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項事業的興衰成敗,關鍵在人!人類所有的社會活動,都是人們觀念形態的產物。人們的觀念形態,決定著社會活動的策略、原則與方向,決定著社會活動的廣度、深度與進度,決定著社會活動的全部、綜合和總和。而新聞事業的興衰成敗,關鍵在于能否擁有一支思想純正,業務精湛的采編隊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也明確提出文化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圣職責。新聞戰線廣泛深入地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新聞戰線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新聞隊伍能力素養的一次重要新聞實踐活動。新聞隊伍的素質如何,關系著新聞工作的質量和效果。新聞工作者是新聞隊伍中的一支新生的、重要的力量,是黨的新聞事業的希望所在。在新形勢下,特別是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情況下,認真加強新聞工作者思想、作風建設和職業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是提高新聞工作質量,使之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根本保證。
一、開展“走轉改”活動和改進思想作風的關系
當前,要加強新聞工作者隊伍建設,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加強和改進新聞采編人員的思想作風?!白呋鶎?、轉作風、改文風”不是一般性教育活動,而是對歷史的傳承,對傳統的發揚,更是面對現實的與時俱進,是改進新聞工作的根本途徑。我國的新聞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領域,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新聞工作時效性強、覆蓋面廣、分工協作、技術先進,有其自身規律,對新聞工作者的業務素質、突擊能力、拼搏精神、扎實作風等,都有很高要求。作為黨的新聞工作和新聞工作者,思想政治水平是首要的素質,專業性、技術性的要求,不能代替思想性、政治性的要求。如果思想理論根基不牢,新聞工作就可能偏離正確方向;基本素質不硬,新聞工作者就很難寫出有深度有力度的報道來。新聞報道是歷史與社會的生動反映和典型記錄,是服務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政治性、政策性、導向性都很強,這就更加需要堅實的新聞隊伍作為支撐和保證。當代中國正經歷著空前廣泛的社會變革,活力與阻礙并存,和諧與矛盾并存,愿景與風險并存。怎樣認識當代中國的社會矛盾、發展趨勢,怎樣反映中國社會的實踐本質、生活主流,怎樣解決制約發展的體制弊端、機制障礙,是新聞戰線的重大任務,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白咿D改”活動要求編輯記者深入基層蹲點調研、采訪寫作,要求把鏡頭更多地對準基層,把版面和熒屏更多地留給群眾,要求多反映貼近群眾情感的事例,多運用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這些要求秉承的都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弘揚的都是求真務實、面向實際、貼近生活的思想路線,奉行的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的都是實踐出真知、群眾出智慧的認識途徑。實踐證明,深入持續地開展“走轉改”活動,是鍛造一支思想純正、業務精湛的新聞采編隊伍的有效途徑。
二、為什么要通過“走轉改”活動來推進新聞采編人員的思想作風建設
常言道:文如其人。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是思想的外在表現。工作作風決定著新聞文風。新聞文風決定著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果,關系著新聞媒體的信譽和形象,關系著媒體的發展方向和前途。正因為新聞文風對黨報的發展如此重要,我黨一貫重視新聞文風建設。早在1942年8月4日,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就發表了題為《報紙和新的文風》的社論,著重指出:“建立新的文風,是整風中的一件大事,是報紙和一切工作者應當倡導的事情,新的文風要有新的內容,生動活潑的的語言,打破固定的寫作公式,才能為群眾喜聞樂見。”并進而對健康的新聞文風作出如下界定:
1、真實,實在
不僅報道的事實要完全真實,而且在文字表達上要樸實,客觀,不講假話,大話和套話。
2、簡潔,明了
新聞作品要求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使讀者一看就明白。選擇群眾關心的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來表達。
3、尖銳,潑辣
要求觀點明確,旗幟鮮明,重要的報道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明確表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
4、生動,活潑
新聞作品形式多樣,語言豐富多彩,饒有興味。
重溫以上論述,令我們有兩點深刻的感受:一是早在60多年前,關于新聞文風,我黨就已經有了如此深刻,全面,成熟的論述。二是在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信息傳播手段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新聞采編人員在作品中體現的新聞文風,距離這些60年前就已經提出的基本要求,仍然存在著相當的差距。
現實中,我們某些采編人員,熱衷于“拿著請柬趕場子,蹲在賓館寫稿子,翻著報紙套路子,關起門來想點子,抓起電話要例子?!备猩跽?,為了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不惜制造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嚴重地敗壞了黨報的形象和聲譽,嚴重地損害了黨報的公信力,給黨的方針政策在人民群眾中的宣傳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這些問題,看似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問題,究其實質,仍是思想作風問題。正因為思想上出了問題,才導致作風和文風出現問題。要改變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必須從改變思想作風入手,解決了思想作風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問題。
三、如何通過“走轉改”活動推進新聞采編人員的思想作風建設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
“走轉改”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走基層?!?/p>
“走轉改”活動的實質就是要通過走進基層,貼近鮮活的生活,來推動新聞工作者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的轉變。只有扎實地“走”,才能切實地推進“轉”和“改”。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會有感動。我們的新聞采編人員,絕大多數本質是好的,能力是有的。之所以思想作風出現一些問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脫離了基層,脫離了生活,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最終導致思想僵化,反應遲鈍,感情麻木,本領平庸。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邁開雙腿,走進基層,貼近生活。只有真正走進基層,身在基層,心在基層,才能觸及靈魂;震動心靈,才能自覺自愿地去改變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走進田間地頭,才能感受到農村的真實面貌。面對豐收的莊稼,才會和農民一樣由衷地高興;面對顆粒不收的農田和農民絕望的眼神,你會發自內心地痛恨生產假種子的黑心商人。站在大廈之巔,你能感受到新城區的美好和城市建設的迅猛。走進工棚,才能感受到城市建設者們為建設美好的城市所承受的艱辛,他們常年離家在外,獨自一人在工地上打拼,吃著簡單的飯菜,住著簡陋的工棚,干著卻是最臟最累的活;擠在公交車上,才能感受到交通的擁堵;走進菜市場,和菜販們聊一聊,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姜你軍”“豆你玩”“蒜你狠”;到醫院排上半天隊,掛上一個專家號,才知看病有多難。跟隨環衛工人上一天班,才知道100米的路段,保潔要流多少汗。發現這些問題,并進而抽絲剝繭,找到原因所在,才能為政府解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建議。這樣的報紙,才能為人民群眾真心接受,才會讓人民群眾把黨報當作自己的報紙,對報紙吐露自己的心聲。
“走轉改”活動開展一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廣大采編人員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得到明顯轉變,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可讀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進一步增強。通過走基層,廣大采編人員對國情、社情、民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心靈得到洗禮,黨性得到錘煉。一位年青的女記者這樣說:“回顧翻山越嶺的艱辛,與農民交談的感動,基層之行不僅提煉了鮮活的新聞素材,更沉淀了一些思考,增長了見識,提高了整體把握和判斷能力,錘煉了作風,進一步加強了對新聞工作的認識?!?/p>
一年來的實踐,有力證明了“走轉改”活動是新聞戰線踐行黨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積極行動,是對新聞戰線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新形勢下改進新聞工作的創新舉措;是加強隊伍建設,推動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如何使“走轉改”活動長期地堅持下去,而不是成為一項階段性的專項活動,應該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只有從戰略高度把“走轉改”作為培養人才,鍛煉隊伍的必經之路,使新聞報道放下“架子”、脫去“官腔”,讓基層意識,群眾理念融入廣大采編人員的血液并成為價值理念,才能使采編人員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才能使“走轉改”活動成為常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走轉改”活動制度化,制度的設計要使個人的發展和單位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使廣大采編人員自覺沉下身去,深入基層,真誠地向群眾學習,虛心地向群眾求教,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基層群眾對新聞工作的期盼和擁護中更加直觀地理解新聞工作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從而達到多出產品,多出精品。
(作者單位:淮南日報黨委辦公室)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