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輿論對社會的影響力增強的新媒介環境下,如何促進傳媒與司法的良性互動是一個具有實踐與理論價值的重要課題。本文認為,新聞與司法兩種工作性質的差異、部分媒體的非正當行為、新媒體的介入能力強大,是導致當今傳媒容易影響司法的重要原因,而盡快出臺“新聞法”、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素養、增加司法透明度,是促進傳媒與司法協調的關鍵。
【關鍵詞】新媒介環境 傳媒 司法 媒體審判
一、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關系探析
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是現代民主社會的兩個重要標志。在西方社會,新聞媒體甚至被看作是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權力”。
理論上,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是緊密相連,又并行不悖的。事實上,多數情況下,它們二者互不沖突。相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促進社會公正的實現。比如,獨立的司法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的安全秩序;而新聞媒體也借助輿論監督,對我們社會中的負面現象給予曝光,同樣能促進事情的改善和社會的進步。
很多時候,司法和新聞媒體攜手進行良性互動,還能產生“1+1>2”的合力效果。例如,針對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難點法律案件的庭審,法院一般會邀請媒體記者進行旁聽,甚至借助電視臺進行實時直播。司法和媒體的“聯姻”,尤其是媒體正當的輿論監督,有助于促進審判的公平、公正、公開,增加透明度和陽光度,預防和減少腐敗,提升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這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有積極作用的。
例如,2003年發生在廣州的“孫志剛案”。湖北青年孫志剛,夜晚出門時,因缺少暫住證,被強制帶入收容所,在收容所因受到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收容人員的野蠻毆打最終死亡。在孫志剛死后的一個多月里,家屬向幾十個部門申訴都沒有得到正面回應。在得知線索后,《南方都市報》介入,通過深度調查還原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讓這一鮮為人知的重大案件披露出來。此后,全國各地主流媒體以及互聯網紛紛關注此事,由此引發廣東省以及中央領導的批示,相關部門也開始對這一案件進行調查審理。再后來,三名法學博士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書,認為“強制收容的制度”是違反憲法的。在媒體和公眾的呼吁下,最終收容制度被廢除。從這一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媒體和輿論的力量相當強大,其促進司法公正和社會進步的作用也很明顯。
二、新聞媒體影響司法獨立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不正當或過度的監督,也可能對司法獨立產生不良影響。筆者認為,新聞媒體對司法獨立造成損害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與司法兩種行業的工作性質有明顯差異
盡管新聞也要求客觀、公正,但相對于司法的理性來說,新聞的感性特征還是比較強的。從客觀層面來說,之所以新聞的感性更強,主要在于記者不是法官。盡管記者也會對事情的真相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但由于新聞報道的截稿時間所限以及自身的法律素養和專業素質并非都很過硬,所以在調查案件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個人立場,摻雜個人主觀情感或者先入為主地認為事實是怎樣。加上有些新聞報道在文字和語言表達上的模糊性,容易造成誤解和誤讀。這樣的新聞報道一旦刊發出來,就很可能讓廣大受眾認為事實就是如此,其實,這里所報道的與現實中的可能產生偏差,甚至相去甚遠。而事實上,新聞報道也只能保證相對的客觀、公正,而很難做到更高層次或者絕對的客觀公正。這是與司法工作一個差別。
2、部分媒體的非正當行為加劇了與司法的沖突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這要求媒體維護黨和政府的權威。在改革開放以前,通過行政命令手段很容易實現目的,因為當時我國的新聞媒體完全歸國有,都是事業單位性質,靠國家撥款運行,不從事經濟和商業活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近年來,國家要求非時政類媒體進行轉企改制,從原來的事業單位改為企業法人,從以前的國家撥款到自負盈虧。這也額外增加了新聞媒體的經濟壓力。為了生存,媒體迫切需要提高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而炒作就是提高關注度的殺手锏。正是在這樣的競爭過程中,很多媒體特別是商業化媒體不得不采取一些類似的手段。比如,大量報道兇手、暴力、色情等吸引眼球的事件,進行過度渲染和炒作。而在關系司法的領域,在經濟利益和片面追求轟動效應的驅動下,媒體也可能會對某些案件的情節過分渲染或妄加評論,甚至是主觀惡性的進行炒作。這樣造成的結果是,錯誤地引導了社會輿論,進而也會對法官判案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和心理負擔。
3、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增強了新聞輿論的介入能力
在當今的新媒介環境下,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網絡民意風起云涌,一方面,新聞媒體可能會被互聯網上的聲音所裹挾和綁架,喪失原有的客觀公正的立場,另一方面,媒體的聲音經過網絡的無限制放大和爆炸性傳播,會產生強化和疊加的效果,當媒體報道的內容本身有偏差時,勢必會產生更嚴重的不良后果,對司法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理性判斷造成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聞媒體固然可以反映民意,但它同樣可能錯誤引導甚至制造輿論。當法院處于媒體所激起的公眾輿論的包圍時,強大的輿論可能會對案件的審判造成巨大壓力,使法院的審判喪失公正性和獨立性。而媒體報道對司法獨立產生消極影響的典型情形便是“媒體審判”。
三、促進傳媒與司法良性互動的對策建議
所謂“媒體審判”又稱“輿論裁判”,是區別于“法院審判”的一種方式。媒體審判,一詞最早出自美國,指新聞報道形成某種輿論壓力,妨害和影響司法獨立與公正的行為。具體的是指,“媒體在報道一個尚未開始進行司法程序或者尚未審判的案件時,就已經先利用報道、分析、評論的方式,讓受眾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形成‘未審先判’”?,F實中最常見的是,媒體在報道時的措辭,例如,某一案件還未宣判,具體事實還未明朗,媒體就給某人貼上標簽說是“罪犯”、“犯罪分子”,甚至用“罪大惡極”“一命償一命”“從嚴處理”等極端或主觀詞匯,相反有時也可能為犯罪嫌疑人進行“無罪辯護”、辯解或要求“從輕處理”等,對司法審判量刑施壓。
那如何減少“媒體審判”,以及如何促進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二者關系的協調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盡快制定和出臺“新聞法”
眾所周知,截至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任何一部專門的“新聞法”,而在西方發達國家,“新聞法”作為一項基本的法律早已確立和實施。盡管幾十年來新聞界一直都在呼吁新聞立法,但相關法律遲遲未能出臺,導致新聞界存在很多不規范之處。沒有“新聞法”的現實后果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新聞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被矮化;另一方面就是新聞媒體的話語權被濫用,媒體報道操作手段的不規范甚至不符合法治精神,“媒體審判”就是這樣一種行為。在西方,因為有新聞法,“媒體審判”出現得較少,因為媒體一旦干涉司法或影響司法獨立,就很容易被起訴和懲處。所以,對新聞進行立法,約束新聞媒體的行為,使之不回歸到法治上來,是處理好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的一大關鍵。
2、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素養
現實中,很多對法律案件的失實報道或者過度渲染夸大的行為,與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欠缺有關。目前,很多媒體的法制記者普遍不是學法學出身,也很少專門對法律進行學習研究,對法律的專業術語不精通,對司法程序不了解,其發表的新聞報道也很容易有失偏頗,造成對輿論的誤讀和對司法的干預。通過法律培訓和法院實踐等方式有利于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減少新聞媒體與司法獨立的沖突。
3、增強司法審判的透明度
之所以說增加透明度能減少媒體與司法的沖突,是因為現實情況下,很多法院往往以司法獨立為由,對于案件的審判處理以秘密、非公開的方式進行,甚至還可能出現權力尋租的現象。由于缺乏司法部門給予的權威信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媒體為了報道需要只有對某些案件進行較為主觀的揣測和判斷,這客觀上增加“媒體審判”發生的可能性。司法過程更加透明化、陽光化,不僅能減少司法腐敗的發生率,也有利于媒體與司法部門的良性互動。都說“蒼蠅不盯無縫的蛋”,要促進媒體與司法的和諧關系,司法部門應從自身著手,對日常事務進行公開化、進一步加強推進陽光司法工作,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①龔雪嬌,《從“媒體審判”看輿論監督與審判權獨立》[J].《成都大學學報》,2011(2):32-34
②張艷,《變動中的媒體角色與司法——媒體與司法關系的現實分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11-14
③左文盼,《網絡時代的司法獨立挑戰》[J].《法制與社會》,2009(7):172
④向長艷,《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活動的沖突與平衡》[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1):85-87
⑤游雅琴,《淺析我國“媒體審判”與司法獨立》[J].《科技信息》,2011(1):365-410
(作者: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