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央視開始新一輪新聞改革,提出要“建立正面報道機制”,在報道水準、樣態創新等方面尋求突破。央視的“新視野”、“新方法”、“新聯播”、“新空間”為地方臺新聞改革提供了學習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新視野 新方法 新聯播 新空間
從去年開始,中央電視臺以“新聞立臺”為宗旨,開始了新一輪新聞改革,并涉入深水區。央視《新聞聯播》的微調、《晚間新聞》的改版是這輪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標志。
去年下半年,央視提出要“建立正面報道機制”。央視一貫重視正面報道,特別是在報道水準、樣態創新等方面尋求突破。接著提出來要形成“正面報道機制”,從抓制度建設入手,注重總體協調控制、科學調度,建立具體可操作的標準。形成這樣的主張基于什么考慮?希望達到什么效果?實現路徑是什么?中央電視臺如何與地方臺展開合作?如何通過中國電視新聞界獨特的舉國體制,更好地提升主流媒體的新聞品質?筆者從“新視野”、“新方法”、“新聯播”、“新空間”四個層次,來探討這些問題,以便對地方臺的報道改革提供借鑒。
一、新視野—國際視角放大地方優勢資源
2011年7月至8月,央視新聞頻道連續報道了藏羚羊的動態消息,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取得很大成功。這個報道的起因,是2011年6月央視收到青海電視臺送來的一個動態消息,說大約有3萬只母藏羚羊遷徙到青??煽晌骼锔沟氐淖磕撕Y產仔,而且專家介紹,這是近年來待產的母藏羚羊在可可西里集結數量最多的一次。為什么藏羚羊數量會增多?它們遷徙生產的一路上又要經歷什么?根據這條消息提供的線索,中央電視臺決定深入挖掘,從國際視角來擴大報道。6月底開始,央視歷時一個多月,三進無人區,在可可西里布下6臺直播車,視頻見證了藏羚羊野外生產的全過程,直播記錄下藏羚羊群涉水渡河,經過青藏公路,穿過青藏鐵路五北大橋的珍貴瞬間,發回新聞和直播共計239條,創造了多個電視新聞史上的第一。
通過歷時一個月的報道,讓觀眾看到了可可西里野生動物種群增加,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好的真實情況。不管是過路的司機、游客,還是駐守在可可西里的環境保護者、動物保護者、工程建設者以及當地居民,保護生態、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深入人心。報道很好地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環保、重點工程建設的議論。
二、新方法—方法論突破,提升正面報道品質
追求正面報道的品質,就是要用“事實說話”,讓正面報道更具有說服力。央視第一個方法論的突破,從新“春走基層”到“紅旗飄飄”,再到現在的“走轉改”,中央電視臺開始有意識地借鑒專題手法,一方面,我們在節目中加入原生態的記錄,以達到真實狀態的呈現。與此同時加入記者的體驗,以強調真實狀態的感受。
央視第二個方法論的突破,體現在報道中,不是簡單地下結論,而是對過程進行放大。舉個例子:央視走基層系列播出的《甘肅榆中‘尾菜’調查》。圍繞甘肅榆中縣菜幫子、菜葉無法處理,泛濫成災這一問題,用1集反映了現象,說出了問題,用5集看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尾菜”問題的8年探索,經歷了哪些失敗,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節目播出后收到很多電話,不少地方都說自己也有“尾菜”的問題,社會各界紛紛給出良計妙策。通過這個報道,放大了基層政府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讓觀眾看到一個真實、負責任的政府。不是簡單的批評和表揚,而是展現當下中國的基本國情,讓觀眾看到當下中國各階層對各種改革的探索之路。
通過每天央視的新聞節目,我們可以看到,央視已經建立了一個長效的正面報道機制:每個時期確立幾個系列正面主打新聞;“正面主打新聞的系列策劃”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策劃并定期投放,用“制度化”的建設來保證正面報道“品質化”的追求。
央視建立正面報道機制要重點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方面要讓中央放心、領導滿意,另一方面還要做到觀眾認可;一方面要按照中央領導要求做好新聞的改進和提高,另一方面又要緊緊圍繞中央的中心工作和國家重大政策,堅持正面報道為主,確保導向正確;一方面要利用網絡、關注網上輿情,另一方面又要有主流媒體的定性和清醒判斷,不被其情緒所傳染、不被其言論所左右,對其炒作的偽熱點要及時質疑和調查,公布真相。
三、新聯播—聯播微調,共贏方可成功
《新聞聯播》是全國地方電視臺共同參與的、歷史最長的電視欄目,是央視新聞節目的“旗艦”和“新聞立臺”的標志性欄目。對這個欄目的最新研究表明:在權威性上,《新聞聯播》仍握有品質和信息源的優勢,但在“民生類主題”和“電視化語態”方面有待改進。
央視年初對《新聞聯播》欄目進行了微調,微調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宣傳規律和新聞規律,堅持重大性、權威性、貼近性、服務性,顯著提升單條新聞的報道質量,提高版面的編排和包裝質量,突出電視特色,進一步增強時效性,從而提高《新聞聯播》的吸引力和關注度。其中重要的一條是“改進、提高規定性報道和自選報道。這兩類報道,存在新聞性不強、語態老化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在新聞寫作中習慣用形容詞和文件語言,習慣下結論,習慣用抽象化、概念化的話語體系,新聞事實不鮮活、不具體、不生動。為此,央視重要的改進措施有以下9個方面:
第一、確保重點新聞,壓縮一般性新聞。第二、增加民生新聞,強化平民視角和人文關懷,說百姓身邊事,道百姓心里話。第三、強化服務性。包括:提示服務,如遭遇地震、核泄漏時,為公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提示;解讀服務,如重大政策發布時,從群眾關切的角度增加“政策解讀”內容;資訊服務,如災害天氣等交通影響、生活提示等;新知類信息,比如文化新創意、科技新發明、體育新視野、時尚新知識等。第四、深入挖掘經濟、社會生活中具有獨特性、深刻性和前瞻性的新聞點。比如對經濟領域中出現的重大反常現象進行展示、原因分析,并探討對策,為經濟發展提前預警。第五、加大典型宣傳力度。第六、及時跟進重大突發事件,及時回應社會重大關切,傳達黨和國家的聲音和主張。如“搶購碘鹽”、“毒香蕉傳聞”等突發情況,聯播也要及時跟進,回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關切,傳遞黨和政府對解決問題的明確態度和有力措施。第七、每周至少播出一個來自基層的感人故事。第八、更多使用現場報道和同期場,進一步強化電視化表達。第九、提高時效和質量門檻,改“國內簡訊”為“聯播快訊”。強調快訊必須是當天的消息,不用隔日新聞。此外,鑒于聯播中的國際新聞應當與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廣度和深度相適應,與國內觀眾對國際事務的關注度提高相適應,央視每天國際新聞播出時長不少于5分鐘。
這次聯播微調也包括形態與包裝的調整,包括調整播報語態,對開場白、結束語、導語、串詞、編輯后話、短評等做口語化、通俗化改進。在編排方面,特別追求拓展頭條新聞題材。從重大主題報道、成就報道、重大典型人物拓展到重大突發事件、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熱點事件的深度調查類報道。
四、新空間—追求品質傳播,合作前景廣闊
1、提升正面報道品質與地方利益一致
中央電視臺十分重視加強與各級地方電視臺的合作。地方性、區域性的重大地方政經動向,經濟民生領域里的創新突破和有益探索應當給予更加充分的版面。全國地方省、市、縣臺從基層發掘的新實踐、新做法,應當進入聯播視野,來幫助社會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央臺宣傳濟南交警,包括像“許振超”這樣的一些人物典型,有不少都是地方臺提供的聯播選題。今年央視推出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中關于安徽肥東陳萬霞老師事跡的6集系列報道,是安徽臺提供的線索。
“走基層”也不光是訪貧問苦,不光是走老少邊窮,“走基層”是個方法論,應該是常態。在中國當下矛盾多發期,在經濟社會領域中地方性、局域性的重要突破、經驗與嘗試,更應當是聯播的重頭戲,這才是聯播的核心價值,重大性、推動力與影響力所在。再者,中國已整體邁入小康社會,基層的新實踐、新作為,應該成為聯播的重點、亮點。這類報道,地方臺有原始的沖動,會不遺余力地發現、挖掘。這樣的新聞一旦被聯播采用,地方臺才有真正的成就感,比起跑指標、打招呼,這不是憑關系而是以質取勝。
2、反映群眾關切,地方臺著力點清晰
隨著輿論生態的變化、輿情的復雜化,“疏導社會情緒、回應群眾關切”已經成為央視的主打正面報道,以及聯播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杭州的最美媽媽和妞妞的后續進展聯播中至少發過3個單條,去年7·23甬溫鐵路中救出的小伊伊,營救當天在聯播中就有反映,后來又跟進了單條。地方上對聯播的這些跟進極為認可,認為不僅僅是跟住了社會熱點,更重要的是回應了群眾的關切,百姓的關注度很高。每天頻道中感人、好看、好玩的民生新聞不少,哪一條才該入選聯播,“對群眾當下普遍關切的事進行回應”應當成為一條入選原則。
3、以合作換空間,形式更多樣
央視在聯播微調和在各省記者站正式建站后,通過更加多樣的合作方式為地方臺爭取空間。央視地方部目前對全國的記者站和地方臺進行分片管理,分為東、中、西三個片區,按片梳理出真正的亮點,加重節目份量和信息量,地方省、市、縣臺因此有了作為空間。
央視“走基層”系列報道,目前就在大力提倡與地方臺進行線索合作,通過地方臺廣撒網,海選好線索,由記者站采訪呈現,一旦入選聯播,可以酌情考慮合作署名。同時,指令性報道品質化處理:為了保護地方臺的上稿積極性,央視地方部多把中宣部的指令性報道交給地方臺完成。
總之,如何提升正面報道的品質,是一道綜合題,在內容的修正上要綜合考量,參與解題的選手也不只央視一家,而且一時也不會有標準答案。但央視正在努力通過高品質的正面報道,給社會這樣的印象:在積極向上的調子下,有表現世道人心的真誠態度,有著眼底層關懷的持著追求,有推動社會前進的媒體擔當。央視拿出的,不只是態度,更是選擇和制作新聞的“功夫”。地方電視臺應學習央視不斷創新的精神,搞好地方臺的報道。
(作者單位:安徽青陽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