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語:
吳耀東是一位著重于形式與視覺探索的青年藝術家,他的作品傳遞的是一種與生命有關的思考,他把中國畫特有的水墨韻味融入到不同的材質上,演化出一種極具意味的畫面。讓人想到老墻上的蔓,可以自由的生長。對繪畫性的探索,對創作過程的迷戀,可以說是他作品的主要特點。
采訪時間:2012年9月18日
采訪地點:吳耀東工作室
受訪人:吳耀東
采訪人:皮 皮
2011年吳耀東懷揣著他的藝術夢想來到了北京。像很多追夢的80后藝術家一樣,他堅持著、拼搏著、快樂著,譜寫著屬于他自己的故事。很有幸,我今天成為了他的聽眾,聽他漫談藝術的自由成長。
SHMJ:你2011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綜合繪畫系,你覺得學院教育對你的影響大嗎?
吳耀東:很巧的是,我所處的綜合繪畫系是一個非常具有實驗性的科系。老師鼓勵我們發現自己,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東西。在我們的教學里沒有統一的標準。有點野蠻生長的狀態。我們系涉及了大量藝術創作的方式,影像、裝置我都非常喜歡;但我依然選擇靜靜的拿著我的畫筆,一筆一筆的體會這個世界的另一種狀態。當然,學校給了我寬松的創作環境和良好的價值體系,是我能夠不斷延續我的創作的重要前提。
SHMJ:你的作品造型很自由,畫法很率性,畫面充盈著一種氣息,很值得讓人玩味。
吳耀東:謝謝你的肯定。但我沒有對自己的作品做過系統的評判,或者說我沒考慮過這個問題。
SHMJ:你對自己的創作是怎樣定位。在創作之前肯定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設定吧?
吳耀東:我沒有給自己一個很明確的定位。因為我的繪畫過程有點像是在作繭:就是不斷的去體會對象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將這些信息都吸收,不斷的充裕自己的感受力;直到自己可以完整的編織自己理解的的感受(或者叫思想),也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繭。這會是什么樣的繭我也不知道。當我將繭撐破時,是化蝶還是死亡也未知……哈哈。
SHMJ:目前在中國當代藝術中,許多重要的藝術家,甚至是年輕藝術家都在反思、關注傳統文化,你怎么看待這種藝術傾向?
吳耀東:這是個很好的事。我們應該回到自己的文化本身去思考,讓我們自己的文化有延續,有發展。這不單單是文化發展使命的問題。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早已把文化藝術的價值觀和共鳴感滲透到我們的血液里。扎根本土是優勢。但一味的崇拜和一桿子打倒都是不可取的。一味的崇拜和強調歷史文化的高度,會讓我們失去自信,失去創造力。過去的終歸是歷史,我們要面對的是未來。
SHMJ:藝術的創新不是標新立異,文化的創新需要畫家立足于本土文化,提取本土文化的精華。為文化藝術的發展尋找新的可能性。
吳耀東:不論是哪種可能性,首先都應該是藝術家生命的體驗和認識,中國藝術的發展太需要“真”的東西了!
SHMJ:我很難把你的藝術歸為哪個學術類別,好像你總是游走在那些概念的邊緣。
吳耀東:我的確不太喜歡有標簽,但還是會有的。就像黨派分別。哪個黨都不是的,還要叫無黨派人士,好像也是個黨派。哈哈,繪畫最好玩的不是說教,是感受力的探索,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喜歡,有點像談戀愛。如果非要用文字解釋什么是戀愛,好像就是兩性關系。這個答案明顯我們是不能接受的。我的畫基本是隨心所致,沒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或者主題。文字能解決的事就不需要麻煩繪畫了嘛。
SHMJ:你希望你的藝術最終傳達的觀念是什么?
吳耀東:我希望傳達出的不是觀念。是一種共鳴,來自于感受力的共鳴。這種感受力使我們對熟悉的事物有了新的觀看方式和理解方式。
SHMJ:很多人認為傳統和當代、東方和西方實現藝術的融合本來就是無法成真的悖論。你是怎么看的?
吳耀東:所謂“融合”其實是個時間問題。西方的繪畫方式在本土的出現時間是比較短的,對于大眾來說還是相對陌生的,這需要時間來接納。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自信心缺失,使我們將西方文明對立起來,不斷的強調東西方文明的不同。當我們不斷強調“西方藝術”的時候,我們就不具備足夠包容的心態將東西方藝術融合統一。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不再陌生、也不再強調不同,自然就融合了。
SHMJ:你的藝術我能讀到傳統的文化內涵,同時可以感受到你源自西方藝術的影響。你是如何平衡的?
吳耀東:一開始的時候提到綜合繪畫系和我的關系。綜合繪畫是有畫種科目區分,但沒有區別對待。所以我沒有畫種,創作方式的限定。腦海里只有如何去實現。當我一視同仁時就不必考慮如何平衡了。
SHMJ:你從傳統藝術里吸取了什么?從西方藝術里你又得益什么?
吳耀東:說到“得益”,西方的藝術比較講究邏輯,有比較強烈的節奏。東方的藝術比較虛幻,意境深遠。一邊是生命的真實,一邊是對生命更高的向往。兩者相得益彰,都讓我受益匪淺。
SHMJ:我知道你除了創作,還時常參與一些藝術策展等方面的活動,這樣一種快節奏的生活模式和你的藝術創作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吳耀東: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也處理不好這個關系。而且向公司提出了辭職。好在顧振清老師幫我,給我很大的幫助,引導我正面應對困境,調整心態。人要兩條腿走路,將兩個事情都做好,各有收獲,慢慢沉淀,才是藝術或者為人的正道。現在的狀態就是有序的生活,有節奏的工作、畫畫,有未來,有步伐。
SHMJ:綜合水墨的創作在當代藝術大的范疇里,目前還是比較邊緣的。但你仍然堅持這種創作方式,為什么?
吳耀東:我用這樣的方式創作,僅僅是結合材料本身的特點。這些材料結合在一塊可以較好的“相處”。它們之間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和諧,正和我意。
SHMJ:你的畫對于材料有什么特殊要求嗎?
吳耀東:我大部分的作品是紙上的,對紙的色澤、柔韌性、紋理、吸水性軟硬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因為我需要考慮水墨在紙上行走的狀態,還有炭筆留下線條的形狀。這直接關系到畫面的第一感覺。
SHMJ:我看你的作品尺幅都不大,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吳耀東:是的,我作品都不大,我喜歡一氣呵成的狀態,這樣的作品具有連貫性和統一性;但是因為工作等原因,時間較為瑣碎,所有我只好控制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完成作品。
SHMJ:畢業后來到北京,你覺得自己有什么變化嗎?這期間有沒有什么困惑和壓力?
吳耀東:有很大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堅定了走藝術這條路。大學的時候我很堅定自己學藝術的選擇,但是畢業時讓我彷徨和擔憂。來到北京的我就像池塘里跑出來的魚,很自由也很艱難;但是有理想,有未來,很好玩。所有我很快的將畫畫調整到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這樣才是可持續的道路。
SHMJ:我知道你現在在協助顧振清老師做一些工作,主要是哪方面的事呢?這些經歷對你意味著什么?
吳耀東:哈哈,顧老師一直把我當螺絲釘,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擰。在荔空間我接觸了很多藝術家,認識很多的前輩和朋友。比如最近做《慢活》展覽時,和像郭工、邵譯農、張羽這些老師們有很多交流探討,受益匪淺。這樣的交流和學習讓我更加成熟。在荔空間的工作讓我進入了后大學時代。
SHMJ:你目前是一位職業藝術家,那么你是怎么認識你的創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的?
吳耀東:我很樂意看到市場對我的接納。我不排斥市場也不會迎合市場。藝術需要分享,分享在交換的前提下才有公平。市場作為一個交換平臺應該是客觀而獨立的。而作品和觀眾之間就像朋友,需要認同,需要共鳴。藝術家的創作不能以市場為導向。
SHMJ:你自己更傾向于哪種介入市場方式?
吳耀東:我覺得代理的方式還是比較好的,藝術家不用跟市場有太多糾葛。這樣的心態創作比較純粹。
SHMJ:我覺得現在的市場有很好的契機,80后的藝術家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都在嶄露頭角,我很好看你的藝術和為人,很高興你接受我們的采訪。
吳耀東:謝謝!
1984年 出生于福建漳州
2011年 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綜合繪畫系
展覽及獲獎:
2012年 雷勵中國慈善拍賣
2012年 亞洲藝術博覽會
2011全 國中青年藝術家推薦展
2011年 上海新星星藝術節
2011年 天津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展
2010年 《荒涼》在嘉德四季拍賣成功
2011年 獲得天津市青年藝術節作品展一等獎
2008年 《遠方》獲得溫莎牛頓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