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網民媒介素養對于良好網絡環境的構建具有積極意義。作為無處不在的大眾媒體,有責任思考、創新媒介素養教育。電影《搜索》作為第一部反映網絡暴力話題的電影,從影片內容和制作思路上對網民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參考,啟示網民媒介素養教育要考慮網民群體的個性特點、接受習慣,從教育內容、形式、理念上積極創新,穩定發展。
【關鍵詞】《搜索》 媒介素養 創新
網絡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負面影響也日漸突出,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堪憂。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主要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種形式,而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更大程度依賴于社會教育。信息化社會,大眾媒介無孔不入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塑造著人們頭腦中的社會環境及價值觀念①。通過大眾媒體創新教育方式,對網民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是積極有益的嘗試,今年新上映的電影《搜索》便是其中一例。
《搜索》是今年陳凱歌導演的反映人肉搜索及網絡暴力的電影,影片講述了都市白領葉藍秋因為在公交車上沒有讓座,被電視臺報道引發網友人肉搜索,直至跳樓自殺的故事。影片以感性浪漫的敘述方式,反映了深刻沉重的現實問題,警醒網民理性對待媒體信息,理性使用新媒體,也為新媒體環境下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新思路。
一、影片中的媒介教育
表1從媒體教育的關鍵概念來重新審視電影《搜索》中整個網絡熱點的炒作過程。
二、對該影片的媒介教育的思考
首先,對媒體刻板印象的批評。媒體建構“道德惡人”怪圈,不讓座不一定是道德素質低下的表現,媒體卻建構了這一事實,成為人肉搜索的悲劇起源。刻板印象屬于媒體對現實的建構,也是受眾對事實認知的框架,這個框架也可能誤導人們認識事實。網絡暴力的發生大多基于對事情的有限認知,依賴刻板印象的偏見帶來無理性的情緒失控,進而延伸到現實生活,出現違法行為。
其次,對媒體職責及把關人素質的反思。媒體的盈利性決定了其對點擊率、收視率的追求,對注意力經濟的追捧,但媒體的商業性不能影響報道的中立。不讓座事件偶然走紅,但后續報道“小三、照妖鏡”等屬于不實報道,這對于網民的攻擊謾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作用,這里把關人因素對受害者的傷害不容小覷。媒體對于凝聚力具有積極作用,但媒體的誤導卻可能影響自身公信力,危害受眾。
最后,對網民無理性盲從的嘆息。陳凱歌也感嘆“在互聯網面前,個人是無力的”,似乎每個人都沒錯,卻集體把一個如花的生命推向了盡頭。影片設計了許多誤解,但這些誤解不正是缺乏溝通、缺少理性思考的表現嗎?現實生活中,網民人肉搜索、網絡圍剿的案例都受制于把人物標簽化進行道德審判的套路,網絡的巨大力量被人利用,這種無理性的盲從不正是網民媒介素養欠缺的表現嗎?借用《搜索》反思一下網民,不正是 “你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嗎?
三、網民媒介素養教育需要創新
Media Literacy Clearinghouse網站是美國電影教育的一個新嘗試,該網站提供專門的內容,幫助教師和學生開展電影研究教學,以求通過不同角度來學習批判和賞析電影,而該網站的特點就是將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概念與電影教育相結合,來重新審視電影。②
《搜索》同樣是這樣的教育影片,選取網絡暴力為題材,利用鏡頭和情節,把媒體制作內容的前因后果表現出來,以電影特有的美學方式給觀眾以深深的啟迪,啟發網民慎重利用手中的鍵盤和鼠標,每一次點擊都可能成為兇器。啟發對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進一步改進,從內容到形式,考慮網民的需求:
第一,教育內容上,關注網絡熱點問題,急網民之所急,教網民之所求。很多新媒體的推出,網民并不了解其作用,媒體的引導和教育無疑能夠起到正面作用。例如隨著微博的興起,為了更好地教育網民正確利用微博,新浪制作了12集的微博紀錄片,從《微博是什么》、《微博的魅力》到《謠言與真相》《政務微博》、《微博營銷》及《微博養成計劃》,每集不超過10分鐘,言簡意賅,揭開微博繁榮背后的深層原因,預測社會化網絡的未來趨勢,對引導網友正確認識微博、巧妙使用微博、發揮微博的正面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教育形式上要更多嘗試流行的新媒體形式。電影始終是流行的教育形式,此外,微電影、微博客、網絡視頻都可以嘗試;這些流行新媒體除了語言和畫面上特有的創新特色之外,也符合網民追求流行的心理。如當年陳凱歌拍攝電影《無極》遭到網友胡戈的惡搞,網絡視頻《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迅速躥紅,其下載率遠遠超過了《無極》本身,這種自發性、原生性的網絡視頻契合了網民“求新求快求吐槽”的心理,容易被接受。當前對新媒體問題的各種關注也經常成為微電影的拍攝題材,如反映手機隱私的微電影《隱私交易》、微博紅人姚晨主持的采訪視頻《姚望》……都是利用新媒體形式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嘗試。
第三,教育理念上更突出參與式互動,提高網民參與互動的興趣。縱觀人肉搜索、網絡群體性事件、網絡謠言以及各種網絡暴力,媒體的引導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網民具有兩面性,他們采用網絡問政、網絡監督,利用網絡發揮正面作用,卻也容易傳播謠言,情緒激化,人肉搜索,制造網絡暴力,這就需要媒體抓住網民的心理特點,與網民積極互動,引導網民控制情緒,合理宣泄情緒,辨別網絡信息,把對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貫穿到日常工作當中,與網民形成一種亦師亦友的交往關系。
施拉姆指出,大眾傳播有對社會成員行使社會控制的功能,它向社會的新成員傳遞社會規范③。《搜索》無論是戲里戲外都給人深刻的反思,啟發媒體對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更加注重網絡熱點等現實問題,重視網民的參與需求,開發多種教育渠道,嘗試用新媒體形式展開教育。
四、網民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
隨著我國互聯網迅速發展,網民數量激增,而相應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網民對于網絡道德和網絡倫理的認知相對匱乏,缺乏自律,出現人肉搜索、網絡謠言及其他網絡暴力事件。論及人類的網絡傳播行為,有學者指出“人性的‘潘多拉’盒子在被數字化再度開啟時,天使與魔鬼可能一道進出,翩翩共舞”④。因而有必要培養網民的道德素養,開展一種反思及批判能力的訓練,指導青年人分析評估和調整自己的傳媒消費習慣、傳媒創作實踐,尤其是要鼓勵他們在制作發布分享媒體內容時,忠實地反省自己的動機和可能帶來的后果⑤。
互聯網時代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出于不同的心理和動機,網民熱衷于參與各類話題和群體性事件,有學者提出我國網民主要具有九大心理特點:第一,渴求新知;第二,獵奇探究;第三,彰顯個性;第四,娛樂時尚;第五,減壓宣泄;第六,跟風從眾;第七,追求平等;第八,渴望創新;第九,自我實現⑥。
針對這樣的現狀,媒體介養教育必須充分考慮網民的特點,迎合網民的心理需求和媒體應用習慣,采用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顯性或隱性的媒介素養教育:以網絡媒體為主要傳播者,以當下熱點網絡問題為主要傳播內容,以傳統電影、微電影或網絡視頻為主要傳播渠道,激發網民的參與熱情,引導網民自我提升,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使網民在網絡傳播中不人云亦云,靈活應變,能夠理智地分析新聞事件背后的價值與意義,恪守法律,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
參考文獻
①楊彥紅、趙媛,《論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新聞愛好者》,2010(10)
②張艷秋、裴凌罡,《美國青少年電影素養教育:滲透·保護·參與》,《當代電影》,2011(7)
③施拉姆:《男人、女人、訊息和媒介》,新華出版社,1982
④劉守芬、孫曉芳,《論網絡犯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⑤彭少建、王天德,《青年受眾和媒介素養的理論研究路徑》,《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1)
⑥畢宏音,《網民心理特點分析》,《社科縱橫》,2006(9)
(作者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2011級傳播學研究生;指導老師,張學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