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的話題應該是“收藏的回報高不高”?可以肯定的是收藏的回報高于任何行業,而且是幾十年不變的穩定。
收藏能發財嗎?這看似一個偽命題,對于一個人什么叫發財?本身就沒有標準,對于億萬富翁如果收入了幾十萬元只不過是毛毛雨不過是一頓飯錢,而對于一個月收入幾百元的大眾來說一千元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如果一下子賺了幾萬元就是發了大財,所以說這是一個偽命題。
準確的話題應該是“收藏的回報高不高”?可以肯定的是收藏的回報高于任何行業,而且是幾十年不變的穩定。筆者擁有四十余年的收藏經歷,這些年認識和接觸的收藏愛好者們大多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許多收藏者就是靠著藏品交流的收入養家糊口過著無憂無慮的安閑日子,當然本錢大的收藏者獲得了更大的收益。
20年前臺灣收藏家從天津藏家手中以55萬元人民幣買下的【齊白石山水冊】僅僅在手里停留了幾個月就以570多萬元的天價創下嘉德中國畫拍賣價格最高紀錄,經過4次拍賣不久前以1.9億的價格成交,回報3000多倍,這絕不是個例,今年春節前在我這里購買孫奇峰作品只要1萬元左右一平尺,而現在暴漲到3萬一平尺,我收藏的百余張孫奇峰作品都是1989年前后以100元左右一平尺的價格收購的,遺憾的是當時是沒有收購何家英、李孝萱等人的作品,現在看起來這些人的作品收益更大。如此之高的回報恐怕沒有任何一種產業可以匹敵。
早期開始收藏的主要是經常出入舊物市場的“淘寶人”,也有一些藝術品愛好者。所搜集的藏品基本是朋友饋贈或祖上遺留,天津自民國以來就有在舊物市場淘寶的傳統市場,解放以后古玩字畫退出市場,其他各種器物的舊物市場依然存在,在南開區有一個舊物市場“天明市場”在文革期間也沒有停業,這個市場在舊社會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市場,天不亮時是這個市場最繁忙的時候,來路不明的器物和假貨趁著夜色匆忙交易,因為檢漏與上當的機會同在所以買賣的人永遠很多,此外由于在這里你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舊物,家中任何舊物都可以在這里擺攤出售所以一直十分興旺,許多人以此為業,星期日休息便到此淘寶再轉賣他人賺一點利潤,也是一種休閑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一批業余舊物商販,改革開放以后大量歷史文物成為廢品進入舊物市場,這些業余商販中有些文化積淀較深的人便開始進入文物領域倒買倒賣文物和藝術品,成為文物市場的基礎,相對來說當時倒賣文物還是利潤頗豐,由于國內沒有市場各種文物價格非常低廉,所以很多商販手中積存了不少文物,雖然經濟上收入不多但大大提高r自己的社會地位,使得一些人更加積極收購藏品,逐漸形成自己的收藏系列,隨著藏品的增加藏品的知識逐漸豐富,商販中還有一些人因為偶然的機會遇到一大批系列藏品,價格不高便毅然買下,轉眼間就變成了著名收藏家,名利雙收,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這一批最初的收藏家今天已經退出了收藏界一些人年齡過大,一些人由于以前的收購價格已經形成頭腦中固定的模式無法適應今天的高價位,這些人中以天津為例發財的極少,根本原因是一、專業知識不足,基本是瞎買瞎賣,一般不了解文物的真正藝術價值,收購的藏品按照收購價再增加一些利潤就出手,利潤不高,特別是一些佼佼者人脈廣銷路好表面看盡產盡銷生意興隆實際收入不高,一些執著的人由于買進的藏品無法出售積壓下來,到了90年代倒發了點小財。二是資金不足,那時月收入只有幾十元還要養活一家人,倒賣文物利潤也同樣很低,一幅張大千的畫也不過賺個三十二十的很難積累資金,收藏高利潤的根本原因是以時間換空間,短時間內變現利潤必然不高,即便你預測到某件藏品在未來會暴漲也沒有辦法耐心等待,三是沒有估計到收藏市場會發展的如此迅速和瘋狂,當時感覺民間遺留下來的各種藏品取之不竭,沒有人能想到會像今天這樣連五六十年代的器物在市場上都很難見到的局面,因此即使收到好的藏品也經不起89年以后文物市場崛起價格暴漲高額利潤的誘惑,在這一時期以前積累的許多藏品很快就出售變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