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好友劉繼萍要在2012年6月16日—26日北京的798藝術區景峰畫廊舉辦個展,即“劉繼萍作品展”,我聽說后非常激動,作為好友我也受她本人的邀請懷著興奮與激動之情前往參觀,她的本次畫展共有43幅作品展出,全是她近兩年的新作,由于展出場地受限,還有不少大幅創作沒能全面呈現,尤其是她的新作“鳴沙神韻”系列組畫,因在剛剛結束不久的2012屆中央美院研究生作品展中,脫穎而出入選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永久保留的學生作品,才又不能完全展出。但她的畢業創作卻得到院領導和老師們的認可,潘公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在看到她的畢業作品“鳴沙神韻”時認為:“該學生的作品畫面色彩和諧,層次豐富,有具體的形象在里面,效果非常不錯”。唐勇力(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也認為她的作品畫面效果很好,表現敦煌的意境很到位。導師胡偉(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也認為她的畢業創作,“畫面已經表現出了敦煌壁畫腐化層的美感,達到了精神與藝術的結合,已經能夠完整地呈現敦煌傳統壁畫在當下的藝術表達”。
她作為一名在校的學生,這對她是多么大的榮譽與驕傲,更何況她在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的學習僅為期2年多時間,在這短暫的期間里,她還要完成很多繁忙的文化課學習任務,完成各種專業課學習,可她是如此的勤奮與刻苦,竟在這期間完成十幾幅作品入選全國性大型美展,多幅作品被畫院與美術館所收藏,又有多幅作品在核心刊物上發表,這與她本人的敬業精神,與她摯愛與執著追求的藝術有關,我為她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而感動,也為有這樣一位親密學姐而自豪。
在本次展覽的作品中,其內容題材多取材于敦煌壁畫的形式,這些是源于作者在2009年8月和12月兩次前往敦煌的考察與學習,情為敦煌所動,心又深感于敦煌博大精深的藝術寶庫的所吸引,并強烈地引發出她的創作激情,中國文化的瑰寶濃縮又集中的敦煌,成了她源源不斷創作的源頭,感召著她發自內心那股深埋的創作清泉,產生情感互動,靈氣突然迸發,悠然而生又自然天成地形成那些充滿著感召力和奇妙幻想的作品,她在作品中嵌入了一種被久違后,又重獲新生的驚喜,嵌入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強烈摯愛與情感的流露,也嵌入一種對偉大母愛崇高精神深深地感慨與對自己內心對愛的呼喚。特別是她對中國佛教文化的熱愛,是真真切切地源自于她母親對佛的虔誠信仰與頂禮膜拜,源自于她幼小時的耳聞目染,也源于她鄉里鄉親們對佛的崇敬與對神的敬仰,使她一置身于敦煌洞窟的那一霎那,在親自臨摹那些美輪美奐的壁畫時,情不自禁地產生出被感化的沖動,莫名地無限熱愛與欲望開閘后奔流不息的激情。她本人就是那位懷揣對神崇高境界無限向往的人,一位想與佛結緣,又發自內心對神熱愛和敬仰的那個人。因此她的作品是在“用心”去描繪,用她對“大愛、大美的神”的追捧來抒發情感,她的每幅作品都飽含著激情與不可遏制的亢奮,所以才產生那些具有強烈感召力和吸引到場觀眾的魔力。正如北京大學的朱青生教授認為:“劉繼萍的作品雖然引用了敦煌的形象,但沒有被符號化,有她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有她對文化的精神訴求,能把藝術的表現與精神的訴求完美的結合,非常難得。看得出作者是在用心思去思考,用心去創作,其材料的使用和把握也很恰當,是非常難得的作品”。劉曦林(原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也認為她“此次展覽的作品很有新意,畫面看似厚卻不厚,看似薄卻不薄,色調和諧統一,有情境,有意境,有佛性”。
這些成績的取得源自于作者在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第七工作室學習,源于師從胡偉教授,他是一位具有改良中國畫技法并集大成的大家,他的工作室最大的亮點,就是要讓他的學生能夠運用各種綜合材料來進行創新中國畫,劉繼萍就在此工作室里學習,可以說她是如虎添翼,不僅使她能有駕馭各種繪畫材料的技能,也有能隨心所欲地抒發創作藝術的情感,讓她能夠迅速脫離于傳統的中國畫程式化套路,又擁有源于傳統又高于傳統的創作之源。正如作者的展出作品“佛手系列”,作者單單描繪佛的芊芊玉手,卻能表達出佛那充滿著智慧的形象,他手拿各種法器,形態千姿百變,有抒發她對佛含蓄仁愛又嫵媚多情的一面,也有表現佛博大寬宏的理性與慈愛威嚴,也有表達佛是充滿著大智大勇的精神化身,和表現佛的法力無邊,無所不能,充滿著智慧與神圣不可侵犯,她皆巧妙地用管中窺豹、以小見大的藝術形式抒發主題,又用極其簡約后的濃縮表達極致,其唯美的形式,即傳達了情感又抒發了自己對佛的崇敬。她采取的這種新穎的形式,也為她能遠遠超出我們常見的大量同類型、同題材的作品,從創作表現形式上更勝一籌,這種脫離常態的表現形式,以及她能靈活運用的中國畫嫻熟技法,也為她取得奪目的藝術成績錦上添花。此外,作者還善于運用比興等隱喻手法,在繁簡內容的取舍上,達到了曼妙與出神入化的神韻。在她的“敦煌印象”系列作品中,她巧妙地選取了她認為佛最唯美、最傳神的局部形態,去掉那些繁瑣的枝節與累贅,把創作精力集中在傳達她對神的理解與感悟之中,在虛與實的運用中,在一張一弛的構圖里,達到了一種完美鮮活的藝術表達,讓人與神產生了特定的情感交流,在時隱時現的畫面中,在空靈飄渺的構思里,又體現著和充滿著,她對神的境界和理想的無限向往。在她那斑駁的藝術表達形式,風化了的歷史色彩印跡與無窮變幻中的肌理,又傳達著一種人與神莫大的距離與渴望不可求的滄桑。作者對內容主題的把握,是她極度沉思后的完美表達,也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每一個線條與色彩的表現都充滿著智慧與靈氣。
我們這一代人在不斷地經歷著國家對外的改革開發,社會建設迅猛騰飛,也承受著來自中西文化的巨大融合與撞擊,雖然我們已經能享受到和平年代所能帶給我們的生活愜意,但也不得不要面對那些來自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我們會迷失自我,會失去創作方向。如何找回傳統文化的根,尋到自我傳統發展道路,將傳統與現代對接完好,已經成為當今時代賦予和縈繞我們藝術創作的強音符,也正是由于我們所處的特殊時代,也使那些尋根尋夢的創作藝術格外的惹眼。但社會上我們所能看到的中國畫作品中“能者多見,而妙品難求”,這次我眼前的劉繼萍作品,卻讓我大飽了眼福,看后收獲頗豐,這也是我對她的作品的認識與領悟。
(作者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藝術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