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技術的發展引發新聞競爭的激烈、傳媒結構的變化,出現新聞內容的虛假、報道的傳統化,引發出傳媒人的職業道德問題。傳統的新聞媒介在新格局中需要改革,“融合新聞”等報道策劃理念,是提升新聞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融合新聞 內容重整 報道創新
傳統媒介的問題與新聞內容的重整和報道的創新緊緊相連,媒介本身就是依賴內容上的優勢參與市場競爭,而內容要依靠報道進行傳播。
一、融合新聞
“融合新聞”是新聞傳播媒介新的新聞傳播模式,和傳統新聞媒介主要的區別就是新聞媒介組織、新聞內容、新聞傳播方式上的變化。“融合新聞”是以組織與內容上的重整為基礎,以“組合終端載體”進行整體報道的傳播方式代替單一載體的新聞報道。“組合終端載體”就是指多家媒體聯手合作,傳播同一報道,不僅可以結合多家媒體的優勢,報道在各家媒體上各顯特色,還能造成巨大的影響力。但“融合新聞”必須由一家媒體進行策劃,設計的內容必須具有整體性。目前,廣受大家關注的“網上互動”、“微博互動”正在悄悄的進行改造。隨著新聞理念的不斷發展,我們應將理念賦予行動,才能體現“融合新聞”的價值。“融合新聞”要怎么“融合”?這樣的“融合”對于新聞媒體、公眾及社會有什么影響呢?
二、以新聞內容的“分眾化”為報道策劃著眼點
新時代打造價值新聞內容勢在必行。“融合新聞”的報道就應考慮到將分眾的群體組成大眾群體。如何將分眾的新聞內容實現大眾化呢?比如,現在要做一個專項新聞報道,去現場的就不應是某家報社某家電臺的一個小組或者個人,而是幾家報社幾家電臺聯合起來派出的團隊,這個團隊集合了多家媒體的優勢。通過這種途徑來實現大眾化的新聞內容,這些新聞內容被合理分配到各個不同的載體進行加工制作。每一套新聞內容的采集對應每一家媒體,其中都有適合每家媒體的內容。而同樣的新聞素材,不同媒體的傳播又有什么不同呢?有報道形式上的差異、發布時間上的差異等,不同媒體傳播同一素材可以彌補相互之間的差異。這種方式使媒體實現“分眾化”的目標,形成了新聞內容的產品鏈。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形成新聞內容的產品鏈有利于對新聞內容的深度開發。新聞策劃者不僅要考慮新聞內容的價值,更要考慮它在載體上的合理分配,包括報道的表現形式、報道的傳播方式,最主要是對新聞內容進行深一層次的延伸,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
在數字化的時代,由于新聞載體的不斷增加,傳統媒體依靠他們強大的新聞生產能力,制造很多新聞內容,但取得的效果很平凡。因為他們的新聞內容不吸引公眾,沒有凝聚力。“分眾化”的新聞內容如果在載體之間不能得到很好的分配,就建立不起相互聯系與相互彌補的關系,還是回歸到了傳統媒體方式。所以“分眾化”的新聞內容的關鍵是要根據各個媒體自身特點來進行合理分配。怎樣做到在載體之間合理分配呢?這就需要新聞策劃者對各家新聞媒體加強了解,如知道這家媒體在傳播方式上很具有特色,那家媒體在圖像處理上技術一流等。這樣制作出來的新聞內容才會達到質的飛躍,受到公眾的喜愛。
三、以新聞內容共創、互動傳播為報道的創新點
在我國,“融合新聞”已經存在,新聞報道方式應利用現代化手段與方法。《焦點網談》的《短信民聲》,通過手機短信接受群眾建議與投訴,不僅收集了新聞線索,還能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完全體現了這種新型新聞傳播思路,為報道的創新提供平臺。整體報道策劃就是能增加與群眾的交流,在不同載體之間保持流動性,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以內容上的互動為主要特征的報道創新已經成為新聞媒介改革的主流。如《杭州日報》、《都市快報》通過MSN和群眾聊天,與群眾互動。《今日早報》開通QQ群,首先在報紙上宣傳,在網上則與網友相互交流。從取得的效果來看,與群眾公同參與的互動非常受公眾喜歡。人們通過QQ、微博、網絡日志與新聞媒介互動,成為未來新聞的一大特征。
雖然新聞工作者能以他們敏銳的眼光發掘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并進行調查,但是公眾的主動權也非常大,他們可以提供很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他們的意見也是新聞內容的重要成分。如果新聞媒體沒有這種與公眾互動的意識,甚至拒絕內容的共創,那么他們的報道肯定是自娛自樂。相反如果新聞媒體充分考慮到與公眾互動的重要性,并且主動定期與群眾交流,我想他們的新聞內容不僅會越來越豐富,人氣也會越來越高,人氣高了,傳播的影響力就大,在社會上的價值就會得到很好體現。新聞內容的互動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新平臺,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聞質量。
但新聞內容的互動還存在一個挑戰,它要求新聞媒介工作者負擔起公共主持人的角色,將公眾意見進行審核整理,然后制作出一條好的有價值的新聞內容進行傳播。如《網民感動總理 總理感動網民—總理記者招待會網上答問》的新聞專題報道,在溫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的前三天,新華網在網上以“溫總理記者招待會,你想問什么?”與群眾進行互動,并將群眾的回答進行匯總并發布在新華網首頁。溫總理就這些群眾的問題進行了專門回應,新華網則又發表題為《點評總理記者招待會,溫總理深情回應網民》的帖子,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新聞內容共創、互動傳播還能對新聞炒作或者新聞違法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并及時揭露。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媒體不僅單單只是傳播機構,還要承擔社會責任。新聞工作者必須從幕后走到前臺,為公眾主持,將他們的意見納入新聞中。
對于傳媒而言,進行內容上的互動不僅能與網民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還能充分發揮網民的作用,收集新聞線索,使資源得以利用。對于社會而言,新聞內容上的互動使網民在新聞上有發表言論的平臺,滿足了他們的參與需求。
我國新聞報道策劃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它需要新聞工作者以認真的態度、崇高的職業道德、專業的技能為中國新聞內容重整和報道的創新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①文建,《〈華爾街日報〉改版四規則》,《中國記者》,2007(2)
②鄧建國,《“信息中心”:未來報紙的新聞編輯室?——美國甘奈特集團的“激進”報業改革》,《新聞記者》,2007(2)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