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與幾位朋友一起閑聊,談論如何做漆,一位朋友無意間的一句“大行漆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此言雖說有些“霸氣”,細心品味,其中頗有幾分道理。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即”。“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道”通常作為一個至高無上的東西,是一個統一宇宙的概念,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和法則。
我們這里所說的“漆”,當然是指天然漆,一種從漆樹上流出的液體,俗稱“大漆”或“國漆”。“大行漆道”之意就是提示人們,對于漆藝的研究,首先要尊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根據“大漆”的自然屬性和特點,去研究、傳承漆的文化和藝術,只有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大漆是一種優良的天然材料,它包容一切的特質,含蓄,內斂的光澤,以及多種自然形態的表現,與其它漆質截然不同,這種優秀的漆質本身就具有良好的藝術表現品質,尤其是在對材料關注的當代,大漆的天然質感及其鮮明的特點使得其它繪畫材料望塵莫及。
大漆不僅只是一種可用于繪畫的材料,其用途廣泛,具有“可用、可賞、可療、可玩”等特點,關注研究大漆的這些特點,對于發展漆的藝術,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可 用:
大漆是一種很好的天然涂料,具有防腐,耐酸,耐高熱等特點。漆液源于樹木,在木質材料上有著極強的負著力,同時漆液粘連性非常高,“如膠似漆”表明大漆用途廣泛的包容性,成為漆藝發展的必要條件。現存史料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漆和使用漆的國家,浙江余姚和母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至今已有7000多年。戰國文獻記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于宮,以為食器……“舜禪天下,而傳之于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漆液作為涂料用于器物,從大量出土的文物中得以證實,戰國及秦漢時期,在工藝上以有詳細分工,出現了大量漆器用品,范圍寬廣,主要有床榻、棺板、幾、俎、琴、鼓、奩、盤、盒等,到了宋代,已有了專門從事漆器買賣的漆行,漆鋪,明清時期,漆器的發展非常繁盛,漆器不僅僅作為貴重的生活用品,而在民間也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大漆不僅用于制造日常生活用品,還廣泛地用于制弓、制矛、制盾的軍事用途。《左傳》中記有“組甲三千,被練三千”之說,將漆甲編制成戰用的盔甲,戰袍,以抵御兵器鋒刃,在長沙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不少戰國漆兵器,有漆弓、漆矛槍、漆箭桿等。湖北戰國曾侯乙墓出土了漆箭菔,髹漆皮甲胄。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了龜形漆盾。同時,在建筑上大漆也被大量使用,包括帝王宮室、宗教廟宇等大型建筑。秦代的阿房宮,漢代的未央宮,都因規模宏大,雕梁畫棟,豪華壯麗而聞名。大漆用于建筑,除了美化裝飾作用外,還是為了木質結構建筑的長久保護。
目前,用于大漆髹飾的生活日用品逐漸被其它材料所替代,實用漆器的生產規模不斷縮小,但在一些鄉村里和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可以見到它的影子。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大漆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保護涂料,具有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 賞:
人類早期的審美活動往往是綜合性的,以生存為目的,融入了實用需求、審美需求、宗教信仰等多種功能,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對美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在滿足一般生活實用需求的基礎上,逐漸出現了以審美需求為主的藝術作品。
古人很早就發現,用大漆髹飾器物,不僅使它更牢固耐用,經過研磨后,還能發出美麗的光澤,適宜作花紋裝飾增加器物的美感。在出土的漆器文物中發現有“漆屏風”、“鎮墓獸”,以及繪制在不同器物上的紋樣和繪畫,這些精美的漆繪藝術,不但增強了器物自身的美感,也為獨立意義上的漆藝作品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經過幾千年漆藝匠人們的不斷實踐,大漆的工藝技術有了極大發展,明代黃成所著《髹飾錄》中收錄了上百種漆藝技法,極大的豐富了漆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于上個世紀興起的漆畫藝術,脫胎于傳統漆工藝的技術,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畫種,成為獨立的觀賞藝術門類。
“夾苧”技術的發展,擴展了立體漆藝的表現空間。“夾苧”技術,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主要用來制作漆盒、漆奩等日用器物,用“夾苧”技術制造人像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發展起來。“夾苧”造像在唐代十分流行,據史料記載:周證圣元年,薛懷義造公德堂“其中大佛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中容十人并坐,夾苧以漆之”。可見規模巨大,現存世界著名的夾苧像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供奉的鑒真和尚像,此像神情兼備,真實的刻畫了鑒真大師生前的容貌,體現了唐代夾苧漆藝的高水準。夾苧技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漆藝立體造型中最有特色的技術,胎體由大漆,灰,麻布,反復粘貼在一起,內外結合緊密,表層不易脫落,易于制作復雜形態,是漆藝立體表現的重要手段。
“雕漆”是另一種以審美功能為主體的漆藝技術。在幾十道,或上百道的漆層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鳥,器物的任何實用功能已讓位于人們對故事內容和雕刻技法的欣賞與把玩。雕漆工藝最早出現于唐初,經過宋元發展,至明清達到頂盛,今天雕漆工藝多用于屏風和立體器物的表面裝飾,以供人欣賞。
可 療:
楊明在《髹飾錄》的序言中寫到:“漆之為用也其大哉,又液葉共療疴,其意不小”。大漆當中的一些物質,可以致人皮膚過敏,卻又能入藥,據《本草綱目》中記載:“干漆入藥,須搗碎炒熟。不爾損人腸胃,若是濕漆,煎干更好。”大漆醫用功能還有:“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五緩六急,風寒濕痹。生漆,去長蟲,久服輕身耐老。干漆療咳嗽,消淤血,痞結腰痛。”三國時期神醫華佗,制有漆葉青貼散,此藥從漆樹葉中提煉而成,具有:“久服可以去三蟲,利五臟,使人身體輕捷,頭發不白。”在日本,至今漆工還有吃漆液的習俗,常把新鮮的漆液滴在舌頭上,用水服下。將漆樹籽烤干,磨成粉末,當作咖啡服下。大漆的藥物作用,還有許多未知的因素,等待著后人進一步的研究,去開發利用。
可 玩:
“師法自然”是中國藝術宏偉博大的深層境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顯示了優美,溫情的氣質,個體生命一旦回歸自然,便可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新的價值體現,這種對自然的崇拜與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脈相承,大漆柔和,含蓄的光澤,和廣泛包容的涵納力,符合傳統“中庸”的哲學理念。文房四寶中的筆、墨、紙、硯,除紙以外,幾乎都與大漆有關,從戰國至秦漢,筆墨是以漆作書。漆墨為書,而以漆為硯,后來在毛筆的制作裝飾上,墨的制作過程中,都可見到大漆的痕跡,用大漆制作的古扇、古琴,及其它文房飾品,古樸典雅,置于手中,充滿了細膩,滑潤,溫暖之感,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閑暇時欣賞把玩的物件。自宋代以來,文人以品鑒古玩為雅事之風盛行,至今長久不衰,其根源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自然的崇敬之心和對文化教養情節的延續。這種對古董的收藏與把玩,與玩物喪志,有著天壤之別,它是以抒發心情為主旨,取法自然為雅趣,深居廟堂固可存兼濟天下之志,遠處江湖之遠憂可有獨善其自之樂。在夜深人靜之時,在燈光下靜靜的把撫摩挲,反復觀賞,用心品味,從中領悟到常人所未見到的美,使性情達到一種超脫和升華。
大漆的妙處不僅如此,做漆的過程也是一種磨練品性,凈化心靈的過程,簡單重復的操作,需要一種心境如水、四大皆空的心態相配合,才能達到“巧奪天工”“技進乎道”的境界,試想,如能在修煉心性的過程后,欣賞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豈不是件快事。
以往的實踐表明,作為一種藝術實踐媒材,大漆的作用已超越出任何一種繪畫表現材料,并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融入到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形成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從生活層面來看,追求一種“藝術的生活化”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今天,如何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融入當代人們的生活,使漆藝煥發出昔日的光彩,是當今漆藝研究的重要課題。
如今漆藝的發展,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漆藝教學的普及加快了漆藝專業人才的培養,但是在一個充滿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下,漆藝創作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果,并影響到了我們的教育。當我們的漆藝專業學生畢業后,竟不知大漆為何物時,不免令人擔憂,此時,“大行漆道”的聲音,更顯得猶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