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普通話聲韻調三個基本要素中,調值即四聲是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本文嘗試用四聲與四季對應的方式,以期找到四聲的特質,從而給同仁和愛好者一點有趣味的思考。
【關鍵詞】語聲 四聲 調值
在普通話聲韻調三個基本要素中,調值即四聲是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四聲在語音中屬于非音質音位的范疇,它不像聲母和韻母那樣能夠清晰地表現出具體的生理位置,而完全要靠感覺和實際語境來加以把握。比如“里”字,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指出這是一個舌面音,舌面與硬腭相貼,氣息從兩面之間的縫隙中穿過,同時可以指出這是一個上聲,但這個上聲位置在何處,如何運行,卻無法具體標注,只能提供一個大概的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經常受前后字詞和情緒脈絡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外國人在說普通話時,最難掌握的往往不是聲母和韻母,恰恰是調值即四聲。因為在外語中根本沒有四聲這一充滿音韻的形象標志,這是中華語言文化傳統中獨有的精粹,體現出音樂的律動和節奏的美感。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在學習和體驗中,除了把握好聲母和韻母的規范之外,更多的要從四聲入手,找到普通話訓練的難點所在并加以突破。但四聲的訓練主要是以五線為主要形式,這種教學在實踐中常常讓人陷于尷尬和窘境,在訓練中難以有效進行把握。我們都有體會,如果在表達中完全以五條線為標準,那么傳遞出來的聲音形象是十分刻板和機械的,甚至是可笑的。所以,這一略感抽象的聲音形態給我們的訓練和運用增加了很多難度,也是眾多語言愛好者包括專業人士的困惑所在。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相生相克,也相互對應。天地有陰陽五行,人體有五臟六腑,那么,四聲是否也能找到對應的一面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春夏秋冬。本文嘗試用四聲與四季對應的方式,以期找到四聲的特質,從而給同仁和愛好者一點有趣味的思考。
陰平——春天
春天是一個草長鶯飛,萬物復蘇的季節,到處都呈現著勃勃的生機。但這樣的生長不是突發和躍進的,而是漸生和穩健的。它既有高度又有長度,飽滿而結實。高度是由漫漫嚴冬孕育而成的,而長度則是生命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過程。可以說,春天的特點,與四聲中的陰平調值十分地契合。陰平的位置圖上表現的是55,用春天的對應來說,它既要站在高位,又要保持長度,溫和而充滿張力。例如:“花”這個字,在練習中,不能發得太猛,也不能發得太短,而應該是平穩保持和漸行漸強,在傳播的過程中體現出生命蓬勃滋長的模樣。當然,我們所說的高度和長度都是相對的,它只有與前后的聲調相結合才能得到和諧的體現。但這一切并不影響陰平調值展現的春天的姿態。又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靜夜起相思。此句中的“生”、“天”以及“相思”都是陰平調值,在這里,“生”字前后都被其他調值所包圍,在表達中,可以想象竹筍破土而出的穩健和力量。這種力量承上啟下,它由“海上”而來,然后傳“明月”而去,并在以后的語句中形成傳動和鏈接。而“天”字,前無阻攔,后有阻擋,“天”便要站得住,挺得長,方能給“涯”字一個空間。而“相思”是在語句的結尾處,它是前面動作鋪墊的結果,因此發得要有仲春溫潤的感覺。在體驗陰平與春天的對應時,重點是體會春天的“長”和“長”。前者是成長的長,后者是長度的長。長(zhang),要體現出向前走的傾向,后部比前部還要略高一些。而(chang),則要體現出相應的過程,不可局促,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陽平——夏天
陽平中的陽本身就是太陽的意思,在這里我們姑且理解為夏天的太陽。夏天給我們的感覺是溫度驟長,赤日炎炎,體驗陽平調值的時候,一定要體現出夏天的狀態,那就是“上”。這個“上”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向上沖,一個是它的“熱”。這一點在實踐中特別容易體會,也很實用。從調值線上來看,陽平是35,它是唯一一個直接向上走的調值。如果單純按調值線的標準來練習,就會顯得機械呆板。在這里我們不妨把夏天的特征與之對應,便會找到自然而生動的感覺。例如:在長期的斗爭中我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個句子當中有兩個陽平音“長”和“結”,在發的過程中就要表現出向上走和熱的狀態。當然這個熱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樣的,而是應該有所差別有所區分,這也是語句邏輯所決定的,在這里不作贅述。“長”字要在高位上表現熱度,而“結”字則要在低位上體現出熱度。但不論怎么變化,向上沖的姿態和熱度是不能變的,否則陽平的感覺就難以體現。在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在語言的運行當中,陽平音是最富有激情的調值,在不違背詞語輕重格式的規律下,只要是陽平音,讓它熱起來是不會錯的。
上聲——秋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兩句唐詩對秋天進行了生動的描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大地一片金黃,稻谷沉甸甸的,果實壓得枝頭彎彎的,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沉實,秋天的這一特征也恰恰是與上聲相吻合的。上聲的調值線是214,從2到1再到4,仿佛是收獲以后再入倉的一個過程。需要注意的是,上聲是四聲里唯一一個復合調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帶拐彎兒。它的核心是“沉”,只有表現出這個沉,才能讓上聲充滿魅力。例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句唐詩的句尾都是以上聲結尾的,上聲的質量決定了整首詩詞的質量。在朗讀中,一定要體現出上聲沉甸甸的感覺,像秋天的果實。但是在實際表達中,沉不下來是很多人難以跨過的瓶頸,也制約了整篇作品的表達。所以在讀上聲時,一定要與秋天的厚重結合起來,讓詞語充滿感慨和欣慰,精神的自如運動會帶動聲音的走向,使上聲變得沉實起來。
去聲——冬天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這首詩充分顯示了冬天的特征,那就是落,雪花飄落,樹葉凋落,所有在春天生長的蓬勃都在冬天回歸大地,這也是對去聲的最形象的刻畫和描述。去聲的調值線是51,從高處直線落下,仿佛牛頓實驗的蘋果,自由落體一般。這個落要落得干脆,落得干凈,落得利索。去聲的訓練一定要先單獨進行,因為在單獨訓練中才能體會到冬天的蕭瑟和溫度的驟降。當我們能夠完全掌握去聲與冬天之間的相互對應時,去聲便被我們應用自如了。例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在這首詩中,“外”、“寺”、“半”、“到”、“客”都是去聲,如果僅從五線上來要求,就表現不出句中去聲的不同層面。根據詩歌的內容,顯然“寺”和“到”應該是嚴冬,而其他三個去聲則是初冬,這樣的劃分便使去聲呈現出變化的生動和鮮活。
調值是有感情和色彩的,猶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它通過物理的聲音狀態結合心理的畫面和情緒,展示出語言無與倫比的魅力。調值的訓練可以單獨練習,也可以結合句子練習。在單獨訓練中找到溫度和感觸,在句子訓練中找到變化和色彩,于是,我們的四聲便會顯得層次分明,情感充沛,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作者單位:馬鞍山人民廣播電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