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著作權法將國際通用的法律條文“嫁接”在實踐中,既體現出著作權保護與國際接軌的趨勢,又反映出我國著作權保護傳統和社會心理的缺失。本文認為,網絡時代,我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必須與時俱進,努力適應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著作權法 著作權保護 社會心理
2010年恰逢我國第一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頒布一百周年。然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一百年中出現了立法的斷裂。改革開放為我國著作權立法帶來了直接的動力和機會。于是,20年前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部著作權法。但我國在著作權立法方面歷史畢竟很短,經驗不足,現行法律、法規多有尚待完善之處。
一、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是否適合我國版權現狀
(一)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中的合理使用是否能保護作者權益
新發布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中,第46、48、60、70條的規定引發音樂界甚至全社會的討論。許多音樂人認為,該草案不但不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反而侵犯了他們的著作權。對此,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等先后發表維權聲明,要求修改草案。
1、從法理條文的制定上看已與國際接軌
第46、48條實際上沿用了國際上比較常見的補償金制度。
合理使用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版權作品而不必征得版權人的同意,也不必向版權人支付報酬。前蘇聯、東歐等國家對合理使用的范圍規定較寬,美英對合理使用的范圍規定較嚴格。①
法定許可是指有些國家的著作權法規定,在某種條件下,可以不經作者或者著作權人同意,但應向作者或者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并應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和作品出處,尊重作者其他權利而使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情況。②
這是著作權補償金制度的理論基礎。
在網絡環境下,許多網站等商業機構對作品都進行了商業性的使用,但總以合理使用為借口拒絕支付使用費,科技的發展,復印、拍照、翻錄設備的普及,使得私人復制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引入補償金制度,確實為了更好的維護作者的財產權利。
2、實際存在的問題
(1)我國對合理使用界定的模糊性。我國各地法院對于“合理使用”的判定標準并不一致,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來判定被告的使用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目前對于合理使用的判定往往是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
這種歐洲體系和美國體系的交錯混用難免造成中國對于“合理使用”標準解釋的混亂。
(2)規定合理使用的十二條過于死板,無法適應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二十年后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關于合理使用的條款中,除了第一條“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改為“為個人學習、研究,復制一份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外,其余的條款只字未改。在新技術的發展下,人們在迫不及待的尋找新的交易模式,規定的合理使用過于死板,也容易讓盜版者鉆到空子。盜版者往往利用“學習”“免費”的名義進行盜版,獲得流量廣告下載收入等暗中收益。
(3)合理使用收取費用的標準不明晰。現條款實際上是讓管理部門充當“壟斷中介商”來全權代理所有著作權的使用權和定價權,一部作品的“使用費”該是多少?如何界定?以什么為依據?在著作權法中都沒有詳細的說明說補充,很可能會導致管理部門的權力膨脹和作者利益受損。
(二)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中的集體管理制度和“避風港原則”帶來的挑戰
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六十條本意是發揮傳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優勢,將管理的持權人從會員擴大到非會員,將管理范圍從傳統環境延伸到網絡環境,從而解決數字環境下海量授權引起的難題。
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正成為當前發達國家為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挑戰而選擇的一條已見成效之路。
但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還存在以下問題:著作權使用費標準的確定程序不合理,著作權使用者缺乏發言權;缺乏專門的爭議解決部門及程序,著作權所有者、使用者的正當訴求得不到及時處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監督管理制度不完善,著作權所有者的使用費難以確保按時轉交;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缺乏競爭,社會團體的屬性、壟斷性加上政府的干預使其容易借助強勢地位中飽私囊。
而第七十條則引用了“避風港原則”。“避風港原則”,是一項美國聯邦法律,其為包括網絡服務提供商和其他網絡中介商在內的在線服務提供商提供了有條件的“避風港”,使其在一定條件下免于為他人的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但在中國現存問題是:1、刪除通知要求不規范;2、知曉情況判斷不清楚;3、“迅速”標準的界定;4、實時在線盜版問題。
(三)我國著作保護制度與觀念存在的問題
從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引起的爭議我們看出,中國的著作保護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著作保護的傳統和社會心理造成的著作權保護意識的缺失仍然存在。
“外來”的出版法規和“本土”的大眾觀念的脫節。著作權保護制度雖然被很快地建構起來,但是保護著作權的觀念卻不能夠在中國同步形成。
我國現行的著作權保護法仍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條款過于死板,法律不全面不完善等問題。
我國的著作權法執行力度不夠,監管不嚴,導致違法行為得不到有效懲處,杜而不絕,管理機構可能利用權力中飽私囊,作者對管理機構產生不信任心理。
我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不能與時俱進,在新時代中無法適應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二、我國加強著作權保護的途徑
(一)健全著作權法律制度并與大眾觀念互動
我們在參考、借鑒國外著作權法律制度時,要盡最大可能照顧中國大眾的現有著作權觀念;另一方面,外來制度和法律的移植,也會促使大眾在具體的法律事件中,認識和了解新的法律秩序,并且認可新的法律秩序中合理、規范、公正的部分。大眾固有的法律觀念,在新制度的碰撞中,逐漸改變。
(二)加強法律制度運作的規范,增進民眾的著作權保護觀念
調查顯示,公眾之所以認為當下著作權保護狀況評價堪憂,“執法不嚴”是首要原因(58.7%),“立法不完善”(56.9%)、“正版產品價格太高”(55.7%)、“保護著作權的社會意識不夠”(55.2%)、“相關部門不重視”(52.0%)、“使用盜版已成許多人的習慣”(44.8%)。
執法不嚴、相關部門不重視等是大眾的普遍感受。除了立法,強調法律制度的規范化運作及其重要。一種新的法律制度能否規范化運作,對于在廣大群眾中能否形成與這種法律制度相適應的法律觀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著作權法律制度能否規范運作,又取決于執法機關、司法機關是否尊重和遵守法律、是否正確執行和公正適用法律。
(三)通過改變讀者的消費模式來增強著作保護觀念,走免費到收費再到免費與收費并存的道路
Kindle最能體現我國讀者已經養成的網絡閱讀是免費的習慣和思維模式。
按照美國的數字版權法,數字授權是分地區的,kindle圖書只針對擁有美國地址、持有美國銀行發行信用卡的用戶。所以理論上說kindle至今也未進入中國,但是為什么在很多人的手里我們又能看到kindle?
通過淘寶代購等途徑進入中國,同時存在大量的免費書籍下載網站,所以在我國kindle依然可以使用,甚至比在美國還便宜,因為相較于亞馬遜的付費閱讀,我國的閱讀是免費的。
這種思維模式與習慣,已經代替了購買盜版書成為主流的侵權意識,因為在網上搜索免費文檔比購買盜版書成本更低,甚至是零成本。所以,網絡書籍應該走一條從免費到收費再到免費與收費并存的道路。
目前,在亞馬遜kindle的暢銷書排行榜上,有超過半數的上榜電子書免費試閱。這些書有的是無版權公共所有著作的電子版,如《傲慢與偏見》,還有許多是有版權的。
免費下載是書商為默默無聞作者打開知名度的方法,希望讀者免費試閱后意猶未盡,再掏錢購買同一位作家的其他著作。
當網站或者作者的知名度大開,點擊率上升,書商和網站便能夠通過在暢銷圖書中插入廣告等其他經營手段獲取利潤,使得免費成為可能。
(四)網絡時代要樹立新的著作保護觀念
流行的觀點認為,2018年,數字圖書將超越紙質圖書,成為出版業的主力形式。
百度文庫侵權案,出版業、作家群體與百度高層談判破裂后,以百度發表“三點聲明”,承諾3日內刪除侵權文檔、對傷害作家感情表示歉意,并推出“版權合作平臺”告終,未訴諸法律。
Google圖書館計劃的推行無疑對作品市場產生巨大影響。隨著新的電子閱讀產品(Ipad)的出現,像谷歌這種“數字化信息網絡經營公司”的電子圖書館商業模式,對傳統的出版市場和網絡時代的著作權立法提出新的挑戰。既然新的交易模式無法避免,那么我們就應該樹立新的著作權保護觀念。
參考文獻
①②沈仁干、鐘穎科:《著作權法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96、100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