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報紙副刊從可有可無的“報屁股”發展到今天報紙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擁有了內容好、種類繁多的副刊體系。本文重點分析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報紙副刊的變化和成因,并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報紙 副刊 變化
一、上世紀90年代以來報紙副刊的變化
90年代以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的新聞改革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副刊的發展與此緊密相連,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報紙副刊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讀者需求的變化也在進行著發展、進步和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這30年中,報紙副刊的改變可謂翻天覆地①。
1、副刊品種單一局面改變,各種專題、專刊型副刊增多,內容以服務性、信息性和實用性為主,形成“大副刊”
90年代以來,報紙副刊的發展趨勢是:通常意義上的標明“副刊”的副刊已經演變為各種專版、專刊,版面由一個版發展為2至4個版。一份報紙除去新聞版面之外,每天都有不同的專刊、專版,內容涉及房產、汽車、電腦、時尚、家居、旅游、消費、美食等各個方面。傳統的副刊是詩歌、散文、小說、文藝評論之類的內容,而近年來副刊的外延不斷擴大。對于這種內容空前駁雜、形式應有盡有的中國報紙副刊奇觀,有關學者和業界人士,提出了“大副刊”的概念。
所謂“大副刊”,指除新聞和廣告之外的所有內容,它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正刊之后的文藝性副刊;一是雜志化和集新聞性、綜合性、知識性、娛樂性、服務性為一體的副刊版塊,前者由一個或數個版組成,后者可以由定期、不定期出的一個版或專刊性質的多個版與正刊后的文藝性副刊共同組成,是一個相對容量較大、功能較多、綜合性較強的大型副刊。作為副刊,也要積極適應報紙“品牌”的要求,從傳統型向“大副刊”轉向,向焦點類板塊、服務類板塊和極具創新意味的專特版發展②。
2、傳統的文藝性副刊出現消弱趨勢,風格和樣式較之從前也有所改變
文藝副刊曾是我國報紙副刊的主要形式,但隨著新時期的到來,文藝副刊出現日漸消弱的趨勢,甚至“文藝副刊式微說”一度興盛。
全國各類報紙在紛紛擴版的同時,不少報紙原有的純文學副刊則經歷了一次大“瘦身”,有的減少了版面壓縮了周期,有的變成了收藏、旅游、時尚等純粹的娛樂版、休閑版。還有的雖然保留了文藝副刊的版面,但在報紙版面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這種對文藝副刊版面“按兵不動”的做法,實際上是另一種削弱。
與此同時,文藝副刊的風格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如果說過去文藝副刊上刊登的內容還是以純文學、精英文學為主,那么今天的文藝副刊刊登的更多是通俗的大眾文學。在形式上,過去的文藝副刊更看重內容的啟發性和思想性,而新時期的文藝副刊更多注重內容的愉悅性和精美性。
二、造成上述變化的原因
根據德弗勒(M. DeFeur)的媒介生態理論(又稱媒介依賴系統理論),媒介不僅與其他媒介互動,也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競爭等外在環境的影響,進而影響內在組織結構③。將這一理論與當代副刊變革相聯系,我們不妨也從社會系統、受眾系統和媒介系統自身著眼分析副刊變革的成因。
1、社會因素
(1)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大副刊”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存在基礎。報紙副刊之所以會由原來的純文藝副刊發展到今天包容多樣的“大副刊”,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為新聞提供了大量的報道素材,也充實了副刊上的內容。正是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那么多的汽車、房產、時尚等專刊、專版。
(2)社會文化的變革導致“文藝副刊”的式微。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文化的變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精英文化主導格局的消解,二是大眾文化的興盛。這兩者都對報紙副刊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精英文化的主導地位曾令“五四”以來直到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報紙副刊都屬于精英文人的天下。副刊編輯和作者隊伍均是各個時期有思想、有文化、能著書立說,在圈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人,副刊內容多以啟蒙為己任,是知識分子進行文化和政治批評的“公共空間”。副刊內容雖不如專業雜志的深度,但卻是知識分子借助大眾傳播平臺對大眾進行精英文化通俗普及和啟蒙教育的平臺。
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水平的加速,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大眾文化全面進入當代的中國社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大眾文化,學者王一川的看法是:它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一方面它承認大眾的世俗欲求,另一方面,它讓消解深度、消遣娛樂成為人文的最高本體。
2、讀者需求
不斷滿足讀者需求這個客觀規律,一直影響著報紙副刊的產生與發展,它逼迫著報人不斷在適應讀者需要、滿足讀者需求方面進行探索,并使報紙從形式、內容上得以豐富、完善和發展。
從讀者需求上來看,新時期不斷造就新讀者,新讀者又呼喚副刊的新面孔。今天的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更加務實,對副刊的要求已不同與過往。在市場化進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讀者階層——白領讀者。他們的閱讀偏好是追求消閑和思考。報紙副刊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風格:通俗簡短,輕松,不時還有一點議論和調侃。同時注重形式之美,強化視覺上的沖擊力。因而,今天報紙副刊出現了平民化和娛樂化的發展趨向。龍應臺說,“在一個多元的社會里,應該會有各種風貌的副刊:雅的俗的、軟的硬的、俏皮的嚴肅的”④。
3、媒介因素
90年代以來,媒體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新聞體制改革,傳媒業進入市場化時期。這意味著報紙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由依靠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轉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報紙尤其是廣大都市報要以發行和廣告收入為經濟支撐。另一方面,在傳媒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呈現出的是媒體市場競爭的空前激烈。這些使得報紙的辦報和傳播理念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即一切必須以最大限度地爭取受眾為中心,增加發行量和影響力,從而根本上為爭取廣告收益服務。這給副刊帶來的影響主要有兩點:一是難以創造廣告效益的副刊版面被精簡,例如文藝副刊的壓縮。二是大量或潛在或明顯能吸引廣告的內容被拓展成專版、專刊,例如房產、汽車、時尚、旅游、人才招聘等。
三、對這種變化的思考
上面分別從社會、受眾、媒介三個方面對我國報紙副刊在新時期的變化進行了分析。
首先,報紙副刊的變化有其順應歷史、符合形勢的積極一面。現在的報紙副刊出現“大副刊格局”、大眾化走向以及傳統文藝副刊縮水等等變化,都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這是報刊進入結構調整的一種反映,媒介要創新,副刊本身也需要創新,不可一成不變,拘囿于原來的形式。有些現象如汽車、網絡、金融周刊應運而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并不能視為傳統副刊的“敵人”。
現代社會進入信息化和多元化時代,人們對信息需求越來越多,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市場化下生存的大眾傳媒和報紙的有機構成部分,副刊首先要按照傳媒規律或者說新聞規律進行運作。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副刊的種類和結構必然要大大豐富,才能適應新時期讀者的需求,所以應該要有各種風貌的副刊:雅的、俗的、軟的、硬的、俏皮的、嚴肅的,報紙副刊需要從原本相對單一的定位和僅承載文學的狹窄空間里釋放出來。因此,不能片面的說文藝副刊衰微,只能說以前那種以純粹正統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四大件構成的嚴肅純文學體裁的文章在當代文藝副刊版面中呈現萎縮之勢,而更多的新型文學副刊和泛文化意義上的副刊正在不斷涌現,如“專欄體”、都市百姓散文、集新聞信息性與文藝紀實性,實現交叉混合編排的通俗文化副刊等,都在不斷暗合著讀者的需求。
其次,我們對當前報紙副刊變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引起重視。當前副刊發展過程中的弊病也正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文藝副刊過度貼近平民而導致市井氣和娛樂化,或是過度矯柔做作、小資情調。《南方周末》就曾發表過《紙上的風云:副刊時代的終結》一文,其中引用了臺灣作家龍應臺的話:副刊不只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鏡子,更應該是文化的標桿,一大步跨在社會的前面。副刊,可以是一個腦力激蕩的磁場,迸發一個民族文化的最大潛能⑤。同時,受眾的文化需求也并非僅僅是得到食之而后棄之的文化快餐,他們仍然希望在休閑娛樂的同時,能從中獲取知識、精神愉悅、引發思考,在審美愉悅中被陶冶或提升,得到心智的啟迪。在大眾文化興盛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那種雅俗共賞,富有思想和意義的文章。
另一方面,副刊順應市場化潮流,開辟汽車、房產、金融、人才等等專刊,固然無可厚非。但是,要警惕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將其辦成隱形廣告版。這些偽裝成副刊的廣告版最終會損害報紙的品質,消磨報紙的特色,從而侵蝕報紙的聲譽,自然經濟利益也就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①段惠,《新時期報紙副刊的發展變化軌跡》,《新聞愛好者》,2010(10)
②丁淮飛,《報紙副刊應與時代同行》,《新聞世界》,2011(6)
③梅爾文·德弗勒、桑德拉·鮑爾·洛基奇:《大眾傳播學諸論》,新華出版社,1990:61-63
④龍應臺,《腦力激蕩的磁場》,《文匯報·筆會》,1997-9-17
⑤夏榆,《紙上的風云:副刊時代的終結》,《南方周末》,2004-9-9
(作者單位:新華社安徽分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