讓三分,去抵制成長過程中的誘惑,抵制不良行為的侵蝕。結合學校的一日常規,讓學生明白學校開展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和具體表現(如:不能遲到、守誠信、掛校牌、穿校服、師生問好、微笑的作用等),讓學生明白遵紀守法不是空洞的說教,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難事,只要嚴格要求自己,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從小事做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是一個懂得文明禮儀又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同學們自己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案例,通過討論和辯論,達到明辨是非,警示自己的作用。
四 感恩與文明禮儀教育相結合
學校是一個傳播文化的特定場所,是指導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情感和形成價值觀、塑造品德和養成良好行為的重要場所。特別是在我們職校,很多學生都是住校生,校園文化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中職德育教育中,必須注入感恩與文明禮儀的意識教育,養成學生自覺參與感恩行動和講文明的行為習慣。所以我在講第三冊“職業活動中的道德情感”時結合實例告訴學生“恩”的情感,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感謝父母的生養之恩;感謝師長的培育教導之恩;感謝同學和朋友的幫助之恩;感謝苦難給我們的堅強意志之恩,同時還要感謝這美麗的世界萬物。感恩是社會個體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基本修養。感恩是一種文明、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善于發現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感恩能夠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歷來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孔子視“禮”為最完美的倫理規范和制度,把守禮和越禮分別視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而禮儀本身并不是道德,卻被認為是一切道德之源。孔子曾經說:“質勝文則野,文勝之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說,只有品格質樸,而不注重禮節儀表,就會顯得粗野;僅僅注重禮節儀表,而缺乏質樸的品格,就會顯得虛浮。只有禮節、儀表和質樸的品格結合在一起,才稱得上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所以在學習“明禮誠信”的內容時,我就結合當代社會的一些文明禮儀的要求。比如:穿衣的“三T”原則,非語言溝通手段在人際交往時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白,作為新時代的一名青年學生只有講文明、懂禮儀,才能真正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五 團隊意識教育與文明禮儀教育結合
目前的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父母寵愛,從小就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辦事情缺乏協調意識,沒有合作精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針對這一問題,在學習“企業員工應具備的思想觀念”內容時,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企業要求員工具備“忠誠、主動、合作”的思想觀念。在大家紛紛發言,各抒己見的基礎上,結合教材中的“木桶理論”,教育學生當代社會無論是到企業就業還是自己創業,合作都是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證,而文明禮儀又是合作的前提。這里的道理很簡單,任何一個人,不管你學了多少東西,能耐有多大,也總有不懂而且也學不會的東西。這就需要借助他人的能力。通過自己的有禮有節的言行,吸引、接納周圍的人和你合作共事。有位著名的企業家說過:“我不懂,但我知道誰懂。”只要有人懂,就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去爭取成功,而如果不借助他人的力量,或不講文明禮儀,不善于合作,想要干成一件事是不可想象的。我們中職生要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就要講禮儀;克服自私、孤獨、不合群的弱點,樹立群體意識,團隊意識,協調意識,就要講禮儀;也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價值,創造出完美絢麗的人生。
六 結束語
在中職德育課堂滲透禮儀教育后,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各項教學活動效果積極有效。特別是課前三分鐘內的時政播報活動、自我介紹和才藝展示活動等,更加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展示了學生的自我風采。基本上每一位同學在課前三天就開始準備“時政播報”,收集資料、思考形式細節、約好友先行試講等,同學們全情投入,忙得不亦樂乎,羨煞其他任課教師。課堂活動時形式豐富多彩,互相借鑒比較并勇于創新:有后方記者連線前方記者現場直播的;有結合多媒體制作視頻課件播報日本海嘯和地震、中國南方旱災等重大國際國內時事的;有記者現場采訪當事人的……有一個同學播報的當天正值其好友生日,就巧妙地借時政播報活動聯絡感情表達祝賀之意。在這些活動中有的學生展示了自己嚴肅正直、積極的一面,有的學生用幽默、詼諧、大方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禮儀風采。多種多樣的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同學們在活動中學習了禮儀,感受到同伴的互助與相互教育,越期待,越滿意,越投入,越形成一個良性課堂循環,師生受益。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