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體對某人或某事進行批評或曝光后,它的效果及其所產生的影響,需要經過一個時期才能看得出來,對這種效果和影響的報道,就是新聞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如何更好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本文認為必須要做好后續報道。
【關鍵詞】新聞監督 輿論監督 后續報道
媒體對某人或某事進行批評或曝光后,它的效果及其所產生的影響,需要經過一個時期才能看得出來,對這種效果和影響的報道,就是新聞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它具有及時性,能夠對變動的情況作出迅速的反應;它具有完整性,能充分展現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它還具有反復性,能夠多次連續宣傳某事物,收到潛移默化、深入人腦的效果。
一、做好新聞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是新聞宣傳規律的內在要求
新聞報道要求一事一報,完整準確。一個新聞事件,媒體不報則已,報道的話則應完整地(但非事無巨細地)傳遞給受眾,不可留有“懸念”。這種完整從形式上分有兩種:在報道的時候一個新聞事件已完結,這時則表現為單篇報道或系列報道;當一個新聞事件所報道的人和事出現新的變動并且具有新聞性時,按新聞的規律亦應進行報道,這時則表現為連續報道,而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就屬于連續報道的一種。和藝術作品不同,新聞報道必須具有完整性。斷臂的維納斯具有\"殘缺美\",可讓人產生許多美妙的遐想:《沉默的羔羊》中的開放性結局也讓人浮想聯翩。\"殘缺美\"本就是藝術作品給人帶來的諸種美感中的一種。而新聞作品是對事實的報道,它的報道是消除受眾對新聞事件信息的不確定性,而非增加這種不確定性。新聞作品拒絕想象,拒絕殘缺,所以,新聞宣傳的客觀規律要求輿論監督必須要搞好后續報道。
二、做好新聞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是提高輿論監督效果的要求
新聞輿論監督,是由新聞傳媒形成的公眾輿論所發揮的監督功能,說到底,輿論監督,與其說是作為輿論工具的新聞傳媒在起主要作用,不如說是借助新聞傳媒所造成的社會公眾輿論在起主要作用。既然這樣,從傳媒的角度講,吸引眾多受眾的應和、介入,這是提高輿論監督威力與效果的關鍵所在。
要想引起盡可能多的受眾關注并提高受眾的關注度,媒體首先必須要保證對事實的報道不失真,不出現疏漏;其次,必須要選擇好輿論監督的對象,盡量選擇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焦點、難點、熱點問題加以報道;第三,必須對所報道的事件緊追不舍,挖到底,也就是說,必須要搞好后續報道。
先說新聞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可提高受眾的關注度。對某人或某事開始進行批評或曝光,不論從輿論監督的要求上說還是從受眾的感覺上說,這都只是輿論監督的開始,而非輿論監督的結束。受眾對輿論監督的對象感興趣,對輿論監督對象受到批評或曝光后的反應似乎更感興趣。從傳播學的角度說,這正是受眾知曉欲、參與欲的體現。偵探小說之所以讓人欲罷不能,說到底是讀者對謎底的好奇。對輿論監督對象的反應或受到的懲罰進行連續報道就象偵探小說中對謎底的揭示一樣,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和知曉欲,所以會引起受眾更高的關注度。不了解這一點,在新聞輿論監督中忽視后續報道,會讓受眾失望,喪失受眾的信任,進而使輿論監督的威力和效果大打折扣。
再說新聞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媒體對某人或某事進行批評或曝光后,可以吸引大批受眾的關注,而在隨后的后續報道中,肯定會有更多的受眾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由于輿論監督所報道的內容具有很高的可關注度,受眾一旦介入,就會成為穩固的受眾群,繼續期待以后的報道??梢哉f后續報道的次數越多,吸引受眾的人數也就會越多。2012年8月26日凌晨3時許,陜西延安,一輛臥鋪客車在與一輛運送甲醇的大貨車追尾碰撞后起火,造成36人罹難、僅3人逃生,現場極其慘烈。但陜西省安監局長楊達才卻悠然自在地在現場微笑,因為這個微笑,一個“官員積極指揮事故救援”的主旋律劇情,瞬間轉化成了“冷漠官爺笑對慘禍”的尖銳話題。楊達才微笑之后,各媒體報道的次數數不勝數,楊達才也被人稱為中國第一“表哥”。很多人并不是在媒體第一次報道時就知道這件事,而是在隨后大量的、各媒體一齊上陣、密集轟炸的后續報道中關注這件事的。如此眾多受眾的關注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威力,陜西省紀委已宣布對楊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梢哉f如果沒有大量的后續報道,就很難吸引大量受眾關注這件事;而沒有大量受眾的關注,也很難形成如此巨大的輿論威力。
三、做好新聞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是給監督對象以申辯機會的法律要求
新聞輿論監督的對象對于不利于自己的指責應當有申辯的機會,這是現代社會中公正和公平原則的具體體現。我國《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報紙、期刊發表的作品內容不真實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更正或答辯,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近期出版的報紙、期刊上予以發表;拒絕發表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梢?,媒體搞好后續報道,給被監督者以申辯的機會,是媒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不能把被監督者正當行使申辯權說成是“拒絕”輿論監督而加以排斥。
四、做好新聞輿論監督的后續報道,是給監督對象以改正機會的客觀要求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輿論監督的目的從來都不是要把人一棍子打死。一般地說,在受到批評或曝光后,輿論監督對象都會作出積極的反應,或處理有關當事人,或制訂整改計劃并加以實施。新聞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對這些情況加以報道,一方面滿足受眾的知曉欲,一方面客觀地報道事實,幫助輿論監督對象樹立新的形象。筆者曾曝光一純凈水廠的臟亂現象,兩天之內該企業產品的銷量下降了80%,還有不少用戶打電話要求退貨。這家企業立即對此作出了反應,積極進行了整改。后續報道中報道了這家企業的整改行動,報道了地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該廠檢查并表示滿意的情況,報道了技術監督部門對該廠產品的抽查合格情況,結果又使這家企業產品的銷量比曝光前上升了40%。
毋庸諱言,對輿論監督追查結果是件困難的事。但后續報道是輿論監督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沒有它,輿論監督就會綿軟無力,行而不遠。
(作者單位:泗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