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是新聞報道所呈現出來的吸引受眾,拉近與受眾之間距離的能力。新聞報道親和力的要素構成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解讀。就內容而言,包括基于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去塞求通的及時服務、輿論監督的民意伸張和向導國民的文化引導。就形式而言,包括豐富多樣的報道方式、新穎獨到的編排設計和親切樸實的語言表達。
【關鍵詞】新聞報道 親和力 要素構成
一、新聞報道親和力的概念界定
親和力,最早是一個化學領域的概念,指“一種原子與另外一種原子之間的關聯特性”。①新聞傳播學領域對“新聞報道親和力”的界定,最早由辛文在《什么是“親和力”》一文中指出,所謂“親和力”,“在新聞傳播學上是指報道與受眾之間的緊密感、親切感、信任感、互動性、關注度和接受度”。②筆者認為,“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是新聞報道與生俱來的一種內在元素,是新聞報道本身所呈現出來的吸引受眾,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向受眾親和的能力。
當然,這里所說的“親和力”,并不等于煽動、迎合,也不等同于媚俗。新聞報道的親和,源自在理性基礎之上對受眾信息需求的滿足,不是借助賦有煽動性的報道暗合某種社會情緒或偏見,更不是以“腥、星、性”為賣點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新聞媒體如若一味地降格以求,恰恰是對“新聞報道親和力”的誤讀,無異于制造意識形態領域的“精神垃圾”。
二、新聞報道親和力的要素構成
新聞報道親和力的要素構成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解讀。就內容要素而言,包括基于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去塞求通的及時服務、輿論監督的民意伸張和向導國民的文化引導。就形式要素而言,包括豐富多樣的報道方式、新穎獨到的編排設計和親切樸實的語言表達。
1、內容要素
(1)基于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即在新聞報道中堅持人本思想,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對社會各群體給予平等的關懷與人性的關照。越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說話,新聞報道往往越具有親和力。“做有溫度的新聞”已成為時下媒體人的共識。這里所說的“溫度”,是記者對于新聞背后人情冷暖的關注和對人性的呈現。秉持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心存敬畏、心懷悲憫,是新聞報道本該擁有的情懷,它往往具有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新聞報道要具備親和力,就必然要求報道內容與社會現實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看重新聞背后的“人”。在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之下,具有親和力的報道往往深切關注社會中各群體的命運,呈現個體的真實生存狀態,回歸生活,貼近群眾。
2004年,“馬加爵事件”震驚全國。一些媒體通過《馬加爵:一個大學生“屠夫”的成長》、《馬加爵十五歲曾想殺父》等新聞赫然將其塑造成兇狠殘暴、性情暴戾的“殺人狂魔”。與此相反,《中國青年報》記者崔麗在馬加爵行刑前對當事人進行獨家專訪,推出特別報道《距離死刑執行不足48小時,本報記者對話馬加爵——“沒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敗”》。記者從馬加爵的性格特點、成長背景、生活理想、犯罪動機等方面與其對話,探究事件發生的內在原因,糾正此前一些媒體的誤讀,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馬加爵。記者始終心懷悲憫,秉持人文關懷的理念,從人性的角度還生命以最后的尊嚴。
(2)基于去塞求通的及時服務。新聞報道的親和力離不開以受眾利益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就時效性而言,新聞是“易碎品”。在第一時間為受眾提供新鮮資訊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及時的信息服務,能夠讓身處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受眾了解社會生活環境的變遷,滿足他們的“新聞欲”。此外,上傳達下、去塞求通是媒體重要的社會職能。新聞媒體是連接政府與百姓的橋梁,高層政令的傳達和底層民意的表達都離不開它。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地震。外界謠傳震后的核泄漏會污染海水以致影響食鹽品質,而含碘鹽被認為能抗核輻射,“搶鹽”風潮席卷全國。在謠言傳播初期,新聞媒體沒有及時、準確地將權威信息公之于眾,加之此事事關百姓健康,民眾瘋狂搶購食鹽的鬧劇頻頻上演。此后,《我國一年食鹽產能8000萬噸》、《“搶鹽潮”漸退,“退鹽族”出現》等新聞為公眾提供信息資訊,通過專家宣講防核輻射知識、鹽業部門披露食鹽儲量等方式傳遞信息,“搶鹽”風潮隨即告終。可見,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源自以公眾利益為基礎的及時信息服務。
(3)基于輿論監督的民意表達。新聞媒體是履行輿論監督職能的社會公器,理應為百姓伸張民意。公眾個體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難以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呼聲,針對公共權力的輿論監督多以新聞媒體為主。新聞媒體往往擁有一種無形的威懾力,憑借其廣闊的信息傳播渠道和社會影響力針砭時弊、伸張民意,推動輿論監督的有效展開。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批評和質疑已成為一種稀缺的精神品質。新聞工作者需扮演好“啄木鳥”的角色,勇于揭露社會這顆“大樹”的弊病所在,做一個不合時宜的批判者。
2008年9月11日,《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發表《甘肅14嬰兒同患腎病 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一文,首次點名直指三鹿集團的奶粉質量隱患,并由此掀起一場中國奶業市場的“大地震”。記者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采訪,以理性、客觀的筆調呈現了“奶業巨頭”三鹿集團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而可能導致人體泌尿系統結石這一事實。面對眾多無辜致病的嬰幼兒,記者和他所在的媒體以百姓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勇擔輿論監督之責,積極推動事件的發展,實現由新聞輿論向社會輿論的轉化。最終,不法者得到應有的懲治。該文榮獲2008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東方早報》也因此獲得《南方周末》2008年度致敬媒體獎。
(4)基于向導國民的文化引導。有人將新聞傳媒比作學校,民眾在這所學校里習得文化知識、汲取精神養料。“大眾傳播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并不斷教育離開了學校的成年人,使社會成員享有同一的價值觀、社會規范和社會文化遺產。”③新聞媒體是社會文化的傳承者,常借助其傳播平臺的力量潛移默化地維護主流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新聞報道要給百姓以教義,這是傳媒人的責任所在——開啟民智,幫助人民群眾擺脫愚昧落后的思想狀態,塑造國人高尚的靈魂和心靈。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媒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日程”的功能。新聞媒體以告訴人們“想什么”的方式將受眾的關心和注意力引導到特定的問題上來。新聞媒體是引導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一定的新聞價值判斷來設置媒體“議程”,倡導積極、健康的文化價值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的文化引導功能還包括在傳播思想文化的過程中有所堅守,不盲目追求“眼球經濟”、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不因對經濟利益的過分追逐而日漸喪失其所應承擔的社會職責,要在金錢對社會文化內涵的侵蝕面前始終保持一種清醒的自覺。
2、形式要素
(1)豐富多樣的報道方式。Web2.0時代極大地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受方式。微博、博客、手機等新興媒體蓬勃發展,與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共同構筑了多元的信息傳播渠道。新聞報道若想贏得受眾的青睞,需在報道方式的多樣化上下功夫。針對同一新聞事件,根據不同傳播渠道和受眾定位,用不同的表達形式來呈現。多種媒體形式相互影響,讓受眾置身于它們共同打造的新聞“場域”之中,拉近新聞報道與受眾間的距離,為其心理上對報道的認同與共鳴提供基礎。
“5·12”汶川地震期間,《南方都市報》打通網絡媒體與紙質媒體的界限,在南都網上推出“汶川發生7.8級地震”專題,24小時滾動播報災情。網站精華版相繼推出專題報道《震?慟》、《七日祭》、《學殤》,圖集《汶川地震100個瞬間》等,即時發布最新災情、救援進展等信息資訊。一方面,紙質媒體的相關報道得以借助網絡平臺實現二次傳播。另一方面,網站對大量新聞圖片和影像資料進行整合,在某種程度上是紙質媒體版面的延伸和擴展。此外,該專題還開辟“互報平安,共渡難關”留言版,設立網上悼念堂供讀者留言、祭拜。
(2)新穎獨到的編排設計。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是報道內容與形式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助推內容。這里所說的形式主要是指報紙的版面設計以及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手段等。新穎獨到的編排設計往往讓人“耳目一新”,讓人由外而內地接受、認可你的報道,進而贏得受眾的信任,提升報道的親和力。
2008年8月8日,北京電視臺新聞欄目《北京新聞》因電視編排手法的匠心獨運榮獲該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當日,該欄目定位于直擊與揭秘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通過現場直播和多點報道集納的動態編排方式全景式地展現了開幕前的緊張籌備工作。欄目開篇以直播報道《今晚百年夢圓:北京迎來奧運時刻》激發觀眾的收視熱情,再以多點報道集中介紹公交、安檢、氣象等準備情況。新聞綜述《中國喜 世界喜 我們同喜》讓觀眾的情緒再次升華,最后以現場新聞《今晚百年夢圓:奧林匹克中心一切準備就緒》將觀眾的激情與期待升至最高點。多篇新聞報道環環相扣,將奧運會開幕前的緊張與期待之情貫穿始終,為當晚開幕式神秘面紗的揭開作了精彩的鋪墊。
(3)親切樸實的語言表達。語言是新聞內容的重要載體。具有親和力的新聞報道離不開親切樸實的語言表達,它往往更容易為受眾所接受和理解,產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感,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提高傳播效率。
湖南衛視《晚間新聞》曾是風靡一時的都市類新聞節目。主持人張丹丹、李銳從與百姓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入手,以“聊新聞”的方式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老朋友們好”、“開始了, 遲到的我們就不等了”,生動活潑的開場語言一改新聞播報的嚴肅面目,將輕松、幽默的表達融于對新聞事實的陳述之中。主持人不再是居高臨下的信息傳播者,而給人以朋友般閑話家常的親近感。此外,主持人根據新聞內容的變化配之以適當的非語言符號,如表情、體態的變化,與觀眾一同體驗新聞中的悲歡離合,進而在不經意間達到傳受雙方的共鳴。
參考文獻
①劉燕君,《親和力,原本屬于化學領域的一個概念》[OL].http://chinaval-
ue.net/General/Blog/2009-4-16/1484
45.aspx
②辛文,《什么是“親和力”》,《新聞與寫作》,2006(8)
③何蓮香:《傳播學——以人為主體的圖像世界之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68
(作者: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