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步入老年化社會,現在每年要增加近一千萬的老年人,如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擺在我們離退休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以回避的課題。馬鋼是個老鋼鐵企業,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時間的推移,現在的離退休職工和內退職工已達三萬四千多人,如此龐大的離退休職工隊伍,提高他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質量,涉及千家萬戶乃至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創造必要的條件,重視和抓好離退休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既是老同志的渴望,又是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當前離退休職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現在離退休職工的壽命越來越長,總體身體狀況比以往都有相應的提高,他們不但注重物質條件的改善,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有著新的追求和渴望。由于年齡、性格、收入、家庭氛圍、身體狀況的不同,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朗有為型:這部分離退休職工一般都是身體較好,經濟條件也不錯,心態開朗,朋友多,對外交往也多。他們不但注重鍛煉身體,還主動發揮余熱,利用馬鋼離退休管理網絡,擔任支部書記、組長等職,主動熱情為其他的離退休職工服務。他們還能以馬鞍山鋼鐵城市的特點,主動從企業延伸到社區,利用街道和社區資源,根據自己的特長,參加關心下一代活動和辦社區老年大學,組織其他離退休職工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這類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充實。二是健康快樂型。這類老同志心態穩定,子孫繞膝,他們喜歡登山、打太極、跳交誼舞、養鳥放風箏等運動,每年都能定期外出旅游,喜歡上老年大學,也喜歡參加一定的社交活動,精神生活比較充實。三是封閉憂郁型。這類老同志退休后,從有序的工作狀態轉入無約束的退休生活,產生嚴重的失落感和迷茫感,情緒和精神比較壓抑,導致內分泌失調和疾病上身。這類老同志社會交往少,牢騷大,難以接受新生事物,有的甚至不會上網和在銀行自動取款機上取錢等;四是單調枯燥型。據問卷調查,百分之七十左右的老同志,白天除了買菜燒飯就是帶孫子、接送小孩上學。晚上離不開收音機和電視機。天天循環往復,在單調和枯燥中生活度日;五是消磨時光型。這部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夠健康,不喜歡運動,一有閑暇就坐在麻將桌上,消磨時光。
以上五種類型,是離退休職工退休生活的五個典型狀態。影響離退休職工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因素是很多方面的。在外因方面,一是離退休管理機構工作不到位,對組織離退休人員的集體活動,顧慮多,比較謹慎,怕出人身事故難處理,擔責任。這樣,在如何豐富離退休職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下的功夫就少,不能滿足離退休職工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二是離退休管理機構心有余而力不足,經費、場地、設施都缺乏,難以滿足需求。在內因方面,許多退休早的老同志,收入不高,有的子女條件也不好,三代同堂,生活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使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淡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企業的發展,從穩定離退休職工隊伍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結合外因和內因,努力提高離退休職工的生活質量,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提升離退休職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幾點思考
馬鋼是1958年成立的老企業,在老一輩的努力下,企業由小變大,成為特大型聯合企業,被譽為“江南一枝花”。廣大的離退休職工,大部分都是在企業的創業期從四面八方來支援馬鋼建設的。他們成長在困難期,工作在創業期,退休在新老體制交替期。他們吃的苦多,思想正統,退休金微薄。但他們對黨對企業信任,大部分人對退休生活都要求不高,容易滿足。作為離退休工作人員,面對我們樸實的服務對象,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在現有條件下,通過協同努力,營造良好的氛圍,滿足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通過調研和問卷,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入手,提高離退休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1、在政治生活上關心離退休職工,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就是對離退休職工生存狀況、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關注。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對離退休職工應在生活上多照顧,在日常管理中,既要滿足離退休職工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創造條件,滿足離退休職工發揮“余熱”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結合實際,企業和社會聯動,充分利用企業和社區兩個資源,貼近離退休職工,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和發揮“余熱”需求。在離退休黨員這個群體中,政治上的關心,需以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為抓手,把思想建設作為離退休支部的首要任務,保證學習資料的發放和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對整個離退休群體,需要從政治的高度把我們的工作做深做細,針對五種不同類型的老同志,通過過細的服務和管理,讓老同志切身體會到被人關愛的幸福感。同時,還需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我做起,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愛老的新風。在這方面,馬鋼離退休中心做了許多嘗試和努力,去年開展了“創建五好黨支部、爭當四好老干部”活動。今年又在在職職工和離退休職工中成立了“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為生活困難的老同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大家點點滴滴的努力,不但實現了對生活困難老同志的關愛,而且弘揚了中華“孝文化”。從政治上關愛老同志,又為這些老年人享有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造輿論、搭平臺,形成了良好的尊老氛圍。
2、搭建更多的奉獻“余熱”平臺,讓退休生活更精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類平均壽命的提高,退休并不意味著不能再為社會做貢獻,而是新生活的開始。比如,許多退休下來的老同志,利用自己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工作技能,義務為大家服務:老醫生們經常組織開展義診活動;老革命們不計報酬,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老集郵愛好者們,拿出自己心愛的郵票,舉辦郵展活動;老年大學學員們無償教授太極拳,舉辦書法和繪畫展覽等等。我們很多“老馬鋼”們,人雖然離開了生產和工作崗位,但心系馬鋼,關心著馬鋼的生產建設和發展,心中涌動著為社會奉獻“余熱”的激情,他們有充分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可以挖掘,馬鋼離退休管理部門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積極向街道社區延伸,搭建更多的平臺,“量才錄用”,為他們發揮“余熱”提供更多的舞臺,為社會公益事業奉獻愛心、展示才能,實現他們退休后人生的價值。
3、加大老年教育力度,在“寓教于樂”中建設精神文明
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后期階段,是構建學習型社會、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有機部分。通過最近的一次問卷調查,百分之六十九的健康老人愿意接受老年大學教育,但由于馬鋼是個老企業,退休人員隊伍龐大,上老年大學的離退休職工畢竟是少數,要把老年大學辦成深受離退休職工歡迎的老年教育基地,就必須企業和社會聯合,增設教學點,使老年人能就近入學,同時,課程設置要貼近老年人的生活,讓老年人在學習中提高修養,使晚年生活過得更加充實和更富有意義。在馬鋼和市老年大學辦學點之外,我們的許多退休職工,利用街道和社區的平臺,發揮自己的“余熱”,實現“三自管理”,在街道和社區老年大學中擔任校長教師等職,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不計報酬地為老同志服務。他們在實現自我價值發揮余熱的同時,充實了自己退休生活,結交了許多新朋友,提升了離退休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4、精心組織文化活動,給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
馬鋼離退休服務中心下設離退休服務站,離退休服務站都按照區域設有離退休活動室。離退休活動室是老年人聚集休閑活動的場所。要提升離退休職工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就必須以活動室為陣地,開展好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可以根據老年人的愛好和特長,成立棋類、牌類、球類、書畫類、歌舞類、健身類的老年隊伍,逢年過節和開大型會議時可以進行友誼比賽和展示,通過這些健康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激發老年人健康向上的激情。為了擴大參與面,還可以組織離退休職工參觀馬鋼生產建設的新成果和市政建設的新成果,就近就地參觀綠色農業和生態園,通過這樣的集體活動,可以讓老同志開闊視野,更新觀念。總之,要想方設法讓老同志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和參加各種公益事業和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啟迪老同志的心靈,讓其思想和精神與時俱進,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5、建立一支過硬的管理隊伍,用真情服務離退休職工
“細節決定成敗”。提升離退休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但要有一支過硬的管理服務者隊伍,活躍的思想和敬崗愛業也是重要一環。日常管理中,真情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和老年人交朋友,盡可能多走訪多了解離退休人員思想生活情況和身體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有難就幫,不推脫。把工作做深做細,盡可能地把離退休職工的合理訴求和實際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讓老同志們滿意。以優質、過細的管理服務提升離退休職工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馬鋼離退休服務中心)
責編:劉冰石