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新聞人才供不應求。肇始于1996年江西財經大學率先招收經濟新聞專業本科生,國內經濟新聞本科專業教育走過了16年的發展歷程,以江西財大為代表的財經院校的探索也為此提供了另一種視角。通過注重學科基礎建設、強化理論聯系實踐、引導學生興趣愛好、積極引進來走出去等方式,有助于經濟新聞人才的培養,而打通本科與研究生教育、開展定向委培,或是經濟新聞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經濟新聞 財經院校 新聞教育
近十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發展勢頭迅猛,以致市場上出現新聞傳播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但與此同時,兼具財經學科背景和新聞專業素養的經濟新聞人才卻“一將難求”。面對此種現狀,當今高校新聞院系該何以應對,財經類院校又能有何作為?以江西財經大學為代表的財經院校的探索為這一問題提供了另一種視角。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開設經濟新聞(財經新聞)專業,能較好地彌補當下國內新聞教育的一些不足,有助于為傳媒領域輸送緊缺的復合型經濟新聞人才。
一、國內高校經濟新聞專業的發展現狀
1、經濟新聞專業的創立與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大批財經類報刊、頻道、頻率、網站先后問世,經濟新聞專業也應運而生。“當代中國經濟新聞教育,肇始于1996年,率先吃螃蟹者為江西財經大學”①。依托財經學科的優勢,該校于1995年創辦經濟文化傳播系(現新聞傳播系),在此基礎上,“1996年9月,江西財經大學率先在全國開設經濟新聞專門化方向的普通本科教育……自江西財經大學開辦經濟新聞專業以來,全國財經高校掀起了辦經濟或財經新聞專業的熱潮”②。中南財大(1997年)、中央財大(1998年)、上海財大(2000年)、東北財大(2001年)等主要財經院校紛紛加入培養經濟新聞人才的陣營。近幾年,經濟新聞教育還從本科拓展到研究生層次,上海財大、中央財大、江西財大、西南財大等都已開辦該方向的碩士生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綜合類院校也越來越重視經濟(財經)新聞人才的培養,如中山大學2010年起開設財經新聞專業方向,復旦大學2011年起開辦“新聞與傳播(財經新聞方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
2、經濟新聞教育需克服的問題
總體上看來,因為專業設立時間尚短、學科建設和辦學條件未能及時跟進、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完全成熟,現今國內高校經濟新聞教育仍遭遇著“成長的煩惱”。
(1)新聞與經濟融合的問題。目前,國內經濟新聞專業的學科基礎較為薄弱,較多采用的是“新聞+經濟”的模式,用新聞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新聞素養,用經濟學的講授方式增加學生的經濟學知識。此種模式雖能讓學生同時掌握一定的新聞及經濟學知識,但最大的弱點在于不能有機融合。因為新聞和經濟學課程往往分由不同專業的老師教授,教新聞的老師不精通經濟,教經濟學的老師也不太懂新聞,二者脫節,不利于學生的消化吸收和學以致用。
(2)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問題。“重理論、輕實踐”是經濟新聞教育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問題。這一方面與高校本科教育體制有關,另一方面在于辦學條件“拖后腿”以及社會給予支持的資源有限。對于經濟新聞專業在校生而言,財經媒體專業性強、準入門檻過高,因而往往不能前往這類媒體實習。由于缺乏更多實戰,很多人即便畢業也是對經濟新聞的操作一知半解。缺乏一技之長和比較優勢,學生的就業情況也容易受到影響。
二、江西財經大學經濟新聞教育的創新實踐
1、注重學科基礎建設,把經濟頭腦與新聞眼光融合起來
為解決經濟新聞教育中存在的“新聞+經濟”兩張皮的困境,經濟新聞院系一方面應引進具有新聞和經濟雙重學科背景的博士、資深財經媒體人等高層次對口人才,并加強教師的進修深造、媒體實訓,不斷優化師資力量、提高融合性師資比例(如已兼修新聞與財經類專業的師資在江西財大超過30%,而且隨著學校更加重視該專業發展,這一比例仍在增長);另一方面,還必須優化課程設置,在新聞和經濟兩類課程之外,根據情況,增設媒介經營與管理、財經新聞寫作、經濟新聞作品評析、財經報道策劃、經濟新聞評論等專業融合性課程,把經濟管理和新聞業務有機結合。近年來,在開設此類課程之余,江西財大經濟新聞專業還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修經濟類第二專業,著力開發新聞眼光和經濟頭腦,以增強學生人才競爭力。知識結構的優化也為他們拓寬了就業出路,除了入職新聞媒體,他們中很多人還順利進入財經領域,在崗位上發揮自身專業優勢。
2、強化理論聯系實踐,把課外鍛煉與課堂學習統一起來
經濟新聞教育要培養出應用型、實用型人才,理論與實踐“一個都不能少”。在這方面,經濟新聞院系應改進教學方式、調整考評體系并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以引導學生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多參與新聞采、寫、編、評、拍、攝等專業實踐,把課外鍛煉與課堂學習統一起來。同時還需拓展實訓平臺,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除了加強和媒體的聯系與合作、共建實習教學基地,還可以鼓勵學生從事校園媒體等校內實踐。在學院老師支持下,江西財大經濟新聞專業學生甚至大一起就于寒暑假前往江西日報報業集團、江西廣播電視臺等合作單位實習。此外,他們利用所學媒介經營管理知識,自籌經費創辦了校園報紙《品》報和傳媒社團“一品社”,進行新聞采編、媒體運作和財經實務的日常訓練。在他們運營下,這份以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見長的報紙從全國脫穎而出,成為江西省首家榮獲“四星級”稱號的校園媒體,躋身參評同屬校園報紙全國10強。
3、引導學生興趣愛好,把個人特長與專業技能聯動起來
注重特長挖掘,是加速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在經濟新聞教育中,針對學生不同的興趣,教師應培養其比較優勢,把自身特長轉化為專業技能,把個人愛好與職業規劃聯動起來。譬如,某一學生對攝像及影視感興趣,則鼓勵其多拍攝制作與經濟新聞相關的片子,以便就業時與電視財經頻道對口;若對互聯網技術與設計情有獨鐘,則建議其朝財經類新媒體方向努力。為此,江西財大新聞傳播系推行了“本科導師制”,讓本科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導師及專攻方向。在這種背景下,該校經濟新聞專業涌現出一批評論特長生。他們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堅持評論創作,分析經濟時局、評點社會百態,邊練筆還邊給媒體供稿。截至目前,江西財大經濟新聞專業已陸續有近10名學生在校時就成為上十家媒體的特約評論員和時評專欄作者。他們創作的數千篇評論發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美國《僑報》及包括各財經報刊在內的幾百家媒體,尚未畢業就受到用人單位親睞。
4、積極引進來走出去,把社會資源與人才培養整合起來
廣泛整合社會資源,有利于高校優化辦學,除了與新聞媒體共建實習教學基地,高校還可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對學生進行中短期素質拓展。例如,2011年、2012年,南方報業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江西財大、上海財大、西南財大、中南財大等全國五大財經院校的新聞院系連續兩年舉辦了“21世紀財經夏令營”,不僅對選拔的幾十名經濟新聞學子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系統培訓,還為他們提供實習和就業的機會。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經濟新聞院系“引進來”的同時還須“走出去”,借助社會化實踐,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大財經”意識。如近年來江西財大積極與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高校傳媒聯盟交流合作,通過這些平臺,該校數名經濟新聞學子成為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上海國際車展、深圳大運會等國際性賽會的“注冊大學生記者”,受邀參加現場采訪報道。還有幾人通過選拔,分獲出訪歐盟、香港等地的機會,不僅鍛煉了實戰能力,也提升了全球眼光。此外,該校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專業賽事。江西財大經濟新聞學子還在全國大學生經濟新聞作品大賽、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南方都市報新聞獎學金評選等幾十項省級以上活動中獲佳績,提升了學生競爭力,也增添了就業砝碼。因此,經濟新聞院系應充分抓住類似契機,吸引和整合社會資源,使之服務于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
三、經濟新聞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思考
客觀而言,包括江西財經大學在內的國內高校經濟新聞專業教育盡管取得了一定成就,為社會培養了一批經濟新聞人才,但受辦學時間較短、資源條件有限等因素影響,其學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方案仍待完善。
1、改進傳統學制,打通本科與研究生教育
目前國內高校本科學制為四年,在四年的時間里,要培養出一批既懂新聞又懂經濟的復合型經濟新聞人才顯然有些倉促,尤其是在當下多數財經類媒體要求畢業生“上手就能用”的背景下。因此,高校在培養經濟新聞人才時可考慮改變傳統的四年制,嘗試推行本碩連讀的六年制或七年制,通過延長培養時間,鍛造高層次人才,或者“招收經濟新聞的‘直碩生’,將本科到碩士階段的培養打通,實行專業延續、深化培養”③。另外,在爭取教育主管部門支持下,有條件的高校亦可開辦經濟新聞全日制的專業學位碩士或在職研究生教育,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陸家嘴金融城人才發展中心從2011年起聯合培養“新聞與傳播(財經新聞方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2、優化辦學方式,定向委培經濟新聞人才
作為一種新的探索與嘗試,高校與財經媒體或機構“聯姻”,訂單式培養經濟新聞人才的辦學經驗值得借鑒。如2005年開始,《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辦學,以“訂單式培養”的方式,培養自己所需要的人才④。有鑒于此,當今國內高校可以創造條件密切與財經媒體、機構、企業的合作,通過聯合辦學、定向委培等形式,以促進學生專業功底的提升和業務能力的增強。同時,還可將辦學方式多元化,如讓學生在高校學習兩年、在財經媒體實訓兩年,通過強化實踐,讓學生盡快熟悉和掌握財經業務與媒體運作,加速其成長成才。
當然,要培養出復合型經濟新聞人才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及。在經濟新聞教育上,各主要財經類院校多年來做出諸多探索,也取得不少成就。這對于傳媒業來說,意味著希望。經濟新聞是一門前景廣闊且亟待深入研究的專業,其學科建設和專業辦學的深化發展還有賴于教育主管部門給予更多政策性支持,以及學界與業界給予更多人力、財力、物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①鄧濤,《新時期中國經濟新聞教育述略》[J].《今傳媒》,2010(8)
②張慶勝,《新聞改革實踐對新聞教育事業的促進》[J].《當代傳播》,2009(4)
③周立華,《經濟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傳播》,2010(6)
④郭光華、何洪亮,《“訂單式”培養方式給新聞教育的啟示》[J].《新聞戰線》,2006(10)
(作者: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