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聲音成為惟一的主角,尋找動聽的好聲音。2012年7月13日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一播出就一炮走紅。本文從多個角度探討《中國好聲音》走紅的原因,分析它帶給中國綜藝節目的啟示,并展望其發展前景。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 音樂節目 創新
2012年的夏天,牽動人心的不僅有倫敦奧運會,更有浙江衛視于7月13日重磅推出的《中國好聲音》?!吨袊寐曇簟吩醋院商m在2010年推出的《The Voice of Holland》,星空傳媒旗下的燦星制作以約300萬元購買了這一節目的中國版權。從播出到現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無論是在微博上、百度貼吧里還是在各路新聞媒體中,《中國好聲音》顯然已經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好聲音》開播的前五期節目收視率分別為1.477、2.717、3.075、2.725、3.310。在導師分班收官的第六期中再次突破自我,創下了全國42城市收視率4.019的新高。在此之前,除了《非誠勿擾》以2%-3%的收視率高居地方衛視收視率榜首,《中國達人秀》、《快樂大本營》、《中國夢想秀第三季》是目前地方衛視中僅有的收視率破2%的娛樂節目。①雖然質疑的聲音無處不在,但歷來爭議都與當紅的節目并肩前行。高居榜首并一路上升的收視率告訴我們,《中國好聲音》火了,那么,它的魅力何在?
一、《中國好聲音》走紅的原因
1、聲音動聽,內容為王
隨著傳媒競爭的加劇,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地位日漸凸顯。媒體要樹立品牌,歸根到底取決于所提供的內容的質量。②綜觀近幾年的音樂類選秀節目,在商業化的營銷體制下,節目充斥著暗箱操作、惡意炒作等負面傳言,有關票選的結果,選拔程序和評委的公正性都飽受爭議,觀眾對此類節目日漸產生審美疲勞。
《中國好聲音》試圖還音樂一片凈土,相信音樂帶來的力量。在《中國好聲音》舞臺上的所有參賽學員,不管你的職業、年齡、長相如何,聲音是取勝的唯一法寶。四位導師背對選手,只有當導師聽到中意的聲音時,方才按下身前的紅色按鈕,轉動大搖椅,與學員面對面。在已播出的六期節目中,學員用歌唱征服導師和觀眾的耳朵。美甲店老板以一首《春天里》唱出了他北漂生活的心酸和苦楚;“你我及他”組合改編《過火》,唱出清新之感,劉歡也為之感動;專業歌手李行亮,安靜的聲音,得到眾導師的認可。
同時,節目考慮到中國人愛聽故事的習慣,在演唱之前,有簡短的VCR介紹。演唱過后,有導師對學員相關情況的提問。就是那些音樂背后的故事和對歌唱夢想的堅持,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更加立體,觀眾對學員的印象也隨之加深。但也因此而遭受批評,批評者認為此舉與聲音無關,不免炒作之嫌。但筆者認為,好聲音在轉動大搖椅之前就已產生,學員故事只是讓節目更富看點,并不破壞聲音是唯一取勝因素的原則。
2、微博營銷,全民參與
對新新媒介的重視和利用,無疑是推動《中國好聲音》走向成功的利器之一。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提出當代媒介的“三分說”,即將媒介分為舊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萊文森認為,新新媒介的用戶被賦予了真正的權力,用戶可以決定何時何地去選擇生產和消費媒介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是千百萬其他新新媒介消費者即生產者提供的。③微博就是新新媒介陣營里的成員之一,《中國好聲音》充分運用微博這個即時互動平臺,為節目造勢與宣傳,增加了對節目的參與度和關注度。
《中國好聲音》節目組不僅開通了官方微博、學員微博,還有導師微博,另加微博軟文和活動的配合,全方位有效地調動網友的參與,形成了一個被社會廣泛討論的議題。節目一經播出就吸引了包括姚晨、李玟、馮小剛、張靚穎、朱丹在內的名人通過微博為節目發布評論和轉發,名人微博對節目的關注和喜愛發揮了很大的催化作用。其次,每期節目播出后,節目組都在新浪微博的開展學員人氣調查,受眾為自己喜歡的好聲音投票,調動網民積極參與好聲音評選的熱情。在周一至周四14:00—16:00,以及周五晚直播時段,《中國好聲音》官網開啟網友互動,邊看邊聽邊評。截至2012年8月24日下午16時,新浪微博粉絲人數已達84萬多,參與新浪微博微話題“中國好聲音”討論的人數已達1850多萬,“中國好聲音吧”受到近53萬人的關注。粉絲可以在微博上不受廣告的困擾隨時隨地觀看學員演唱視頻,發布自己對節目和學員的看法,關注節目的即時動態,與其他微博用戶互動并分享感受。萊文森指出,舊媒介和新新媒介有一種互相協調、互相催化的作用。④微博上的粉絲極有可能成為電視的受眾,想知曉更多節目信息的電視觀眾可以通過微博獲取。
3、評委親切,至情至真
四位評委——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都是中國流行音樂樂壇上頗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歌手,他們無形之中成為了一種抽象的符號,觀眾與之距離遙遠、高不可攀。但在節目中,他們還原為普通人,他們惜才如命,往往為自己中意的聲音而互相爭奪、彼此調侃,毫不退步,使盡各種招數招攬有天賦的學員。他們至情至真,被學員的歌聲打動,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甚至留下眼淚。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讓觀眾看到他們性格中鮮為人知的另一側面。譬如,楊坤屢次以三十二場演唱會為“誘餌”吸引學員,讓其他導師忍俊不禁,也因此被網友冠上“三十二郎”的稱號;劉歡在聽了徐海星演唱完《自己》后,熱淚盈眶;那英光腳與學員黃鶴一道演唱《征服》,其真性情顯露無遺;楊坤遇到自己的忠實粉絲——“全職媽媽”戴月,與其一起演唱《里約熱內盧》。評委態度真誠,因此大大縮短了觀眾與節目之間的距離,觀眾容易與評委和整個節目產生情感共鳴。
《中國好聲音》不僅凸顯了導師的真誠,也用心良苦以特寫鏡頭表達了“親友團”的真情實感。沒有許多電視節目中“親友團”或“粉絲團”的吶喊高呼,這里的親友團很少發出“聲音”,我們只能看到他們的面孔。眉頭緊鎖、雙手緊扣也好,喜出望外、熱淚盈眶也罷,每一個細微的表情,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會引發觀眾們強烈的心理共振。
二、《中國好聲音》的啟示
《中國好聲音》激起中國電視音樂節目的又一番高潮,它帶來什么啟示,留下什么令人回味的空間?筆者認為,《中國好聲音》帶來的啟示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即:真實、創新。
1、真實是生命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條原則同樣適用于電視節目的制作。尤其對于這檔全民參與的電視音樂類選秀節目,真實是根本,也決定其能否長遠生存。只有學員真實的演唱,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才能帶給觀眾真切的感動和認同。如果學員采用虛假的身份,編造虛假故事騙取觀眾的情感,那么,這不僅是對觀眾的不尊重,同時,也宣告了節目的終結。其次,如果導師事先知曉學員的信息,觀眾就不可能目睹導師最真實的情緒爆發與情感碰撞的一面。沒有噱頭,沒有緋聞炒作,所有這些真實的元素交織在一起,它們成就了節目的輝煌。因此,一檔節目只有表現出對人的尊重與理解,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與理解。④
2、創新是保障
《中國好聲音》是舶來品,它是站在“巨人”《The Voice》肩膀之上取得的成功。從導師的選擇和學員的挑選到現場音響的安裝以及燈光的色彩、明暗的調校都是克隆《The Voice》的制作“寶典”?!吨袊寐曇簟返某晒碓从谒]有硬搬外來的模式,而是在模仿的同時加入中國元素,進行合理創新,使其更符合本土觀念,更契合中國人的需要?!禩he Voice》的歐美版本沒有“講故事”的環節,更多是聲音的呈現。導師與學員的互動不僅少于中國版,而且只限于問與音樂本身有關的問題。但是,中國觀眾渴望在節目中看到學員背后的夢想故事,聽到歌聲外豐富的情感經歷,跟學員產生情感上的聯系和共鳴。《中國好聲音》用國際模式傳遞中國的“正能量”,滿足了中國觀眾對“正能量”的渴求而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因此,一檔節目不因只有形式,更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挖掘其深層次內涵,進行合理創新。
結語
星空華文傳媒首席執行官田明說:“星空華文傳媒希望打造一支中國電視娛樂的‘夢之隊’。所謂‘夢之隊’,既是指制作水平一流的團隊,也意味著一支向世界傳播中國夢想的電視力量。我們不僅向國內社會傳遞正能量,更要向海外傳遞中國社會的正能量,讓國外觀眾從中國的電視綜藝節目中感受到中國人的‘真善美?!睆哪壳啊吨袊寐曇簟返氖找暵屎褪找鎭砜矗_實取得了成功。但是,如何將中國的聲音傳播出去,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①《好聲音,好生意》,《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79
②李倩,《如何理解大眾傳播中的“內容為王”》,《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4)
③保羅·萊文森 著,何道寬 譯:《新新媒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④朱芳,《中國達人秀解析》,《新聞窗》,2011(6)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