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2012年的災難事件,分析認為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在災害發生之前、之時、之后,媒體本身在發揮信息傳播、輿論引導以及監督動員的功能同時,更應該加強對環境的監測預警,引導救災防災,最大程度地避免災害發生及其帶來的損傷,從而更好地發揮媒體的守望價值和社會責任。
【關鍵詞】災難新聞 媒體預警 媒體職能
災難新聞作為媒體新聞報道的敏感區域,歷來被冠以“雷區”、“禁區”等稱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災難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不管是自然災害事件還是社會災難事件都是對社會原有格局狀態的破壞,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和痛苦。對于新聞媒體來說,災難新聞的突發性、破壞性、社會性等特征具有極其巨大的新聞價值,也是報道的關注焦點。
當下,新聞的觸角幾乎可以觸及到社會每個角落,人們對于災難信息獲取的自由度和便捷性得到極大提升,對災難新聞的信息遮蔽變成越來越不可能的事情,災難新聞報道的傳播環境日趨開明。但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對于災難性新聞報道,新聞媒體究竟應該盡到怎樣的媒體職責,在傳播信息、動員社會、輿論引導、監督相關行為主體之外,其在新聞報道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缺失。僅2012年來說,甘肅岷山發生嚴重洪水冰雹災害、四川涼山寧南泥石流、天津薊縣大火、北京7·21特大暴雨、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坍塌、陜西延安特大車禍……這些災難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有的甚至死傷重大,那么對于和這些新聞事件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新聞媒體而言,還應該更加發揮傳播效力,強化預警功能。
一、災難事件中媒體預警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政治發展的不斷民主化,社會化媒體應用的不斷廣泛化,對于災難新聞的報道理念和傳播方式也在經歷著巨大變革。災難一旦發生,新聞消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在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每個人通過微博等社會化媒體都可以成為災難新聞的見證者和傳播者。與此同時,傳統大眾媒體在應對災難新聞時所做出的報道也越來越全面和迅速,以透明客觀的報道全方位地為受眾呈現新聞事實。新聞受眾身處在信息的海洋中,跟隨著新聞媒體的報道步伐轉瞬變換著焦點,對災難或嘆息援助,或指責憤怒,然而根本性的問題——如何減少災害的發生,災害發生后如何減少損失傷亡——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災難事件中監測預警和總結反思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災難的發生并非完全偶然,特別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災難事故。著名的海恩法則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事實證明,很多災難事故的發生其實是逐漸積累的結果,其在發生之前必然會有表現出來的相應征兆和存在的隱患。如果媒體能夠將對環境的監測預警做得更好一些,從事后走向事前,那么災難所帶來的損害程度就可能極大減輕。
2012年7月21日,北京發生了61年內所罕見的特大暴雨,據中央電視臺報道,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遇難人員增至78人,多數遇難者是因溺水、觸電、房屋倒塌至亡。事實上,入夏以來,中國多地降雨集中,非常有可能導致特大暴雨以及地質災害的發生。但在氣象臺播出的天氣播報和災害預警之外,新聞媒體并沒有很好地廣泛地提前進行未來可能災害的新聞預警,也缺乏足夠的在暴雨洪水災害中防災自救的知識普及,再加之社會大眾缺乏相關知識了解,種種原因致使災民在暴雨來臨時措手不及,失去逃避災害和自救的能力,包括很多在車內溺水的人不知如何逃離而身亡,最終釀成慘痛悲劇。如果媒體在普遍降雨、有成災趨勢的情況下就能夠及時地進行防災救災的信息傳播,提升人們自救和防范能力,將事后追蹤變為提前預警,最大限度地引導人們規避可能的災害風險,那么暴雨導致的損傷一定會有所減輕。
二、監測預警是媒體的職責所在
從傳播實踐看,大眾傳播活動可以說是社會結構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媒體預警也應是社會預警系統中的重要部分。美國新聞學者約瑟夫·普利策曾對新聞職業做出過精妙的描述并被廣為認同——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此外,傳播學家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將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中他指出的“環境監視”功能即是說明大眾傳播是社會的“守望者”,擔當著對社會環境進行監測預警的重要功能。
正因為大眾傳播在整個社會系統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且在社會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眾傳媒已經成為人們主要的信息源。因此,大眾媒介在報道客觀世界、引導輿論之時更應該主動對可能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各種災害風險進行監控,從而提前發現威脅并告知相關管理機構和公眾及時采取措施處理和預防。
媒體要強化在災難新聞中的預警功能,建立完善的災難預警機制一方面需要媒體對權威機構發布的預警信息進行大眾性預警傳播,調動大眾對可能災難的注意力,避免對重要信息的忽略;另一方面在發生重大災難事件后,媒體不應僅僅把關注的焦點全部聚集在災難的具體情況、背后原因和責任主體,同時也應該及時進行總結反思和關聯調查,通過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力量,提前將相類似災難危機的信息情況進行傳播報道,向公眾發出預告和警報。對災難新聞的反思總結能夠為新的潛在災難的預警功能服務,在不斷的循環中逐步提高公眾和相關部門避免災難、應對災難的能力。例如,2012年8月24日上午,中國哈爾濱市發生了陽明灘大橋坍塌事故情況,造成三人死亡,五人受傷。媒體在跟蹤事故原因的同時,更應該將注意力轉向城市中其他橋梁的使用情況,暢通群眾表達渠道,提前監測、搜集信息并調查是否存在著同樣的問題橋梁,及時預警和敦促處理,以免同樣的災難再次上演。
三、媒體應加強在災難新聞報道中的職能作用
傳媒的社會責任理論早已深入人心,媒體要客觀地告訴人們世界上發生的新聞,還要告訴人們新聞背后的真相。與此同時,媒體在現代國家中的一項重要作用就是對社會各個層面進行監督預警,即監測社會環境,呈現信息的多元化,因此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也應該是高瞻遠矚為時代為社會守望的新聞界。媒體也應是社會的保健醫生,時刻都更為真切地觸摸著社會跳動的脈搏,承擔著服務人類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社會健康和諧的社會責任。
強調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并非是其本身擁有某種公共權力,媒體的力量在于公眾參與,在于傳播擴散?,F今的大眾傳媒以及社會化的自媒體傳播平臺已經幾乎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網羅了進來,構成了人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而媒體的力量是由無數公眾的力量集結,公眾輿情、信息反饋等匯聚成傳媒輿論監督、監測預警的職責源泉。當然,媒體對災難事件的不同階段和程度的新聞預警也面臨著一定的風險。首先,市場競爭的壓力促使大部分媒體都將精力傾注在以“爭奪受眾注意力”為目的的日常報道;其次,災難發生前各種不穩定因素尚處在萌芽狀態,特性與危害性并不十分明顯,會給判斷和預警帶來困難,媒體為新聞準確和穩妥起見,采取“寧可不報、不可錯報”的方式,因而在媒體的傳播工作中以社會預警為直接目的的信息采集、求證就會有所欠缺。
綜合而言,新聞媒體要擔負起對社會環境風險、災難事件的監測預警的職責功能;形成事先預警的慣常性思維、強化防災救災意識的普及;在災難來臨之時能夠及時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應對、災難過后深刻的反思預防,這項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并且任重道遠。反映輿情、發現隱患、發出預警、防災救災,只有一步步的踏實邁進,媒體才能在災難面前做到最低程度的損傷,為維護公眾和國家的利益發揮出正面能量。
參考文獻
①中國新聞網,2012-8-3,http://
www.chinanews.com/gn/2012/08-03/
4081159.shtml
②楊瑞萍,《傳媒預警預則立——淺談災難性事件中如何發揮傳媒預警的重要作用》[J].《中國廣播》,2010(8)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1級新聞與傳播碩士)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