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聞移動化和多終端化的時代正在到來。對于傳統媒體,這既是重大機遇也是巨大挑戰,如何化“危”為“機”、趁勢而上,是傳統媒體及其從業人員不能不深入思考、盡早謀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全媒體 移動化 多終端
2012年9月16日,在日本悍然實施釣魚島“國有化”激起國人強烈義憤之時,新華社歷史上第一次以“釣魚島”為電頭播發報道《“請你船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中國海監船編隊釣魚島巡航親歷記》。這是新華社女記者張建松克服重重困難,作為唯一的新聞記者在中國海監50船上發出的大量現場報道之一。其間,張建松以微博、音視頻、手機報等全媒體形式播發親歷式報道,進行“一個人的直播”,發出多媒體稿40多條,視頻被央視、東方衛視等廣泛采用,文字稿、圖片稿也被媒體大量采用、微博廣為轉發。這些獨家報道見證了歷史,向海內外宣示了我主權,有力擴大了中國主流媒體的報道影響力。
這組報道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華社近年來轉型現代全媒體機構、培養全媒體記者所作出的積極努力。不僅僅是新華社,向全媒體方向發展、轉型,已成為我國媒體、特別是傳統紙媒重要發展趨勢與普遍戰略選擇。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聞移動化和多終端化的時代正在到來。對于傳統媒體,這既是重大機遇也是巨大挑戰,如何化“危”為“機”、趁勢而上,是傳統媒體及其從業人員不能不深入思考、盡早謀劃的重要課題,因為,這也許決定著在不久的將來,誰會成為傳媒業的“弄潮兒”,誰會淪為時代的“落伍者”。
全媒體機構:成功轉型方可決戰未來新聞競爭主戰場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美國新聞業2012 年度報告》,對受到新媒體沖擊的美國新聞業現狀與趨勢進行深入分析,認為新聞移動化和多終端化的時代正在到來。報告認為,傳統新聞業前景將持續黯淡。2011年美國網絡用戶規模增長了17.2%,而報紙的用戶規模下降了 4%。與此相應,2011年美國網絡廣告收入比上年增長了23%,而報紙收入卻下跌了7.3%,地方電視下跌了6.7%,雜志下跌了5.6%。調查數據表明,目前有44%的美國成年人擁有智能手機,18%的人擁有平板電腦(2011 年1 月這個數字是7%)。與傳統電腦相比,讀者在移動終端(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上閱讀新聞的時間更長,訪問更加頻繁。
中國的發展情況也是如此。2012 年1 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發布《第2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公布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截至2011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5.13 億,較2010 底增加5580萬,手機網民3.55 億,較2010 年底增加5285萬。與整體網民相比,手機網民用戶更加集中在年輕群體,20-29歲人群占比達到36.0%,比整體網民中這一年齡段占比高出超過 6 個百分點。同時,30-39 歲人群比例在 2011 年有明顯上升,顯示出手機網民年齡的成熟化趨勢。新興應用擴散迅速,微博覆蓋半數網民。2011 年,我國網民的互聯網應用習慣出現顯著變化,包括新型即時通信、微博等在內的新興互聯網應用迅速擴散,與此同時一些傳統的網絡應用使用率明顯下滑。其中,微博用戶數達到2.5 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為48.7%。僅僅一年時間,微博就發展成為近半數中國網民使用的重要互聯網應用。
新聞移動化和多終端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媒體市場競爭的主戰場也將隨之轉換,先人一步也許會步步領先,后知后覺則只能被動挨打甚至淘汰出局。從2001年《沈陽日報》開始轉型為我國第一家全媒體報業,到2008年7月煙臺日報傳媒集團正式上線國內首家全媒體采編系統,再到2009年1月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成立全媒體新聞部,打造全國首支以全媒體數字平臺為依托、以視頻多媒體為主要報道方式的全媒體記者隊伍,我國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轉型已走過十余年摸索歷程,積累了寶貴經驗。
傳媒發展新趨勢與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正讓更多媒體以更自覺的意識、更大的動作進一步加速、深化全媒體轉型進程。2012年4月27日,揚子晚報首批66名全媒體記者上崗,5月21日,江蘇廣電總臺第一批120名全媒體記者正式上崗并全部配備iphone4S智能手機,標志著江蘇廣電全媒體新聞聯動平臺搭建完成并正式運行,進行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等新舊媒體資源的全方位整合,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無縫銜接。2011年底,解放軍報社宣布,經軍委領導和總政治部批準,自2012年1月1日起,解放軍報社駐各大單位記者站將正式更名為分社,為適應全媒體時代對軍事新聞傳播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進報網融合,促進記者由傳統紙媒記者向全媒體記者轉變,進一步擴大軍事新聞宣傳影響力,分社不僅要為解放軍報及子報子刊提供文字新聞,還要為國防部網、中國軍網提供文字快訊、圖片寫真、視頻新聞等多種資訊。人民日報微博、新華社“中國網事”微博在短時間內粉絲猛增數百萬,網上輿論引導能力迅速增強,顯示了傳統媒體在新聞移動化、終端化時代的巨大優勢與潛力空間。
全媒體采編團隊:有序分工、協同作戰才能實現新聞競爭力最大化
全媒體包含著三層涵義:齊全的信息傳播符號形態、齊全的信息傳播媒介形態以及齊全的信息傳播經營形態。業內專家、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萬小廣認為,全媒體機構更應當打造涵蓋全媒體生產流程采編團隊,常規狀態下,全媒體采編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團隊而非個人,讓每個編輯記者都成為全能型記者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全媒體采編一方面包括非線性的多媒體內容生產流程,記者編輯實時共享各種新聞信息資源,編輯同時完成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內容加工;另一方面也包括按不同時效要求向網站、手機報、客戶端、紙媒等不同終端發布差異化內容的信息發布體系;同時還要求與受眾進行互動,了解用戶的信息需求
媒介融合后產生了“融合新聞”,要求無論是管理抑或采編都需適應跨媒介團隊合作,建立新的流程,打破報、臺、站各行其是的局面。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在業務分工上,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負責提供“初級新聞產品”,向集團下所有的媒體供稿,一般一個新聞事件二到三名記者出去,既攝像,又拍照,還錄音,還要用筆記錄。各媒體編輯負責各取所需進行“深加工”,然后重新“排列組合”,生產出各種形態的新聞產品;在業務職責上,全媒體記者對內容產品的生產質量和數量負責,媒體編輯要對媒體及版面的定位和風格負責。由于分工明確,加上靈活的有效溝通機制,確保了編采之間的和諧融洽關系。為了更好地實現跨界合作,集團還組建了YMG特別工場。這是一個虛擬組織,遇到重大選題或重大新聞事件,集團臨時抽調骨干人員,團隊作戰,事畢人散。
全媒體采編團隊不僅僅包括能夠使用多種介質的記者、編輯,還包括營銷、技術等人員,以同時具備全媒體內容生產、終端運營與營銷能力。傳統媒體在向全媒體轉型的過程中,不僅是傳統采編流程和信息發布流程發生變化,記者編輯的角色還會不斷細化、分化出新的從業成員,例如微博運營專員、信息集成官、用戶數據分析師、數字廣告營銷員等等。這不僅僅意味著個體職業素養的“全”,而且意味著傳統采編人員的細化和分化,各個成員發揮其專業特長,在全新生產流程中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協同作戰,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生態環境。“中國網事”是新華社探索融媒介發展、轉型全媒體機構的重要舉措。這個以項目組形式組建的運營團隊,在內容建設方面,下設輿情搜集組、文字編輯組、圖片編輯組、視頻編輯組、微博報道組、動漫腳本與視頻的制作團隊。除采編平臺外,中國網事客戶端工作人員還來自技術室、營銷平臺和新華網浙江頻道等多個部門。在2012年2月南方都市報成立的“全媒體經營管理委員會”中,不僅建立了跨媒體編輯部,還出現了首席信息集成官、首席投資官等新崗位。
全媒體記者:充足技能、革新思維就能在競爭中具備獨特優勢
全媒體記者是全媒體戰略的必然產物。除各種深層次原因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成本問題。美國學者布雷德利從經濟角度進行測算發現:同一個新聞選題,報紙、廣播、電視記者的前期采訪成本比例大約是1:1.8:3.5,如果同一個集團不同媒體實現互動和整合,發揮協同效應,把同樣的信息包裝成適合不同媒體的產品,一物多用,就可以相對節省成本,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全媒體記者主要指兩類:一是能夠在多媒體集團中進行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密蘇里新聞學院是世界上最早設立媒介融合課程的院校之一,學院的邁克·麥金教授認為,沒有任何人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同樣,沒有任何一個記者能夠成為熟練掌握所有媒介技術的能手。但在特定條件、特定環境下,與單一技能記者相比,全媒體記者就會顯現出巨大競爭優勢和獨特價值,如突發新聞事件沒有攝影記者或者視頻記者到場、重大新聞事件需要整合采訪力量或采訪名額有限時。《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蔚蔚在實踐中感受到,全媒體記者至少有著三大優勢:一,便于突發新聞的實時同步報道,尤其是網絡的實時滾動報道,突破了報紙次日才能發布消息的瓶頸;二,使日常報道現場感十足,視頻現場和文字報道互為補充,使報道更立體生動,更有說服力;三,可以進行Flash動畫演示和三維動畫演示,表現出其優于電視新聞、報紙新聞的地方。
全媒體記者無需“全才全能”,但需要具備全媒體視野。他不需樣樣精通,但需要具備專長,并知曉自身之外各種媒介的運作流程和規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陳一新認為,學習了解各媒體相關知識是成為全媒體記者的基礎一環,要在媒體在融合中成為全媒體記者,必須要了解溝通配合以及融合的相關知識。煙臺日報報業集團在培養全媒體記者時始終強化兩點:一是要時刻牢記“全媒體表現”,在采訪手段上除會使用常規采訪設備外還得會使用海事衛星電話和網絡技術,在報道方式上全力灌輸全媒體理念,各種新聞表現形式都要有效規劃和實施。二是要深刻洞悉“層級開發”,對一個新聞主題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側面的離析與整合,形成不同定位、不同個性、不同特色的新聞信息產品,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從而產生多種效益的疊加。全媒體時代對記者的能力要求越來越從“單一”到“復合”,從媒體微博賬號運營維護到移動客戶端發稿、從網言網語到信息制圖等等,傳統媒體采編人員如主動順應全媒體轉型,充足技能、革新思維,就會在日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作者:新華社安徽分社記者)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