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爆炸時代,媒體很難壟斷某一消息的來源,于是使新聞報道獨樹一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比較《江淮晨報》、《安徽商報》、《合肥晚報》三家媒體對“3·15”的專題報道,探討了在同題新聞報道中如何增強媒體的競爭力。
【關鍵詞】同題新聞 “3·15 ”專題報道 比較分析
在信息社會,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這種競爭,實質還是在于新聞內容的競爭,一個獨家的消息來源、一個獨一無二的報道視角都能使媒體略勝一籌。然而,一個地區內,獨家新聞的數量是相對較少的,同質化的現象日趨明顯。于是,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多地轉移到報道同題新聞的競爭。
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各大媒體都會爭相對此進行報道,面對這個“老話題”,如何才能在同質化當中發掘新意?
本文試以2012年3月15日的《合肥晚報》、《安徽商報》、《江淮晨報》這三家合肥地區的都市報對“3·15”的新聞報道為例,來探討不同地方媒體如何在同題新聞報道中打造“獨家新聞”。
一、三家報紙“3·15”專題比較
1、各報“3·15”版面及欄目設置情況
《合肥晚報》、《安徽商報》、《江淮晨報》這三家報紙,均對“3·15”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報道。《合肥晚報》推出九個版對“3·15”進行了專題報道,以“消費與安全”為專題版頭,共刊發18條新聞。除此之外,在“今日獨家”版面里,還刊載了一條關于網站售后的報道。《安徽商報》當天有三個版報道“3·15”,但這三個版并非整版新聞,而是將廣告和報道穿插在一起,此專題版頭突出:“消費1+1+您”,共3篇報道。《江淮晨報》雖然以“3·15”特刊為刊頭辦了四個版的專題,同時還以“天天315消費與安全”為刊頭設置了一個專題,但是這兩個專題內的相關新聞只有5篇,其余均為廣告,更多的關于“3·15”的報道散見于其他各個版面中,包括中國新聞/綜合、合肥新聞/我要說以及蘇州啟示,共13篇報道。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對于“3·15”這一專題,每家媒體的報道力度是有顯著差異的。相對來說,《合肥晚報》花的氣力最大,不僅在新聞報道的數量上,還在于專題的制作上。
2、版面設計
總體來說,三家媒體都很好地運用了大幅圖片來吸引眼球,不僅使報道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也為整個版面添加了一抹靚麗的色彩。具體來說,《合肥晚報》“消費與安全”這一專題所運用的圖片包括新聞圖片和漫畫兩大類,在選擇新聞圖片與漫畫時,都緊緊扣住主題,并注意顏色和視覺上的和諧統一。
《安徽商報》的版面更為簡潔,以白色和綠色為主色調,它所刊載的圖片都是漫畫。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安徽商報》在版面中夾雜了廣告,但整體看來,并沒有影響版面的美感。《江淮晨報》在刊載新聞照片和漫畫時,采取豐富的表現形式,圖片的形狀也各異,給讀者以視覺沖擊力。
版面是讀者對于報紙的第一印象,版面設計得好,自然會給讀者讀下去的欲望,尤其是當今信息爆炸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更注重視覺上的第一判斷。因此,媒體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在版面設計上下功夫必不可少。
3、報道內容
(1)報道的地域范圍差異。紙媒都有其一定的發行區域,媒體在選擇和報道新聞時,更多以這一區域目標受眾的興趣和訴求為操作原則。這三家媒體在進行“3·15”相關報道時,也采取本土化策略,即“國際新聞國內視角,國內新聞省內視角,省內新聞市內視角”。
通過筆者對于三家媒體“3·15”專題報道的地域范圍分析,發現三家媒體都將報道的側重點放在了合肥市內的報道上。比如,《合肥晚報》在3月15日刊載了這樣一條消息:《網購維權體系月底升級》,主要內容是改名天貓的淘寶商城宣布,消費者專用維權頻道頁面最快將于本月底上線。這一新聞契合了合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醒他們屆時在網購中遇到問題將更容易維權。
但我們仍可以看出三家媒體在報道地域范圍方面的差異。首先,《合肥晚報》還將觸角伸向了國際領域,報道了合肥十名游客在新加坡維權。雖發生在國外,但該媒體選擇的角度是“合肥游客”,能夠使本地讀者產生一種心理接近感。
《江淮晨報》對國內“3·15”方面的新聞花了比較大的氣力去報道,分別是:《3·15誠信辦學蘇州座談會之一》、《3·15來了,網購套上“緊箍咒”工商總局出臺意見規范網絡團購》等。該報對蘇州的誠信辦學濃墨重彩進行報道,不僅宣傳了蘇州當地成功的辦學經驗,也給合肥地區的辦學提供了一種成功的借鑒。
(2)報道體裁差異。隨著新聞理念和新聞實踐的不斷進步,一些“變異”的消息開始活躍在各大媒體,最為典型是《南方周末》采用的“華爾街日報體”,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新聞事件,不僅使報道不再一味遵循倒金字塔模式,出現多樣化局面,而且更好地滿足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在這次“3·15”報道中,大多數媒體都注重運用不同的體裁活躍版面。評論這種體裁一直是合肥地區的媒體所欠缺和薄弱的,但在這次“3·15”的專題報道中,《江淮晨報》刊載了兩篇評論:《消費安全面前不應有“沉默的羔羊”》、《居住安全 房產企業有責。“消費與安全”,以消費者之名行安全消費之實》。前者轉載自新華網時評,后者是由《江淮晨報》記者所撰寫的評論,顯然這是一種進步。
(3)標題設計各有講究。新聞標題具有提示與評價新聞內容,吸引讀者閱讀的作用。對于“3·15”專題報道,這三家媒體都精心策劃了新聞標題,力求通過準確、形象、生動的標題,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不同的標題制作也體現了不同媒體的編輯方針和審美追求。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三家媒體都善于采用比喻的手法。比如《江淮晨報》將工商總局出臺的意見規范比喻成網絡團購的“緊箍咒”,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具有解釋和導讀的作用。將新聞當中有價值的部分放置在新聞標題中,同時又設置副標題,使標題有厚重感,迎合了當前“厚題薄文”的功能特征。
(4)將傳遞新聞與提供服務很好的結合起來。新聞媒體最根本的職責就是傳遞信息,這點毋庸置疑。然而,《江淮晨報》、《安徽商報》、《合肥晚報》更將提供服務,尤其是生活服務寓于報紙的辦報方針當中,這點在“3·15”的專題報道當中很好的體現了出來。如《合肥晚報》的新聞報道《要想吃得放心 買菜洗菜有講究》,請來食品安全方面的業內人士,教大家買菜洗菜高招,如何吃得更放心。《江淮晨報》則以“關注消費與安全,回饋讀者與社會”為題,主辦了“3·15江淮晨報讀者嘉年華”,組織了二十家商業家電客戶參加,給讀者提供各種便利。《安徽商報》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注重在報道的結尾處加上“提醒”,比如向淘寶客服了解商家或消費者盜圖的現象該如何處理、辦理消費卡時應該注意的事項等。
二、同題新聞的“獨家”之路
通過對比三家媒體所做的“3·15”專題報道,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同質化的競爭壓力下實現差異化報道
隨著媒體不斷發展,壟斷獨家新聞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的新聞媒體面臨著同質化的競爭壓力,如果一家媒體沒有形成獨特的定位和辦報方針,在“同質”中“創新”,必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根據上述分析,三家媒體所做的“3·15”專題報道,在報道內容和版面設計上都有各自的風格,這使得三家發行周期相同的都市類報紙,在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時,呈現出了不同的報道處理方式和特色,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競爭力,使其能穩固原有的讀者群。
2、通過保持媒體獨特風格實現差異化報道
之所以三家媒體能夠實現報道的差異化,就是因為他們秉承了獨特的媒體風格。《合肥晚報》2010年暑期改版后的口號是:“最合肥、最生活”。它始終堅持“晚報特色”,立足合肥,面向全省,發行全國。該報所做的“3·15”專題報道很好的貫徹了這一方針。不僅僅局限于合肥市內,更將視野拓展到了省內、國內,乃至國際,使得該媒體的報道在地域范圍上更加廣泛,區別于其他兩家媒體。
《江淮晨報》是一張極具親和力與前衛色彩的為市民服務的都市類報紙,從政策服務、信息服務到生活服務,無所不包。也正是因為如此,該報的“3·15”版面設置更加新穎,對于圖片的運用更加別出心裁。該報側重于服務合肥市民的日常生活,將都市報的服務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走進百姓生活這一辦報特色使《江淮晨報》能夠在報道時有自己的側重。
《安徽商報》作為一家省級都市報,較之于《合肥晚報》和《江淮晨報》,有人力資源和報道資源的優勢。其秉承“新聞快捷、思想敏銳、服務周到、人文關懷”的辦報理念,在注重社會新聞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視角去發現新聞、關注社會、服務讀者。《安徽商報》在進行“3·15”的專題報道中,每一篇報道都強調給予當事人以平等說話的權利,不僅采訪了消費者,還有對商家的報道,這與其“人文關懷”的辦報方針緊密相關。同時,該報在堅持新聞客觀性的同時,也注重挖掘出事情本質,使得《安徽商報》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守住自己的一方陣地,實現“同質”下的“差異”。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報網融合前景下同題新聞競爭的對策研究”,項目代碼:06062029】
參考文獻
①陳晶晶、張夢新,《同題新聞策劃競爭中的不同策略——杭城四家報紙對“羅莎”臺風的專題報道分析》[J].《新聞實踐》,2008(2)
②張騰,《〈南方周末〉與〈中國新聞周刊〉同題報道的比較研究——以日本地震報道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4)
③武靜、馬飛,《都市報版面內容競爭淺析——以合肥地區的五家都市報為例》[J].《新聞世界》,2010(6)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指導老師:周正昂)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